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其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需要我們只爭朝夕、加快發展。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實踐證明,科學的學科評估對于促進學科建設和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把評估作為教育質量保障和學科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科學的評估制度,來評價、指導和激勵高等教育加快改革發展。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從2002年開始,按照國家《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聚類排位,至今已經連續開展了四輪。一定程度上講,高校學科評估制度的建立,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具體進步。對于高校而言,學科評估是對本校學科水平的“體檢”與“診斷”,有利于了解自身學科建設的“短板”與“軟肋”,為精準補好短板、促進特色辦學提供重要依據;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學科評估是調整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參考,有利于提升教育資源配置績效、優化高等教育政策體系。
目前已經完成的第四輪學科評估,是對新時代高校學科建設的一次重要檢閱。通過這次評估,各地各高校得以摸清家底、明確方位、找準方向、贏得未來。第四輪評估對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式進行了很多改革創新,比如:堅持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摒棄單純“數帽子”的師資隊伍評價方法,克服唯論文數量和國外期刊的評價方式,設立“社會服務貢獻”評價指標,聚焦引導高校優化學科布局、關注學科特色和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改善師資評價方式、科研評價方式和成果認定辦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及地區經濟社會建設?傮w上看,第四輪學科評估指標更加科學,評估過程更加嚴謹,成果展現更加充分,社會參與更加廣泛,以評促建更見成效。第四輪學科評估體系,契合了新時代學科內涵建設的新精神,闖出了新時代中國學科評價的新路子,顯現了中國學科評價的新氣派,對于各地各高校優化資源和政策配置、促進學科發展、提升辦學水平,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長期以來,在教育部指導和支持下,上海加快促進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同時,通過對上海高校參加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學科評估特別是2012年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的情況分析,也顯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學科高峰不夠凸顯,學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校際差異比較大,支撐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不夠有力等。因此,上海從2013年起,以強化省級教育治理機制為抓手,充分考慮人口變化趨勢、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人才需求等因素,編制實施了面向2020年和2030年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規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三大規劃”,以此作為全市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經費投入、政策優化的“行動綱領”,啟動“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分層分類、重點支持102個學科點加快一流學科建設步伐;依托部市共建機制給予駐滬部屬高校有力支持,并陸續重點支持7所上海地方高校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步伐。
在促進高校學科發展實施路徑上,重點采取“三管齊下”的策略:首先,聚焦“創一流”。對于8所駐滬部屬高校,以部市合作為平臺,安排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支持其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步伐;對于部分有條件市屬高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則給予有力資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激發活力、創建一流。其次,著眼“厚基礎”。堅持“扶特扶強”,以持續實施上海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為抓手,扶持優勢特色學科,重點支持沖擊世界一流的“高峰”學科點發展,提升高校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堅持“扶需扶新”,對于國家戰略、行業急需、具有發展潛力但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科,重點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在國際學術前沿、重大發展戰略、新興交叉學科等領域新增布點;堅持“協同聯動”,激勵駐滬部屬高校和市屬高校聯合共建學科、開展協同創新;支持校所、校企、校地和國際深度融合。第三,提供“強支撐”。印發《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設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方案》,在人事薪酬、財務資產、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基本建設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放權松綁”。同時,引導學校完善內部治理,為學科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這次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讓我們看到了2012年以來上海高校學科建設取得的新進步,也發現了一些新的不足。上海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扎根中國大地辦好高等教育,以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針對上海出具的“診斷報告”為重要參考,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系統總結上海高校學科發展取得的經驗、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明確后續發展的政策思路,優化資源配置機制,激勵上海高校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務。
作者:上海市教委主任 蘇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