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近日,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終于公布了。這是我國每四年一次對院校履行核心職能情況所進行的綜合評估和質量檢測;也是向社會全面呈現院校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成就與表現;還是正處在建設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的有中國特色學科建設和研究生質量評價機構對自身運作機制和系統評價能力的全面檢驗。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學科評估在當今中國引起的關注都已超出學科自身范疇,由學科評估引發的討論也已越過評估技術邊界,劍鋒指向充滿變數的全球化時代如何評價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在難以預測未來的社會中如何保持對高端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本增值的信心;在中國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過程中,如何形成有中國特色、能有效幫助院校改進培養過程,提升培養質量的教育評價體系。學界、政府和社會對這些問題的關注、討論和行動,才是學科評估對中國高等教育真正發揮作用之處和影響意義所在。
當今世界已全面進入全球化3.0時代。逐漸變平的世界擴大了個人的發展機會和平臺,也使全球范圍內的教育和人才競爭進一步加劇和強化。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經濟和科技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推動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其中60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已達到普及化程度。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被一些人稱為“零點革命”)的到來,進一步凸顯具備創新創造能力的人才在新時代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擔高層次人才培養、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為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國宏觀發展戰略中都占據重要地位。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重建研究生教育制度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較快發展速度。全日制研究生在校人數年均增長率不但超過同期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生數的增長率,也大大超過同期美國、英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在校研究生規模的增長速度。與這種規模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尚存在的資源、結構,特別是質量及特色短板。近年來,伴隨國家不斷強化“兩個百年”目標設定并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作為實現目標的保障,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
2013年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以分類推進培養模式改革、統籌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為著力點,更加突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加突出科教結合和產學結合,更加突出對外開放,為提高國家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為建設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提供堅強保證。“四個突出”、“兩個提供”清晰表達了政府對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功能定位和重點發展策略。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一提法與十八大報告中的“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雖然方向相同,但目標和內容的達成要求已有很大不同。具體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在臨近2020,走向2035的時間節點上,我們特別需要謀劃:如何借“雙一流”建設之勢,建成一個能夠適應我國科技、文化、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健康有序且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體系,通過高水平人才培養,使我國真正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科技強國、制造強國及文化強國,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這樣的背景和宏觀環境下,我們將學科評估看成是支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學科評估重在為院校提供客觀了解自身在學科建設上的現狀、與同類院校相比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改進建議;為社會呈現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全貌和不同院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同時,為學生更好地選擇院校提供信息,為政府和企業更準確地找到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所有這些功能在目前實施的學科評估制度設計上都已經有所體現。
總的說來,已持續進行四輪,形成相對穩定體系的一級學科評估不僅見證了中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而且用不斷改進的指標體系對建設過程和發展水平進行了度量。從數量上來看,參評單位和學科數量持續增加,反映了我國研究生培養單位自律和追求卓越意識增強。在評估制度設計上,教育部學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組織評估工作的具體實施。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性探索與積累,學位中心已經形成比較清晰的評估理念和原則,建立起我國目前最精準、最完備的學科大數據庫,總結出一套嚴格的評估信息采集與核查方法,其努力已使學科評估工作在社會上獲得較高公信力。
在評估理念和方向上,歷次學科評估都很注重考慮中國社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把學科建設置于中國高等教育,乃至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中。本次學科評估更是從一開始就明確:深入貫徹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精神,主動服務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堅持“質量、成效、特色、分類”導向,按照“人才為先、質量為要、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思路不斷完善評估指標體系,不斷創新評估方法,不斷樹立評估品牌。
本次學科評估有不少亮眼之處:第一,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構建“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三維度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國標準,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開展“學生調查”和“雇主調查”,將教學質量和畢業生質量的評價話語權拓展到教育系統之外。第二,改變“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俗稱“數帽子”)的簡單做法,采用“代表性骨干教師”和“師資隊伍結構”相結合的方法評價教師隊伍。同時,規定教師成果歸屬按成果產生時的“產權單位”界定,不隨人移,抑制“搶帽子”等人才無序流動現象。第三,嘗試建立論文評價中國標準,規定代表性論文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強調中國特色,鼓勵優秀成果優先在中國期刊發表。第四,更加關注社會服務貢獻,首次單獨設置“社會服務貢獻”指標,由參評單位提供“代表性案例”來展現本單位學科建設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及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和貢獻。第五,配合國家和高校鼓勵跨學科合作、多學科攻關的需要,采用“歸屬度”成果認定辦法,允許“跨學科成果”按比例拆分填寫在多個學科,以支持和鼓勵跨學科研究成果。第六,創新結果發布形式,首次提出“學科優秀率”指數,幫助學校發現學科布局問題,警示“攤大餅”式盲目擴張。第七,為提高我國學科國際知名度和學科建設的國際影響力,本輪學科評估首次邀請境外同行專家在數學、物理、化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試點開展國際聲譽調查,為建立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評估品牌提供借鑒。最后,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本輪評估首次采用“分檔”方式公布評估結果,不再公布得分。這種方式既有一定的區分度,能夠體現不同院校學科建設水平的實際變化,滿足社會對院校教育質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數和名次,引導高校更加投入學科的內涵建設。
學科評估的真正作用不在于分布分數、排出名次,而是展現中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狀況,幫助院校發現和診斷問題,改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過程。目前的學科評估雖然表現出高校學科建設的顯性價值與貢獻,但由于教育的復雜性,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所蘊涵的對個體、家庭、區域、國家、社會發展的潛在收益、隱性價值和綜合貢獻遠未得到充分展現。所以,對于院校而言,不用太在意結果公布之后社會上出現的對具體院校的褒貶,而要著力于分析學科評估數據,著手挖掘數據所揭示的學科發展規律和解決影響學科發展的問題。我們要清楚:評估只顯示問題,并不解決問題,真正面對和解決問題的還是院校和學科建設團隊自身。
讓我們用好學科評估帶來的直面問題、切實改革的機會,讓學科建設踏上新臺階,使研究生教育質量更上一層樓。
作者: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史靜寰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