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8日下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學位中心”)公布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結果。此次“體檢”堪稱全面——涵蓋95個一級學科范圍,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較上一輪評估增加76%,全國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有94%申請參評。
值得關注的是,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的結果從前三輪的“排名制”,變成了“等第制”,根據全國具有“博士授權”高校的一級學科參評數,經評估后獲得A+、A、A-、B+、B、B-、C+、C、C-等不同的等第。
同時,參與評估指標體系保持“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框架基本不變,共設置人文、社科、理工、農學、醫學、管理、藝術、建筑、體育等9套指標體系框架,每個學科設置不同的權重。
記者了解到,總體看來,與上一輪上海高校只有7個學科第一名相比,此番評估“成績”明顯提高。特別是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等第亮眼。其中,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共有十多個學科獲得A+。
同時,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等院校的多個優勢學科也獲A+。
【重磅“A+成績單”(95個一級學科代碼;A+學科學校代碼)】
0101 哲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246 復旦大學
0201 理論經濟學A+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0246 復旦大學
0202 應用經濟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0034 中央財經大學
0301 法學A+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0053 中國政法大學
0302 政治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246 復旦大學
0303 社會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0304 民族學A+
10052 中央民族大學
10673 云南大學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A+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0003 清華大學
10200 東北師范大學
10486 武漢大學
0401 教育學A+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0402 心理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10574 華南師范大學
0403 體育學A+
10043 北京體育大學
10277 上海體育學院
0501 中國語言文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0502 外國語言文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30 北京外國語大學
10271 上海外國語大學
0503 新聞傳播學A+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0033 中國傳媒大學
0601 考古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697 西北大學
0602 中國史A+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10246 復旦大學
0603 世界史A+
10001 北京大學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0701 數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246 復旦大學
10422 山東大學
0702 物理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0703 化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03 清華大學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0704 天文學A+
10284 南京大學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0705 地理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0706 大氣科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0707 海洋科學A+
10384 廈門大學
10423 中國海洋大學
0708 地球物理學A+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0486 武漢大學
0709 地質學A+
10284 南京大學
10491 中國地質大學
0710 生物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03 清華大學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0711 系統科學A+
10004 北京交通大學
90002 國防科技大學
0712 科學技術史A+
10008 北京科技大學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0713 生態學A+
10335 浙江大學
10558 中山大學
0714 統計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0801 力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03 清華大學
0802 機械工程A+
10003 清華大學
10213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0803 光學工程A+
10335 浙江大學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A+
10003 清華大學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A+
10003 清華大學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497 武漢理工大學
0806 冶金工程A+
10008 北京科技大學
10533 中南大學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A+
10003 清華大學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0808 電氣工程A+
10003 清華大學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A+
10614 電子科技大學
1070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A+
10013 北京郵電大學
10614 電子科技大學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A+
10003 清華大學
10213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A+
10001 北京大學
10003 清華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90002 國防科技大學
0813 建筑學A+
10003 清華大學
10286 東南大學
0814 土木工程A+
10247 同濟大學
10286 東南大學
0815 水利工程A+
10003 清華大學
10294 河海大學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A+
10486 武漢大學
90005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A+
10056 天津大學
10251 華東理工大學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A+
10491 中國地質大學
11414 中國石油大學
0819 礦業工程A+
10290 中國礦業大學
10533 中南大學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A+
10615 西南石油大學
11414 中國石油大學
0821 紡織科學與工程A+
10058 天津工業大學
10255 東華大學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A+
10295 江南大學
10561 華南理工大學
0823 交通運輸工程A+
10286 東南大學
10613 西南交通大學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A+
10217 哈爾濱工程大學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0825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A+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699 西北工業大學
0826 兵器科學與技術A+
10007 北京理工大學
10288 南京理工大學
0827 核科學與技術A+
10003 清華大學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0828 農業工程A+
10019 中國農業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0829 林業工程A+
10225 東北林業大學
10298 南京林業大學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A+
10003 清華大學
10213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247 同濟大學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A+
10286 東南大學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0832 食品科學與工程A+
10019 中國農業大學
10295 江南大學
0833 城鄉規劃學A+
10003 清華大學
10247 同濟大學
0834 風景園林學A+
10003 清華大學
10022 北京林業大學
0835 軟件工程A+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90002 國防科技大學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A+
10290 中國礦業大學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0901 作物學A+
10019 中國農業大學
10307 南京農業大學
0902 園藝學A+
10335 浙江大學
10504 華中農業大學
0903 農業資源與環境A+
10307 南京農業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0904 植物保護A+
10307 南京農業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0905 畜牧學A+
10019 中國農業大學
10504 華中農業大學
0906 獸醫學A+
10019 中國農業大學
10504 華中農業大學
0907 林學A+
10022 北京林業大學
10298 南京林業大學
0908 水產A+
10264 上海海洋大學
10423 中國海洋大學
0909 草學A+
10019 中國農業大學
10730 蘭州大學
1001 基礎醫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023 北京協和醫學院
1002 臨床醫學A+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1003 口腔醫學A+
10001 北京大學
10610 四川大學
90032 第四軍醫大學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A+
10312 南京醫科大學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1005 中醫學A+
10026 北京中醫藥大學
10268 上海中醫藥大學
1006 中西醫結合A+
10026 北京中醫藥大學
10268 上海中醫藥大學
1007 藥學A+
10023 北京協和醫學院
10316 中國藥科大學
1008 中藥學A+
10228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10268 上海中醫藥大學
1011 護理學A+
10533 中南大學
90030 第二軍醫大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A+
10003 清華大學
10247 同濟大學
90002 國防科技大學
1202 工商管理A+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0003 清華大學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10558 中山大學
1203 農林經濟管理A+
10307 南京農業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
1204 公共管理A+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10003 清華大學
1205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A+
10284 南京大學
10486 武漢大學
1301 藝術學理論A+
10001 北京大學
10286 東南大學
1302 音樂與舞蹈學A+
10045 中央音樂學院
10278 上海音樂學院
1303 戲劇與影視學A+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10033 中國傳媒大學
1304 美術學A+
10047 中央美術學院
10355 中國美術學院
1305 設計學A+
10003 清華大學
10355 中國美術學院
中國高校學科家底“大數據”
【學科11328個】 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有研究生培養單位793個、學科11328個。在學研究生人數198.11萬,授予博士、碩士學位人數56.39萬,分別比2012年增長15%和16%。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國,高層次自主培養能力大大增強,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論文數量占全球1/8】 從論文數量上來看,僅2016年,我國高校科技論文數量占全球的八分之一,部分學科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從發表論文數量的排名來看,截至2015年,在22個學科領域中,我國有17個領域分別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別是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
【世界前1%的學科745個】 近五年來,在基于論文及其被引次數的國際學科評估中,進入世界前1%的學科從473個增加到74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的高校從133所增加到187所。
【參評學科專任教師51萬人】 此次參評學科專任教師總數共51萬人,相比上輪學科評估增長30%。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日漸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經歷的教師占比29%。擁有正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人數為15萬,其中年齡在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9萬人,占正高級專任教師總數的61%。 參評各學科獲批的國家級規劃教材有8000多種,共發行相關教材近4億冊。
{五問五答:最權威“學科排行榜”如何出爐?}
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學位中心)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在我國教育“管辦評分離”、強化高校內涵建設的大背景下,這項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是如何進行的?
最權威“學科排行榜”如何出爐?教育部專家就社會關注問題給出解答。
【什么是學科評估?】
學科評估是學位中心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它是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不同于政府開展的合格性評估。從2002年首次開展,平均四年一輪,至今已完成四輪。學科評估堅持“自愿申請、免費參評”原則,各單位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含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授權),均可申請參評。
第四輪學科評估于2016年4月啟動,在95個一級學科范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比第三輪增長76%);全國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有94%申請參評。
【這次學科評估是怎樣進行的?】
2016年4月,學位中心在系統總結前三輪評估經驗、全面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啟動了第四輪學科評估。本輪學科評估共經歷信息采集、信息核實、主觀評價、權重確定、結果產生、結果發布等六大環節。
一是信息采集。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有關部門和第三方數據提供商等獲取公共數據,再通過參評學科嚴格按照數據填報標準提供其他評估信息。 二是信息核實。通過證明材料核查、公共數據比對、重復數據篩查等舉措,對申報信息進行全面核查,并在確保國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對部分材料進行網上公示,接受同行監督;將核查結果與公示異議反饋給各單位進行核實確認;對于以上核查措施不能完全覆蓋的數據,學位中心進行隨機抽查。 三是主觀評價。對23萬學生和15萬用人單位聯系人開展大規模網絡問卷調查;邀請13000多名同行專家對5項主觀指標進行“基于客觀事實的主觀評價”;邀請同行專家和行業企業專家進行學科聲譽調查,同時還首次邀請海外同行專家對6個學科試點進行國際聲譽調查。 四是權重確定。通過參考上輪指標權重和本輪評估改革理念,形成指標權重“初值”;召開專家研討會確定指標權重“參考值”;邀請專家近9000名(每個參評學科至少一位專家),根據權重設置原則和“參考值”給出建議權重,學位中心通過求平均得到95個學科的最終權重。 五是結果產生。對客觀指標按照“線性規劃法”計算得到各末級指標得分;對主觀指標分別邀請同行與行業專家、在校學生、用人單位進行評價,得到各末級指標得分。學位中心根據指標權重加權得出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和整體水平得分。 六是結果公布。第四輪評估按照“精準計算、分檔呈現”的原則公布結果,將高校與科研單位的評估結果分別呈現;首次立足學科評估關鍵指標分析對外展示我國學科建設主要成就,并向參評高校提供“學科優秀率”(即A類學科占全校博士碩士授權學科數的比例)。
【對于龐大的數據,如何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對于主觀信息指標,又是如何保證專家評價的公平公正?】
國內外大多數排名大部分是以公共的客觀數據為基礎進行的,原因是評估排名機構很難全面獲取高校關鍵信息,實際上許多排名項目也需要申報信息。但僅依靠公共數據進行學科評估具有先天不足:第一,學科建設包括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等方面,很多方面都無法用定量的公共數據進行測度,依托公共數據不能全面反映學科建設的實時成就,易誤導學科建設與發展。第二,公共數據無學科信息,無法直接界定其學科歸屬,通過算法“自動劃分學科”的方法很難體現學校內部學科布局的實際情況。鑒此,學科評估的大部分評估數據通過參評單位申報獲取。
學科評估采取“客觀數據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為確保學校申報數據的可靠性,學位中心在總結前三輪經驗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既定程序,采用六大舉措對數據進行全面核查。一是數據標準檢查。學校填報的各項數據均有嚴格的數據采集標準(內涵界定、產權歸屬等),如“國家級科研項目”嚴格界定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填報說明中列出的科研項目,“ESI高被引論文”僅能由通訊作者單位或第一作者單位填寫。對于不符合采集標準的數據,學位中心直接進行處理。二是證明材料核查。學科評估在學校填報材料時,要求提供部分重要指標的證明。學位中心核查了全部證明材料,對錯填數據進行了處理,對存疑數據反饋給原單位補充提供證明材料。三是公共數據比對。學位中心利用自建的50余個公共數據庫,并與多家國內外第三方數據提供商合作,將學校填報數據與公共信息進行比對,查驗填報數據是否真實、所歸屬的學校和學科是否正確。四是重復數據篩查。為鼓勵交叉學科研究,學科評估采用“歸屬度”成果認定方法,接受跨單位、跨學科成果按比例拆分填寫在多個學科(但比例之和不能超過100%)。學位中心開發了專門軟件系統,對此類重復數據進行智能模糊檢索分析和甄別。五是信息網上公示。學位中心在確保國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參評單位范圍內對部分申報材料進行網上公示,接受同行監督。六是重點數據抽查。對于以上核查措施不能完全覆蓋的數據,學位中心進行隨機抽查。對于抽查問題較多的高校,進一步加大抽查力度。
為確保專家主觀評價的科學性和正確導向,學位中心采取了以下舉措: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評價,評議中要求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的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有關文件精神;二是堅持“基于客觀事實的主觀評價”方法,要求專家充分依據材料的客觀數據等事實,進行綜合研判,確保評議的客觀性;三是安排足夠規模的專家和調查對象,保證結果的效度。本次共有13000多名同行專家、23萬學生和15萬用人單位聯系人參與了主觀評價。四是關注專家分布,學科聲譽調查原則上每個參評單位都有一名專家參與,確保評估公平公正。
【近年來,以學術頭銜、論文數量等來衡量學術水平的各種排名引起很多爭議和批評。此次學科評估在衡量學術水平時,如何避免上述問題?】
以評促建,引導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是學科評估的根本任務。對此,我們在評價指標和方法上做了專門設計。
例如,此次評估摒棄了僅“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俗稱“數帽子”)的片面做法。比如“長江學者”等頭銜,不會自動換算成分值,而是由專家綜合考慮教師水平、隊伍結構、國際影響程度等進行評價。在統計成果所屬單位時也做了專門設計:成果按“產權單位”認定,不隨人移,有助于抑制“搶帽子”等人才無序流動現象。
同時,著力構建充分體現質量導向的學術論文評價方法,克服唯論文數量和國外期刊的評價方式。除部分學科外,不再統計發表論文總數,以“代表性論文”進行同行評議。合理把握中外期刊論文的綜合評價,強化中國期刊在評價中的重要作用,特別規定代表性論文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不斷提高中國期刊影響力,鼓勵優秀成果優先在中國期刊發表。 此外,本次評估還單獨設置“社會服務貢獻”指標,通過開放的“代表性案例”評價,能夠充分體現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校的差異性發展成果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克服“一把尺”評價學科的弊端。
【此次學科評估結果,不再像歷次評估那樣公布分數,而是改為“分檔”形式公布結果,具體是怎樣設計的?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第四輪學科評估首次采用“分檔”方式公布評估結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強調單位間精細分數差異和名次前后。采用按百分位進行分檔的方式。根據“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為9檔公布:前2%(或前2名)為A+,2%~5%為A(不含2%,下同),5%~10%為A-,10%~20%為B+,20%~30%為B,30%~40%為B-,40%~50%為C+,50%~60%為C,60%~70%為C-。主要考慮是既保證較強的區分度,體現學科建設水平的實際變化,滿足社會對教育質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數和名次,有利于引導高校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科內涵建設的優勢和不足中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