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我叫顧沛,今年72歲,已經教了43年的數學。”“數學,使一些人垂頭喪氣,又讓一些人如醉如癡。”在很多場合,南開大學數學教授顧沛的開場白,像他往常在數學文化課上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一樣,“要做到準確、嚴謹、規范、完整、簡潔”。
他頂著一連串“國”字頭榮譽: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歷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是兩項“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的帶頭人,也是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的帶頭人……
他開設高等代數、抽象代數、數學文化、大學文科數學4門本科生課程——每門都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其中,數學文化課程還被評為首批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
前不久,顧沛為“國培計劃(2017)”——專職培訓團隊研修項目天津師范大學數學班(高校班)學員作了題為“把教學當作一門藝術”的專題報告。近兩個小時的報告中,全場氣氛輕松熱烈、互動頻繁。“近距離地接觸顧老師,更感覺到師者的偉大,才真正認識到數學思維是多么的重要,數學語言是多么的嚴謹而富有美感!”學員董金茂說。
數學文化之核心:數學之美
顧沛認為,數學的魅力是需要感悟的。學習數學,將幫助一個人提高思維品質。“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學會數學知識,更要體會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文化。要掌握數學觀點,理解數學思維,學會數學方法,了解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素養,逐步學會感悟數學之美。”
“數學文化課是一門文理交融的課程。從狹義上講,‘數學文化’是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從廣義上講,還包含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發展中的人文成分、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系,等等。”顧沛說。
在數學文化課上,顧沛常常信手拈來,用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說明抽象而深刻的數學道理。比如,“一一對應”中的數學美,學生不易理解。于是,他設計了“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情境,通過從感性到理性的講解,讓學生悟出其中的數學美。
“重慶附近有個大足石刻。其中一個是千手觀音。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往往你第一次數和第二次數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千手觀音的手太多了,太亂了,你可能重復地數了一只手,也可能漏數了一只手。”顧沛舉了一位明朝工匠的例子。工匠找來2000張金箔,一張一張地往觀音的手上貼,既不會漏掉一只手,也不會重復地貼一只手;這樣,貼上的金箔和觀音的手指就產生了一一對應的關系。再數剩下的金箔,算出貼上的金箔數,最后的數字是1007,這就是千手觀音手的數目。
顧沛的講座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他用“韓信點兵”的故事講解剩余定理,讓學生看到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用“有無限個房間的旅館”客滿后仍然能安排新來的客人,解釋無限與有限的根本區別,讓學生感悟“無限”中的數學美;用“10秒鐘計數”的游戲,逐步引出斐波那契數列與黃金分割;還以“抓堆”游戲引出“解決關于自然數的問題”的四點規律,讓學生感悟其中的數學之美……
盡管已年逾古稀,但顧沛對傳播“數學之美”的事業一刻也沒有停歇。不久前,在為天津市南開中學學生作“英才計劃”校園宣講時,他開門見山地說,當今社會十分重視人才的數學素養,一些企業招聘考試、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往往也與數學素養相關。“在這些數學素養中,蘊含并體現著豐富的數學之美,就看我們能不能理解它、掌握它,就看我們有沒有數學審美的觀點和思想,就看我們能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感悟到數學之美。”
“這些年,不時有人問我,學了13年的數學,定理、公式,生活中用不上,工作中也從來沒用過,為什么高等數學還要設為必修課,連文科生也不例外?到底數學的價值何在?今天來到這里,就想協助澄清這個誤解,讓大家對數學不再畏懼。”2015年8月,顧沛還趕了一回“時髦”,他受邀參加山東衛視真人秀節目《我是先生》,在電視節目中講授數學文化。
節目中,顧沛以轉盤摸彩的游戲為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如何以“心中有數”“簡化和量化”“邏輯推理”為基礎,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巧妙地解讀了數學文化課的特色和亮點。節目結束時,全場觀眾對顧沛和他的數學文化課報以熱烈的掌聲。
“數學文化課程著重于傳授數學思想,其精髓是數學知識與科學精神的有機融合,是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十多年來,顧沛和他的同事們不遺余力地推廣著這一理念。對于這群數學教師來說,“數學文化”早已不僅是一門普通的課程,而是值得為之付出一生的事業。
數學文化之傳播:課堂藝術
近年來,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180余所高校、60余所中小學都曾邀請顧沛作數學文化報告。全國性的各種教改會議,特邀他作數學文化課程方面的報告,達20余次。
顧沛熱愛三尺講臺。很多學生說:“顧先生站在那,已是一道風景。”每次他說“下課”時,學生們都會全體鼓掌,向他表示敬意。
每次上課,他都十分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他有個口頭禪:“大家可以交頭接耳地討論,一分鐘后舉手回答。”“在這一分鐘內,有時是沒有學生舉手的。但不要認為這一分鐘是無用功,其實學生正在頭腦內展開激烈的思考,實際上每分鐘都是教書育人。”顧沛說。
每到學期末,顧沛的“半開卷考試”更是讓學生領略了他的教學藝術之美。半開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的區別,在于允許考生攜帶指定的資料進入考場。雖然指定可攜帶資料,但他仍和學生“約法三章”:一是不能攜帶書和筆記本進考場,只能帶一張A4大小的紙;二是紙的正反兩面可事先寫上內容,但不許打印,不許復印,只能手寫;三是字的顏色只能以藍色為主,因為“復印機是印不出來藍色字跡的”。之所以約法三章,是因為在顧沛看來,“數學文化課主要考查學生的能力,考查學生對數學文化的理解”。
多年來,數學文化課的選課十分火爆,每次都因人數過多需要計算機篩選。有的學生連選三個學期均未選上此課,不得已向教務處老師求情,爭取不通過計算機選課而通過手選上課。
有一名學生記錄了上數學文化課的多個“第一次”:“第一次用美學的眼光來看待數學;第一次了解到數學在各個領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第一次走進數學史的長河,去追隨數學家的足跡;第一次體會到數學中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第一次知道曾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3次數學危機……數學文化課向我展示了數學極富魅力的一面,不是以往數學課上的定理、公式、計算和題海,而是數學的思想、精神和方法。”
從南到北、從春到冬,數學文化課還經常會贏得校外追隨者的掌聲。2013年冬天,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幾位干部、教師特意來南開大學就數學文化課“取經”。那天,顧沛講的是“類比的思想”。他精彩而富有激情的講解、嚴謹縝密的推理、融洽的師生互動,讓大家不禁嘆服,“顧老師的課讓人如沐春風,聽后意猶未盡”。青年教師劉志勇說:“當老師就應該如顧老師這樣充滿熱情,熱愛教學,全情投入。”
回校以后,為了讓更多師生了解數學文化、認識數學文化,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又于2014年邀請顧沛到校進行講座,向全校師生推廣和普及數學文化。同年,他們也在全校開設了數學文化通識課程,并于2017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部高職類的數學文化教材。如今,當年的青年教師劉志勇已成為該校數學文化課的領頭人。
談及從教40余年的感悟,顧沛深有體會:“一個教師如果既把教學當作職業去恪守,又把教學當作事業去熱愛,還把教學當作科學和藝術去追求,那么,境界高了,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數學文化之靈魂:素養教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顧沛看來,“傳道”是第一位的,只知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充其量是經師。古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好教師不能僅僅是句讀之師,更要是人師。
顧沛特別關心學生,特別是那些遇到困難的學生。1989級數學試點班學生孫文昌在讀大學時差幾分沒考過英語四級,按規定不能正常畢業。一連幾天,顧沛跑到教務處“求情”:“文昌是個學數學的苗子!”一番努力之下,學校破格允許他免試留校讀研,條件是下一年考過英語四級。
后來,孫文昌順利完成博士階段的學習,之后在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并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金。
博士后出站后,孫文昌留校任教,于2002年晉升教授,先后獲微軟青年教授獎、天津市青年科技獎、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如果沒有顧老師的關心,我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成績。特別感謝顧老師給我不一樣的人生。”孫文昌說。
從2015年秋季開始,南開大學“數學文化”公共選修課以“慕課”(MOOC)的形式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線上,學生自主安排時間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習,觀看顧沛的《數學文化十講》教學視頻,完成課堂作業、參與在線討論;線下,學生按照課表在教室上見面課,師生互動、加深、拓展線上學習內容,完成課堂練習。
最近的一次數學文化課上,學生鄒文俊就在演講中當了一次“先生”。在與顧沛討論幾次后,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演講題目出爐:圍棋棋盤為什么有十九路?通過查閱史料,鄒文俊發現最初的圍棋棋盤并不是十九路的,“這就說明當今圍棋棋盤是十九路必有它的合理性”,循著這樣的思路,鄒文俊展開了進一步研究。
試講時,顧沛幫他反復修改提綱,并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見。“演講者要站在聽眾的角度,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做課件時,背景與字體顏色的反差要明顯,要用不同顏色的字體突出重點”,這些話像烙印一樣,深深地印在鄒文俊的腦海中。
實際上,雖然上臺演講只有十幾分鐘,但演講前的試講交流,顧沛和學生往往至少要花費一個半小時。“怎么突出重點,怎么淺顯易懂,怎么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學有收獲,這些都要具體指導。”顧沛說。
令鄒文俊印象更深的是,試講時,顧沛還針對演講中“所占目數”“目效率”等許多專用名詞的定義與解釋和他討論了很久,還建議他在演講中加入一些提問與互動過程,并且對課件中的一些概念、定義等作好備注,使用一些圖解說明,讓聽眾感覺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當演講正式開始,鄒文俊由圍棋的歷史引入,并學著顧沛的樣子:“給大家一分鐘思考:為什么圍棋棋盤是十九路的……”正因為準備充分,鄒文俊的演講十分從容、成功。
“有句話叫‘灌滿這桶水’,還有句話是‘點燃這把火’。”顧沛這樣總結自己的“育人經”,“前者說的是知識的傳授,后者說的是育人,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能夠全面學習、可持續地學習、終身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數學文化課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學生思維品質,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而且,好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啟發者、指導者、合作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顧沛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