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9考研政治馬原之哲學核心考點3
22,認識(認識論三對立: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反映論和先驗論、能動反映論和直觀反映論)(四)
(1)認識的本質,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①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原則,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②揭示出人的認識所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征;③能動性和反映性在實踐基礎上統一,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2)認識主體是從事社會實踐和進行認識的人;主體對信息的選擇表現:感覺選擇;信息能動選擇;自覺選擇
(3)認識客體是指進入人的認識活動,被主體的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客觀對象;
(4)認識中介是各種形式的認識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主客體關系: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
(5)人的認識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摹本”,并且為改造客觀事物提供“藍圖”,這是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創造性;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需要發揮人的信息選擇機制和信息重構機制的作用,這是主體能動性。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反映論,唯物和唯心認識論區別:是否承認客觀事物是對象,實踐是基礎。
23,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四)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決定作用
①實踐是認識的源泉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四點:提供新課題;經驗材料;研究手段;規定發展方向
(2)認識對于實踐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現實力量,和實踐相結合才會變現實,被群眾掌握才起作用
①實踐本身就包含認識的因素,需要以正確的認識作先導;
②認識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邏輯;
③認識能夠反過來指導實踐。正確認識對實踐起促進作用,錯誤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
(3)實踐的基本特征:①物質性。唯物實踐觀與唯心實踐觀的區別;②直接現實性。實踐與認識的區別;③主觀能動性。人的實踐與生物適應活動區別;④社會歷史性。實踐是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
24,傳統哲學知行觀及其現代意義(四)“聽其言而觀其行”強調以行驗知,以行證知
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兩方面。知行相須,知行互發。②知和行既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知行兩端,不離不一。③重視“知”的作用。知然后行,“行為知功”。④重視“行的”的作用。行而后知。
25,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四)★感性是基礎,理性是升華
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特點直接性具體性。
②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特點間接性抽象性。
(1)相互區別:經驗論的錯誤表現為:夸大了感性認識在認識中的作用
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
②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產生的對事物表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對事物本身及規律的認識。
③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反映;理性認識則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
④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是起點,是初級階段,不能說是認識的來源);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2)相互依賴:(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反映論區別:是否承認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過程的辯證法)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
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體性
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3)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唯理論或經驗論的錯誤。
26,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四)★★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的條件:認識完成的標志:運用于實踐并取得實際效果。
①必須占有豐富、真實的感性材料;②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加工制作。
(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的條件:(抽象的東西是深刻的,正確的)
①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際相結合;②把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利益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③理論必須掌握群眾,化為群眾的行動;
④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即工作方法。認識的辯證過程是:①實踐認識實踐無限循環;②感性-理性-實踐
2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四)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能力,它在認識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指導作用;②解釋作用;③預見作用。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像、直覺、靈感等也屬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動力、誘導、激發
(3)非理性因素對理性因素起著動力調控的作用,同時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決定與制約。
28、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四)
(1)客觀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及發展過程的無限性,認識要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認識的發展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
(2)就某個具體事物而言,人們對它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對于過程的推移而言,人們的認識又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
(3)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展的一定的具體歷史階段上的符合。反對割裂二者統一的“左”和右的錯誤。
29、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四)★★★★★(自主創新是重點,要背熟,并進行擴展)
(1)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不斷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以實現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30,真理(四)★★★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是否正確反映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1)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觀性:①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真理的客觀性兩點)
(3)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的含義:①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客觀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可知性)③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無限性)
(4)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
①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
②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確認識,有待于深化;
③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展。
(5)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
①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包含的,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相對真理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和顆粒。 (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反映與被反映。)
②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6)真理的具體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