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師鄭璇身上有三個標簽:“聾人、博士、舞者”。很少有人知道,一直品學兼優的她,也曾滿懷迷茫:“讀碩士時很困惑,發現世界沒有想象中那樣美好,不知該如何選擇前進的道路。”
轉變發生在2005年她到復旦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之后。從師長那里,她堅定了學術研究的方向,更有了對自我價值和社會使命的明確認定和堅定追求。畢業時,她放棄其他機會,選擇到西部任教。
在復旦大學,你能聽到不少這樣因為一位好導師、一場演講或社會實踐等活動,而修正了社會認識、人生選擇的鮮活事例。
學校堅持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切實把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
導師“首責”:
思政教育不求轟轟烈烈,重在日常師范
“一個優秀教師,可能影響幾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影響最大的,不只是教師傳的道、授的業、解的惑,而是教師的人格。”2007年由學生采寫出版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師》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這樣說。
《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是復旦“研究生(論壇) 心目中的好導師”評選活動的一個階段成果。這項評選,如今已是在全校產生廣泛影響的一項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學校研究生院和黨委研究生工作部認為,“面上”的思政工作不能替代導師的德育工作,“轟轟烈烈”的效應有時不如“潤物無聲”。導師的師德師風直接關系到研究生的健康成長。學校為此先后制定了《關于教書育人的決定》、《關于加強輔導員、導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并成立導師工作辦公室,明確規定導師不僅要在學業上培養學生,還要在思想上、生活上關心學生,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負有“首要責任”。
導師之外,復旦也打造了一批出色的輔導員,他們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骨干。在中央16號文件頒布后,學校規定青年教師在晉升高級職稱前必須兼任兩年以上的學生工作。2002年開始,復旦拓展“人才工程預備隊計劃”,每年選拔部分優秀碩士生提前讀博,同時擔任碩士生班級輔導員,至今已有120名隊員上崗。
“紅帆”啟航:
高標準又靈活機動的黨建,帶動全體
如何在“服務世博”中體現黨員使命、如何看待和實現教育公平……這些話題,是前一段時間復旦33個研究生“示范黨支部”創建單位相繼展開的組織生活會的主題。臨近世博,有半數以上支部活動都選擇了“服務世博”主題,結合院系特點,對黨員使命和世博志愿者責任做深層研討,各有亮色。這些組織生活會不是關起門來進行的,而是按照學科分組參與,同組其他支部成員可以列席觀摩,互訪互評,互相借鑒和促進。
研究生群體黨員比例高,復旦大學研究生黨員比例高達45%。抓好他們的教育管理和作用發揮,就能帶動整個研究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按班級設黨支部外,復旦大學在宿舍樓、實驗室、課題組、創新平臺、醫院科室等研究生聚集的地方都靈活設立黨支部。全校203個研究生黨支部被劃分為12個模塊,每個模塊“核心組”,促進黨支部的橫向交流。最近一段,有大批學生服務于世博會,學校就在志愿者中成立臨時黨委,1000多名學生黨員編為41個臨時黨支部,在服務奉獻的第一線發揮骨干作用,展示先進形象。
在機制建設上,復旦黨委專門設立了研究生“示范黨支部”創新經費,每年投入8萬元,加上院系1∶1配套,鼓勵和支持各黨支部結合自身實際創新工作方法。全校已有66%的黨支部受過基金的資助。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選拔培養黨支部書記至關重要。復旦大學建設了為研究生黨支部書記提供輪訓的“紅帆訓練營”,至今已舉辦七期,培訓支部書記420人。
從“獻身學術”做起:
建立誠實守信、服務社會精神
“學術研究不僅需要坐冷板凳的決心,也需要指點江山的激情,同時還要一副想象的翅膀。” 陳明華說。
“學術研究教會我實事求是,懂得凝聚成團隊的力量。”程少軒說。
他們都是復旦的“學術之星”。5月19日,經過成果申報、現場答辯和評審,共有覆蓋文、理、醫三大類學科的31名研究生被宣布為本年度“學術之星”。當選者不僅要有科研潛力,還要潛心學術、品學兼優。
倡導對學術創新的追求,打造學術精神和學術氛圍,也被復旦大學看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學術之星”的評選,復旦大學近幾年正在搭建一系列以研究生為主的科研、學術交流平臺。“復旦大學研究生暑期學校資助計劃”、“重點學科優秀博士生科研資助計劃”等項目,幾乎都以學術研究為導向,鼓勵在校研究生創新科研,參與國際交流,拓展學生學術視野。
研究生工作部部長周立志認為, 研究生群體構成多樣,思想狀況復雜,價值觀念趨于定型,思政工作難度比較大。而學術活動和社會實踐,正是切合學生特點的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誠實守信是學術研究的生命線,也是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每年新生入學,復旦都會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學術道德、科學精神和科研方法教育。
而服務社會,則是讓學生加深社會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2002年,復旦就組建了博士生互動講師團,博士生們走進社區、學校、企業、軍營,宣講科學文化知識和黨的創新理論,舉辦了500余場講座,聽眾超過16500人次。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