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中山大學入選“雙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11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山大學的“雙一流”建設之路怎么走?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今年1月在中山大學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分“三步走”。日前,他在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從師資建設、機構改革、學科調整、園區布局等方面闡釋了中山大學“雙一流”建設的路線圖。
談“雙一流”建設
補學生培養質量和內部管理短板
問:今年1月,中大召開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一流大學”戰略目標,提出“三步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三步走”目標提出的依據是什么?
陳春聲:“三步走”戰略提出,到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時,穩居國內高校第一方陣;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到本世紀中葉,邁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是在科學分析了國內外一流大學發展態勢,明確中山大學發展定位,在得到大量數據統計支持的基礎上做出的決定。我們有信心依靠目前布局在廣州校區和珠海校區的院系和學科的“倍增”發展,順利實現第一步;按照與深圳市的合作協議,2019年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啟用。一般來說,新校區的院系和學科對大學整體實力和影響力的貢獻,10年左右就能明顯發揮作用,這樣,到2035年達成第二個目標也應該比較從容;至于第三步的戰略目標,將伴隨著國家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實現。
問:建設“雙一流”大學,中山大學要補的短板是什么?
陳春聲:短板有兩個。第一,是學生質量的培養,特別是研究生培養,比起國際一流大學的差距還是蠻大的。第二,是內部管理結構和治理機制還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內部管理架構講究直接對應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這樣的設置便于從上爭取資源,但要實現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目標,這樣的架構問題還是比較大的。中大近三年正在進行的綜合改革,就是重新建構一個能更好地為師生服務,與現代大學制度更加適應的內部行政管理架構。經過三年的調整,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問:中山大學近年“三校區五校園”的布局似乎在走規模化拓展的路子。“雙一流”戰略要求的不是做大而是做強。中山大學如何以“質量代替規模”?
陳春聲: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辦學,要減少招生數量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提出,中山大學老師的數量要“倍增”。教師“倍增”了,科研的空間條件(其實也包括其他的條件,如設備、研究助理等)起碼也要“倍增”,所以,就需要建設新校區。我們在深圳建新校區,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我們整個大學本科生的總量是不增加的,學生不擴招,只“倍增”老師。這樣的新校區規劃,絕對是內涵建設,而不是外延擴張。
問:您期望中山大學理想的教學情景是怎樣的?
陳春聲:我們希望學生們的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和生均教學投入是可以比肩世界最好的大學。目前我們在“三校區五校園”布局了70多個學院,整個學科每年招收約8000個本科生,平均下來,每個學院每屆學生只有百人上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再過若干年,我們有了比較充足的師資,就有可能全面實行小班上課,每個教學班只有30-40個學生,選修課的學生可能更少一些。這樣,老師就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布置學生讀書、批改學生的讀書報告,有時間跟學生討論,可以有時間和精力更仔細地指導學生的實驗,可以更個性化地關注學生學業的發展。
談人才引進
今年博士“人才池”還將大幅擴招
問:增強師資力量方面,我們注意到中大的萬名博士“人才池”計劃。進展順利嗎?
陳春聲:目前“人才池”大約有3000人,我們希望今年內還可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在3年合同期內,這些博士后研究人員和專職科研人員沒有教學任務,可以安心做科研。3年之后,根據研究成果、工作情況和個人意愿,其中有相當的部分會受聘副教授職稱,成為中山大學的正式教師。
這個制度設計的好處是,讓那些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青年優秀學者有三年時間專心致志做科研而不會受到教學任務拖累。學校從中發現優秀的教師苗子。“人才池”計劃會產生溢出效應,實際上是在為廣東省聚集優秀人才。
問:2016年,中大發出百萬年薪招聘科研團隊負責人,這項工作還在繼續嗎?
陳春聲:還在繼續。我們專門組建了人才發展辦公室,專門負責優秀人才的引進與服務,成效很好。
談學科院系調整
按照7年一個周期培養人才
問:中大去年對本科專業大刀闊斧整合,調整的幅度之大,數量之多,在國內高校罕見。新時代中大對人才的培養理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陳春聲:目前中山大學在幾乎所有省份都招前1%的學生,同學們非常優秀,應該期望他們不是本科畢業了就馬上就業,應該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更長時間、更高層次的教育。所以,我們現在非常努力地在提高本科生的深造率,目標是80%的學生最終可以得到碩士以上學位。在這樣的目標之下,再按照本科畢業就業的需求去設置專業,就顯得沒有價值了。我們的設想是,本科生招生時盡量“寬口徑”、“大專業”,讓孩子未來爭取繼續深造的時候,考研究生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也就是說,我們是按照7年左右一個周期來做人才培養安排的。去年中大增加了800多個碩士生招生名額,今年還會大幅度擴大碩士生招生規模。
談“三校區五校園”布局
依靠大學文化凝聚成一個中大
問: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是繼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南北校園和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之后的第五個校園,定位發展醫科和“新工科”。為何把醫科和工科布局在深圳校區?
陳春聲:2015年,為了適應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確定到深圳建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形成“三校區五校園”格局,這個格局跟當前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三個最重要的增長極不謀而合。不同校區的側重點不同。深圳校區主攻臨床醫學和新型工科,包括智能制造、生物醫學工程等10多個工科學院,深圳今年在創新驅動方面走在國內外前列,在深圳建設新興工科有地緣之利。而中山大學的醫科一直是精英教育,辦學質量很高,在深圳發展醫科,可以更好地適應深圳這個世界級特大型城市的需要。
問:深圳校區2019年啟用,中大從2016年開始招收深圳校區的學生。如何實現順利過渡?
陳春聲:我們從2016年開始招收深圳校區的學生,放在廣州校區培養,是為了到2019年深圳校區落成之后,有四屆學生一起搬遷,還有一大批碩士生和博士生,給學生的感受是,深圳校區是一個成熟的校園。到2019年,估計將有七八千學生在深圳校區,每個年級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都有。這樣,深圳校區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學生年齡梯度合理,培養結構完整的校園。
問:靠什么來維系“三校區五校園”是一個中山大學?
陳春聲:我經常都喋喋不休地跟同事們講,“三校區五校園”必須永遠是一個統一的中山大學,這樣中山大學才可能是世界一流。從去年開始,中山大學逐步實現將一年級新生全部集中在廣州最老的校區(康樂園)上課,浸泡一年之后才分到別的校區。這是為了讓同學們一進校就打上深刻的中山大學的烙印,這個文化基因是終身的,后面無論他到哪里去都會帶著中山大學的文化印記。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