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知識點包含四方面的內容:資本主義的形成、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資本主義經濟本質、資本主義政治本質
一、資本主義的形成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主久萌芽于14世紀末15世紀初,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資本積累
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
◆商品經濟及商品
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與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和抽象勞動(生產價值)
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坐交換的原則進行。
表現形式: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自發波動。
◆貨幣
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貨幣的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一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三、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
◆剩余價值的生產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
剩余價值的含義: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剩余價值率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超額剩余價值是指企業由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資本積累的本質就是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占有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資本有機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使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不斷增長,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
◆資本的循環與周轉
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的階段:購買階段(貨幣資本職能);生產階段(生產資本職能);售賣階段(商品資本職能)。連續進行的條件一是空間上并存二是時間上繼起。
加快資本周轉速度,一是縮短資本周轉時間,二是加快流動資本周轉速度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兩個基本理論:一是兩大部類,第一大部類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第二大部類是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類;二是社會總產品上從價值上分為C+V+M三部分
◆資本主義工資與利潤
資本主義工資本質:工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
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論的意義
剩余價值理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剝削本質,闡明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與經濟危機
基本矛盾: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本質特征是和產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周期性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呈現周期性的特點: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
四、資本主義政治本質
◆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和本質
職能:對內實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對外進行國際交往和維護國家安全及利益。
本質:是以服務于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利益為根本內容的,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包括資本主義的民主與法治、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等
本質是為資產階段服務的,是服從于資產階段進行統治和壓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反映了作為統治階段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種思想理論和觀念的總和
本質:第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觀念上層建筑,是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服務的。第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