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科學領域為例,具有全球引領價值的重大計劃,有多少是由我們的原始創新開始的呢?”“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均躍居世界第二。欣喜之余,回過頭來看,我國在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上僅排名22位。雖然每年都有進步,但這兩項數據之間,仍有巨大的反差。”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和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一見面,就不約而同地直奔“高校原始創新能力”這一主題。
“仔細想想,國家需要什么?高校科研有什么特點?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這些數據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光靠發表論文并不能把高校科研的原始競爭力帶動起來,我們要清醒認識到高校科技創新的痛點在哪里。”呂建說。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頸問題,初步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在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然而目前,我國在關鍵技術總量上仍不足以與發達國家競爭。
2017年10月,科技部發布的《中國普通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高校R&D(研究與開發)人員全時當量為35.5萬人年,比2006年增長46.7%,居世界第一。高校R&D經費內部支出不斷提高,2015年達998.6億元,是2006年的3.6倍。
面對日漸增長的高校科研經費和人員規模,高校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如何實現與人員、經費的同步躍升?
熊思東將高校科研分為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大類。他認為,在我國現有的科研體制下,理想的狀態是由科研院所承擔以目標為導向的科研課題,給高校科研留下自由探索的空間,“高校科研更多是面向未來,以科研的原創性提供未來發展的動力,同時通過研究來為學生的科研探索解疑釋惑”。
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實現科技創新,其實都離不開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的深度參與。“進入新時代,我們的科技創新要多些‘領跑’‘并跑’,少些‘跟跑’甚至‘場外跑’。”熊思東坦言,目前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轉化成生產力的鴻溝并未彌合,高校實際上承擔了許多本應由企業做的事情。
曾經在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有過3個月考察經歷的呂建對此深有感觸,“如果在國家整體的科技創新體系中,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同時擁有類似微軟這樣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高校科研就可以‘解套’,真正回歸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和人才培養成果,實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