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9月公布“雙一流”大學名單開始,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感覺“壓力很大”。
對楊震來說,南京郵電大學作為一所非985、211高校,能入選“雙一流”是“歷史性的重大發展機遇。”在他看來,“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名單,在認定工作流程上實現重大突破——不組織高校申報,不需主管部門推薦。
但另外要面對的是,“雙一流”建設不搞終身制,將有進有退動態調整,2020年就會迎來首次“期末考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
“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一流學科發展導向”也成為這次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楊震介紹,目前學科劃分標準國內外有較大差別。按學科分類排行的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對大學學科劃分只有22個,劃得較粗。而國內高校把學科劃成為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光一級學科就有110個。“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趨勢下,這個劃分又可能面臨過細的問題”。
他說,某種程度上,學科劃分是知識體系的劃分,隨著知識融合交叉度越來越高,我們應該研究、明確一套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從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地劃分學科標準,為一流學科建設指明方向。“離新一輪的評價時間不多了,希望國家能公布更細致的評選標準,或進一步地引導,明確一流學科的發展目標”。
南郵進行了有自己特色的探索。這次,該校入選的“一流學科”是“電子科學與技術”。該校將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集結組建了“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在學科群內設置了7個專業方向,確定了7位帶頭人。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表示,為適應一流學科建設,應讓高校那些仍處于僵硬狀態的機制體制盡可能“活”起來。
去年,江蘇下放了所有本科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一方面提高了高校辦學自主權;另一方面,通過精準措施改革,激發了各個層次教師的積極性。
熊思東表示,作為研究型大學,蘇州大學高級職稱占比高于教學型大學。但在實際操作中,教授晉升比例相對僵硬。
熊思東說,目前,蘇州大學有教職員工5200多人,正副教授有2000多人。想讓更多教師晉升為教授,充分調動積極性,學校面臨著很多難題,比方由于工資總量和績效的控制,“假如職稱比例改變,基數會發生重大改變,相關政策也要跟著調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張政文也認為,一流學科建設應是各個學科都有各自具體標準,“一流學科應滿足國家重大需求以及急需,同時又是世界學術一流水平”。
張政文說,這些年,學生更多的是參與課堂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把學生與課本、教材“綁定”在一起,忽略了學東西的本質初心。
比如機械專業學生,以前是在課堂、實驗室學習,最多到實習基地看看。現在就要了解行業情況、國家裝備需求難點疑點等,學習要更加面向社會。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學校等方面協作,既需要制度建設,平臺建設,還需社會廣泛了解高等教育,從而支持高等教育建設,是個系統工程。
“如果我們大學做不到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那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很難引領世界。”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認為,所謂世界一流大學,一定是引領性的,一定是對社會發展、對人類的科技進步,對思想文化的引領都是超前的,都是創新的源泉、文化的高地、思想的搖籃。
“不能用單一化的標準來評價特色化學校。”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胡剛說,教育部確認“雙一流”建設高校,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除了“世界一流”,“中國特色”也是不能忽視的。
這一次,全國共有7所高校入圍中醫藥一流學科建設,南京中醫藥大學是其中之一。他說,國內較通用評價標準是ESI學科或SCI論文,用這套標準來評價中醫、中藥學科很不合適。“我們學校在中醫、中藥的特色發展,更多為健康江蘇、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服務”。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