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設中,地方本科高校重點是改造升級傳統的工科專業,面向地方產業,重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以別于工科優勢高校和綜合性高校。鹽城工學院是江蘇省屬地方本科高校,學校堅持走與區域行業融合發展之路,2007年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獲優以后,學校依托國家“專業自主調控機制”改革項目和教育部“卓越計劃”,探索面向地方產業的人才培養新路徑,開辟了一條以服務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主線,“校地聯合、產教融合、知行耦合”的人才培養新路徑,架構起適應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二層架構、三廂對接、四維并重”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的探索和實踐,與教育部“新工科”建設的理念完全契合,對“新工科”視閾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按照地方產業價值鏈分工,調整專業,“二層”架構,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據鹽城地方產業仍然處“中低端”以及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的價值鏈分工,設定“應用型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兩個層次的人才培養定位,并以此統籌教育教學改革;對接地方產業鏈與創新鏈,調整專業方向,優化專業設置。早在2005年,面向鹽城汽車制造及零部件產業發展,在機制類專業設置制造業數字化、模具設計方向;2011年依托國家“專業自主調控機制改革”,策應地方的汽車制造、新能源、海涂環保和新型建材等產業發展戰略,優化專業設置。
策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校地聯合,“梯次”打造,共建協同育人平臺。校地共建了一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兩所行業學院、兩個教育聯盟和14個省級以上實踐基地,構建了梯次有序、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協同育人平臺。
滿足行業創新與企業需求,產教融合,“三廂”對接,調整人才培養規格。以專業評估(認證)標準融通專業培養標準,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通過住建部專業評估;環境工程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按行業專業標準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例如,機制類專業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將行業標準軟件融入教學內容,出版“教育部-西門子產學合作綜合改革”項目教材6部;對接職業技能標準,選取知識點與設計實訓內容,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學分獎勵辦法,近三年,畢業生雙證獲取率逐年提升,2013級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學生1311人,占年級總數的24%。
面向企業技術與管理一線,知行耦合,“四維”并重,優化人才培養流程。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并重,按照社會需求設置專業方向的同時,架構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四個自主學習平臺;專業教育與修為教育并重,堅持立德樹人,將“鐵軍精神”“海鹽文化”“工匠精神”等內容融入專業教育,利用 “感恩家書”“五四講壇”“書香鹽工”以及科技專業文化節等活動載體,培育學生“下得去、耐得住、肯吃苦、有作為”的鹽工品質;知識教育與技能訓練并重,以提升實踐技能為重點,架構知識教育相輔相成的、螺旋式上升的技能訓練體系;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并重,以提升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為重點,設置企業培養方案,構建針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項目式”實踐模式和面向技術技能人才的企業“預就業”實踐模式。
地方產業發展和行業科技創新,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格、流程提出新要求,回應地方需求,面向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路徑要進行相應的變革。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設的核心就是面向地方產業發展,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重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鹽城工學院的“二層架構、三廂對接、四維并重”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面向江蘇沿海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集約型的轉型,以及鹽城主導產業向中、高端發展,解決了制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層次、規格、流程方面存在的不相適應的環節或方面。
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重構提升了鹽城工學院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學校形成了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與鹽城的汽車、環保、機械、化工、紡織、建筑、海洋等產業發展高度契合;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得到增強,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率得到提升。實現了學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的“同頻共振”。
(作者:陸勇,系鹽城工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