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西子湖畔,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燎原星火正在點燃。
4月2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繼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學前身)于2016年12月成立之后,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準設立,代校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按照教育部的函件,西湖大學將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學校,主要開展基礎性、前沿科學技術研究,著重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這不僅標志著西湖大學進入了全面建設發(fā)展的新階段,也翻開了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
西湖大學,緣何如此矚目?它將為全力向著世界一流發(fā)力的中國高等教育帶來哪些貢獻?又將走出一條怎樣的獨特辦學之路?
西湖大學緣何備受關注
在擁有近3000所高等學校的中國高等教育龐大體系中,因為其“非營利性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屬性,西湖大學從籌建之日起就顯得與眾不同——它被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視作“掌上、心中的明珠”;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稱作是“我國走向教育強國的一次勇敢嘗試”;甚至有評論指出:“西湖大學如果能為中國高等教育提供一種新的可能,能夠在‘小’的同時做到‘世界一流’,其意義和價值,恐怕不亞于一個諾貝爾獎。”
西湖大學,緣何備受關注?
有評論指出,與8年前南方科技大學在公辦高校領域的自我調適不同,西湖大學的成功運作將逐漸打破現(xiàn)有的中國高等教育格局,“現(xiàn)在中國的教育模式成績是巨大的,但教育模式相對單一”。
研究顯示,1949年,我國共有私立高等學校69所,20世紀50年代初轉為公立學校。此后近30年間,我國沒有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從20世紀80年代起,民辦高等教育逐漸恢復,但仍處于規(guī)模較小、發(fā)展不足的階段,且多為偏重就業(yè)的職業(yè)技術教育類型,不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身影。而與之相比,在全世界范圍內,民辦研究型高校卻不乏成功的樣本。在美國,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在內的私立高校數(shù)量占高校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在日本,包括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在內的私立大學占全國大學總數(shù)的近80%。
“以美國的民辦高等教育為例,公立大學保證公平,私立大學追求卓越。在美國的大學排行榜上,公立大學很難進入前20名。規(guī)模小而精,是美國私立大學的一個特點。如洛克菲勒大學,成立于1901年,只有75位教師,但建立以來已經(jīng)有2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身其中。”相關研究者指出,營利性大學眾多、研究型大學缺失已成為中國民辦高等教育一個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急需打破“天花板”,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fā)展。
也正基于上述背景,西湖大學的誕生不僅在國內備受關注,也引來了世界的目光。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雜志《科學》刊登了一篇題為“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earch university”(《生物學家揭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的面紗》)的文章,直言西湖大學“可能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上的一座燈塔”。
而為中國高等教育注入新鮮血液,也一直是施一公的抱負所在。此前,他曾表示,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歸國,理想就包括與一批志同道合者一起推動中國科教體制的改善。“在國內一流的大學和研究院所科研、執(zhí)教多年,我們感受到了公立大學的勃勃生機。與此同時,我們也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通過各種有益的嘗試,一直不斷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教育體制和科研模式。”
小而精、高起點、研究型
“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學師資規(guī)模將超過擁有2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學,教師科研水平很可能成為中國之最;5年后,教師科研水平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北大等知名學府,成為亞洲一流;15年后,在各項指標上和加州理工大學媲美,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好的大學之一。”
歸國十年,施一公一向謹言、低調。但在談及西湖大學時,卻一次次“語出驚人”。
對于正全面向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力的中國高校而言,這樣的愿景很難不讓人為之振奮。
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西湖大學將選擇一條怎樣的辦學路徑?
記者發(fā)現(xiàn),在西湖大學的官網(wǎng)上,一份星光璀璨的名單引人注目。在西湖高研院僅設立的4個研究所里,生物學研究所由施一公執(zhí)掌,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由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執(zhí)掌,理學研究所由被譽為“量子之父”的潘建偉執(zhí)掌,前沿技術研究所則由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執(zhí)掌。
“我們將依托這4個研究所,組建生命科學學院(含生物學和基礎醫(yī)學)、理學院、工學院,優(yōu)先形成理學、醫(yī)學、工學等三個門類12個一級學科,今后隨著大學的發(fā)展,適時設立人文社科學院和相關學科。”西湖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也正體現(xiàn)了該校鮮明的辦學定位——“小而精、高起點、研究型”。“我們將以博士生培養(yǎng)為起點,適時開展本科生教育,計劃全日制在校生規(guī)模不超過5000人。目前,校際聯(lián)合招收和培養(yǎng)工作已經(jīng)展開。在教育部支持下,已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分別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2017級博士研究生已正式錄取19名;2018級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也已啟動,計劃錄取130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大學將積極借鑒國際經(jīng)驗,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行與國際接軌的長聘準聘教研人員聘任體系;并同步設立黨委,充分發(fā)揮黨組織在學校辦學治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實把好學校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
“一味照搬西方經(jīng)驗,是無法辦好中國的大學的,必須遵循中國的實際國情。”施一公表示。
從事最尖端科研,培養(yǎng)最優(yōu)秀人才
對于外界的關注與喧囂,已經(jīng)生活在杭州云棲小鎮(zhèn)的西湖大學師生們并未過多在意。他們更愿意的,是浸潤在這個“打開窗戶,就能看得見山、看得見月亮”的科研圣地攻堅克難、尋夢報國。
“愿西湖之圣地賦予我沉靜、謙卑與勤勉之心,以勇往直前的膽識去超越局限,感悟生命。”青年干細胞科學家蔡尚在個人主頁上以這句箴言自勉。來自西湖大學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以來,該校面向全球進行了6次學術人才招聘,從2000多名申請人中選聘了38名杰出科學家。其中,7人入選第十四批國家“****”青年項目,6人入選浙江省“****”創(chuàng)新人才長期項目,5人入選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計劃。
作為西湖高研院首批引進人才,80后學者鄭厚峰致力于人類復雜疾病易感基因的遺傳學研究。之所以選擇西湖大學,鄭厚峰說,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平臺,給年輕人的滿腔抱負提供了最充分的施展空間。
“一見鐘情。”作為西湖高研院第一位正式入職的PI(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博士生導師),理論物理學家李牮直言,“這是一個令人感到舒服、適合做學術的場所。”回國兩年來,這位擅長和奇異粒子打交道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選擇西湖大學的人大都帶有共同的性格特質,比如容易接受新事物,愿意去冒險,更重要的是把科研視作最重要、最純粹的事。“對我而言,科研中的未知往往是財富:我享受它帶來的煎熬,更享受解開未知后的驕傲。西湖大學亦是這樣的未知,我將致力于將其變成我和所有人的驕傲。”
而對于已經(jīng)就讀半年多的19名“西湖一期”博士生來說,他們的使命則是與導師一起“全力以赴”地開墾這塊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發(fā)展的試驗田。
“對于我個人而言,破解腫瘤奧秘,挽救更多生命是我的學術夢想。而當我們這些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和各位導師攜手投入西湖大學的懷抱之時,眾人的‘小’夢想便凝聚升華為一個‘大’夢想——建立起一所以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為目標,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為宗旨的高等學府。”西湖大學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史浩駿表示。
“道阻且長。”作為“掌門人”,施一公毫不諱言困難與挑戰(zhàn)的存在,但也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期望,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浙江杭州,有一所在世界上備受尊崇的、立足中國大地又充滿中國特色的民辦高等學府——西湖大學。這里,將擁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學家,培養(yǎng)最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研教育體制機制,為中國的高科技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支撐,為世界文明作出無愧于中華民族的貢獻!”
這是施一公的愿景,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共同的期許。
西湖可期,未來可期。
鏈接:
世界頂尖私立研究型高校一覽
普林斯頓大學:美國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擁有位列美國前五名的校友捐贈金額,藏書450萬余冊的計算機化現(xiàn)代圖書館和相當數(shù)量的社會文化活動場所。在2017-2018年度US News美國大學本科排名中,蟬聯(lián)全美大學第一。
麻省理工學院:被譽為“世界理工大學之最”,創(chuàng)立于186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借由美國國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截至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教職工及研究人員中,共產(chǎn)生了91位諾貝爾獎得主、6位菲爾茲獎得主以及25位圖靈獎得主。
康奈爾大學:美國八所常春藤盟校中唯一創(chuàng)辦于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的新生力量,也是唯一采用公私合營辦學模式的大學。最初以農工學院為特色而起家,其酒店管理學院、工業(yè)與勞工關系學院為全美首創(chuàng)。截至2017年,共有56位康奈爾大學的校友或教研人員榮獲諾貝爾獎,在全球高校中列第十二位,居全美第十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wǎng)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