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小編:最近接連發生的高校新聞持續引起公眾對于扭曲的高校師生關系的不滿與憤怒。有評論認為,高校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已經淪為市場化的雇傭關系,故而有“導師=老板”的稱謂。下面這篇文章撰寫于2016年,也是華東理工大學研二學生在導師工廠被炸身亡事件發生的時候。聯系最近幾件研究生身亡事件,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思考。
【編者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千百年來,教師一直以無私奉獻的形象受到世人崇敬。然而,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和培養類型變化,研究生和導師之間關系的復雜性也日漸凸顯。學生與導師之間發生矛盾的極端案例,以及由此引發的導師指導不力、師生關系雇傭化等方面的指責與討論,經常見諸報端。最近發生的華東理工大學研二學生在導師的工廠被炸身亡事件,更在輿論場引發熱議。
第9期的“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以下簡稱“電訊”)對話西南財經大學校長張宗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以及四川某科研院所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教授Z,問診當前高校出現的師生關系異化現象,暢談新形勢下如何建立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
采寫:新華社記者吳光于、吳曉穎
◎高校在智力結構、制度安排、人際關系以及研究生培養方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高校主要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現在社會對高校的知識發現、技術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還承擔著培養人才和訓練人才的任務。如果一個教師只注重做研究,不注重人才培養,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
◎高校出現奔錢、奔項目、奔官、荒學術的“三奔一荒”現象,是高等教育學術資源配置規則、教師評價體系、高校功利的學術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生自治是學校治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教授侵犯學生的權利,學生可以通過健全的渠道維權
■高校功能定位不能錯亂
電訊:你認為理想的高校師生關系是什么樣的?
熊丙奇:教師對學生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健康的師生關系首先應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師生圍繞一致的目標,共同成長。第二,教師要有專業操守和水平,圍繞學生的學業開展課程教育,進行相應的學術指導,以身示范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與行為規范。第三,教師要幫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發展,解答他們成長中的困惑。
電訊:當前高校師生關系出現了哪些異化現象?
熊丙奇:有些任課老師上課應付了事,上完課夾包走人,很少在課下與學生一起談學習、談人生;有的導師科研任務重,把研究生當成廉價勞動力,把自己的項目任務攤派給學生,只給他們微薄的報酬,師生間演變為雇傭關系。一些教師非但沒能給學生解惑,反而增加了學生困惑、迷惘,有些學生對教師忙于兼職掙錢、追逐功利不滿,認為這些不是為人師表者該做的事。
電訊:導致師生關系異化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張宗益:雖然目前暴露出來的極端個案是個別現象,但不能否認,當前中國的高校師生關系正在發生改變。與傳統社會相比,師生關系被賦予了更多內涵。這與中國高等教育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有直接關系。
目前高校從智力結構、制度安排、人際關系以及研究生培養方式上,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不同的力量都在新環境中發生碰撞。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校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過去,高校主要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現在則對高校的知識發現、技術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電訊:這些變化對研究生培養產生什么影響?
張宗益:過去的研究生培養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在校內就可以完成;現在更多要求要有創新,而創新性的人才不能拘泥于校內。技術的轉化、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企業,這些企業往往承擔著科技成果轉化的功能,因此,就出現了研究生學生進入企業“打工”的現象。在從要素驅動轉化為創新驅動的過程中,科技成果的轉化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利益沖突。
電訊:這是否意味著,這種成果轉化帶來的利益對當代師生關系產生了沖擊?
張宗益:是的。實際上,師生的沖突一直都存在,過去的沖突更多是論文、專著署名上的問題。以前很少有老師辦企業,即使辦企業,利益、規模也不大,能夠產生的“蛋糕”和創造的市場有限,人們容易妥協。
我們應當正視個人價值觀的變化,這既包括導師也包括學生。過去我們的社會是一元價值觀,如今是“一元引領,多元并存”。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益上的爭執不可避免。應當以平常心看待高校導師與學生因利益產生的矛盾爭執,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高校在創新驅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對國家社會的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
電訊:當前一些高校中,部分有資源的教授利用各種市場途徑各顯神通,既在外兼職又對外承擔課題,教學變成副業,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奔錢、奔項目、奔官、荒學術的“三奔一荒”現象?
熊丙奇:這是高等教育學術資源配置、教師評價體系、高校功利的學術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教育法將高校的功能歸納為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有些高校功能定位錯位,顛倒了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關系,認為前者是為后者服務的,人才培養的地位被弱化。并相應建立了倚重科研、論文的教師考評機制,基于行政化的資源配置體系,使教師把更多精力放在拉關系、跑課題上,認為發論文、要課題比給學生上課重要,成為“課題教授”“經費教授”。
Z教授:社會也應當正確看待老師做課題的問題。“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和導師都需要課題這樣的平臺。在國外的高校,導師都要有足夠的研究經費才能招生。
電訊:輿論認為,學生參與導師的課題項目,應當享有公平的勞動待遇,應當對勞務費的發放等問題給予規范性的制度保障。現實中,會遇到什么困難?
Z教授:這個很難設定一個剛性標準,因為工作量無法衡量。有時候你認為你做了貢獻,而在我的眼里卻不是。沒有老師,課題項目不僅無法申請,而且在一些情況下,學生接受老師的指導,進行設計、寫作和修改,貢獻的大小很難量化。這是一個“畫龍”與“點睛”的關系。
電訊:高校教師應當怎樣平衡教學和課題項目?
張宗益: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所有的教師都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人才培養上。
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自己要創新技術,應該成為自己專業領域內的“大家”,具有足夠的影響力。要做到這點,承擔項目是應有之義,要得到資源支持。另一方面,研究生需要實戰的平臺,和導師一起在這個平臺上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得到訓練,導師承擔科研項目是高校必須做的事情。
但是,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承擔著培養人才和訓練人才的任務。如果一個教師只注重做研究,不注重人才培養,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高校應當對教師在校外兼職以及橫向課題項目的申請、運行加以規范。
■師生關系不是師徒關系
電訊:從中南大學研究生跳樓自殺,到電子科大學生發帖控訴導師“壓榨”,再到近期的華東理工大學研二學生葬身導師的工廠事件,社會輿論認為,在當前中國高校中,學生處于弱勢的地位,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著手改革?
熊丙奇:高校應去行政化管理,建設以“自主辦學、學術自治、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大學制度,厘清行政權、教育權、學術權的職能邊界,發揮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獨立進行教學事務、學術事務管理和決策的作用,讓學校本身回歸教育本性。此外,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生自治是學校治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參與學校辦學管理、監督和評價,如果有教授侵犯學生的權利,可以通過健全的渠道維權。反觀國內,學生維權意識、自治空間還很有限。
張宗益:在新的背景下,導師和學生的關系需要時間進一步規范。學校要在制度和精神上設計一個讓各方表達自己訴求的機制,讓各方的聲音在學校都能得到正常的表達,也能讓各方的力量比較均衡,這是學校追求的目標,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實際上,導師和學生是相互制約的,不存在絕對強勢的導師。一個導師如果一直強勢霸道,學生會“用腳投票”,這種強勢也將不可持續,否則就會走進死路。
目前,包括西南財經大學在內的許多高校都建立了研究生申訴渠道,學生遇到生活、待遇、學術上的各方面問題都可以申訴。事實上,學生在招生的時候可以選擇導師,培養階段確有正當理由,也可以申請換導師。
電訊:這一系列新聞事件還暴露出哪些需要思考改進的問題?
張宗益:國家對一些新領域應當加強管理和制度建設,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發生的安全事故暴露出當前部分創新型企業的安全保護工作的欠缺。大企業往往有人力物力的保證,能夠達到安全規范的要求,中小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有所忽視,需要引起重視。
電訊:在新的形勢下,師生應當怎么相處?
張宗益:很重要的一點是平等。隨著經濟發展,過去傳統社會中那種師傅帶徒弟的人身依附關系已經不存在了,導師要放下架子。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爆炸式增長,一個人要成為絕對的“師傅”很難,年輕人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多。尊老愛幼、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要傳承,老師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老師與學生,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將具有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關系。
Z教授: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相長”,教的過程也是學的過程。好的老師能夠成就學生,好的學生也能成就老師。一定要記住:“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電訊:一直以來,我們呼喚重樹“大學精神”,您認為“大學精神”是什么?
張宗益:大學精神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追求真理,第二是要有家國情懷、民族責任感。在“象牙塔”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心中都應該具備這些追求和情懷。
但是現實中,每個人對大學精神的認識都不一。一些人讀大學只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謀個好職業。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大學中的不同的個體處在不同的發展層次上。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為溫飽發愁的時候,對大學精神的追求會越來越強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