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對高等教育與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任務、新要求,為中國教育事業和文化事業勾畫出了一幅感心振氣的新藍圖。堅持和深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等藝術院校應更加突出“人類靈魂雙重工程師”的使命擔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引領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實力的整體提升,增強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塑造力。
作為一所辦學歷史悠久的名校,作為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的標桿,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堅守藝術教育與文化創造“國家隊”的雙重角色和職責,自覺擔當黨和國家文化與教育事業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任職時,曾數次親赴中國美術學院進行考察調研,并召開省委常委會議專題研究學校發展,為學校指明了“建成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研究和教育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發展定位。
學校以總書記的囑托為旨歸,以強烈的高峰意識、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審視新境遇、新使命和新任務,聚力“高水平學術研創、高質量學科發展、高素質特色育人、高標準開拓建設”,構建視覺藝術創造與教育的東方學,著力推進“雙一流”建設。
堅定文化自信服務文化強國建設
增強責任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努力從當代中國的文化境遇和現實經驗出發,在當代的生活現實中樹立藝術的社會關懷,以藝術的正能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中國美術學院特有的專業優勢,加強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創新平臺建設,勇擔國家重大創作任務,出新時代精品力作;以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當代活化為基點,強化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推動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實踐。打造國學通識課程,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和創作活動,努力使中國文化傳統、心靈教養在當代得以傳承,深厚學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國意識;深化“‘一帶一路’上的大家小書”活動、“美美講堂”志愿服務,廣泛傳播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視覺中國”研究和創新,傳播中華文化,樹立中國形象。
增強擔當意識,強化美育服務。藝術服務社會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建初衷和辦學特色,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途徑。近年來,學校圍繞黨和國家“五位一體”的部署,組織開展了“與歷史同行”“治水最前線”等采風創作和社會實踐活動,集中展示藝術實踐成果,讓師生深刻感受和領悟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浙江的生動實踐。踐行“以鄉土為學院”的藝術創作和教育主張,深入開展“千村千生服務基層計劃”,引領師生深入村鎮社區、深入生產建設第一線,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于一體,用手中畫筆和藝術智性,重建生活、生產、生態和諧發展的新鄉土與新社區,勇作推進鄉村振興的先鋒。
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德藝雙馨人才
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四通人才。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文藝方向,堅持把黨建工作融入中心大局,以一流黨建領航一流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學校思政工作,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創造力培養為核心,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機制,創新和實踐“思想教育、專業教學與文化傳承”融于一體的育人方法,構建具有藝術學科自身特色的育人體系,造就新時代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建設多層次的社會美育體系,使藝術成為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提升全民的審美品質與生活品質,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創造性能量。
學校堅持“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養目標,高揚“哲匠精神”育人理念,推行工作室、實驗室、研究所互動貫通的教學組織結構,堅守直面鄉土、聯通社會的實踐路徑,強調藝術感受力、創造力和行動力的培養,構建藝術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堅持“美境、美育、美心”的育人理想,以“勞作上手,讀書養心”的學習策略,將立德樹人融入藝術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之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塑造德藝雙馨。以人類靈魂雙重工程師為目標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以藝術教育人類靈魂雙重工程師作為師資培養的核心目標,以使命精神、創新精神和詩性精神的涵養,促進一流創作與一流教學的結合,造就學者型和藝術家型師資隊伍。以師德藝德為核心,鍛造靈魂雙重工程師。牢固樹立角色定位,堅持“四個相統一”,做“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以社會主義文藝觀引導學生創作。形成全國領先的美術學人才集聚平臺,實現國家級人才增量突破,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構建以70后、80后為主體的美術學國家級人才后備梯隊。適度擴大師資規模,加大教師海外研修的資助力度,持續優化隊伍結構。
聚焦國家需求推進教學研創改革
深入社會生活,推進教學改革。在教學中積極踐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和歷史觀,培養社會責任,提升創新創業素質;深入時代大需求,探索建立寓教于研、寓教于創、任務牽引的協同人才培養;深入文化最前沿,加強融藝術創作、文化研究、創意實踐、媒體實驗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文化創造能力。
拓展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美術學人才培養特區,推進美術學視覺藝術東方學課程集群建設;拓展選擇性教育,推進美術學的跨專業融合,增強師生的選擇性、互動性。拓展發展性選拔,推進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改革,建立美術學本碩貫通教育機制。
符合學科特點,強化藝理兼通。堅持民族文化自信,建設具有中國傳統根性、符合藝術學科特點的創作與研究體系,彰顯東方藝術智性內涵,建立以“藝理兼通”為特征的藝術研創模式。貫通美術精品創作與前沿探索,重塑東方藝術高峰,建構多層次研究院所集群,建立若干研究院、校屬研究中心、院屬研究所,持續匯聚國內外一流學術資源,引領美術學前沿探索,形成美術學研創自我更新機制。
打造高端藝術智庫,建立符合美術學特點的評價體系。以視覺中國研究院、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為抓手,建設美術學智庫,以活化美術研究創作的中國傳統與東方內涵為核心,復興創作論體系,建立符合美術學特點的評價體系。
聚焦國家需求,增強文化傳播力。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構建以文化傳播力為根本的國際化建設模式。
依托優勢專業打造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藝術交流平臺,建構專業領域的國際學術共同體,全方位深化國際化教學內涵建設,全面推進文化傳播力建設,重塑視覺文化世界版圖和藝術教育話語體系,確立視覺藝術東方學體系的國際坐標地位。
深化與國際一流院校的交流合作,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合作交流機制,建立東亞書畫伙伴圈等優質國際學術共同體。建立國際辦學網絡和海外文化傳播體系,舉辦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項目,為中國藝術教育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搭建平臺。
今年是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0周年。90年來,學校堅守“為振興民族藝術而戰”的初心和使命,圖之“以美育代宗教”,走出了一條影響深遠的“國美之路”。90年來,學校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代表近現代中國最高水平和最高成就的藝術大師、藝術教育家和藝術領導者,并以一種獨特的使命精神、哲匠精神和詩性精神,鑄就了國美人獨特的精神品質和文化氣質,也強有力地塑造著20世紀的中國藝術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