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下屬院所及研究開發機構依托自身學科特色和平臺優勢,走出了一條各具鮮明特色、成效顯著的成果轉移轉化和資產管理之路,形成了與所在地區產業相匹配的十大典型模式。
1.蘇州納米技術產業平臺驅動模式
2006年以來,蘇州納米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形成了以納米所公共服務平臺、蘇州育成中心和STS蘇州中心為支撐的三足鼎立格局,在功能發揮上實現了既能各司其職,又互為補充的一種嶄新格局。蘇州納米所在資產管理上形成了特色做法:一是設立專門資產管理機構;二是對于地方投資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實行獨立核算;三是對于院地雙方共同投資的資產實行共同管理。
2.西安光機所自創基金模式
西安光機所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自創基金”引領科技成果轉化。西安光機所通過發起成立“西科天使基金”,在項目發展初期就介入孵化過程,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創辦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支持,有效解決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錢袋子”問題。西安光機所不斷完善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業已形成了科技與服務(中科創星孵化器)、科技與市場(與企業共建工程中心)以及科技與社會(與民營資本共創研究院等)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3.盱眙凹土中心研發引領特色資源開發模式
2010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盱眙縣人民政府聯合共建了“中國科學院盱眙凹土應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目前中心在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中,充分利用已建成應用基礎研究、高值化利用研究和凹凸棒石及其產品標準化和分析測試技術研究三個平臺,形成從應用基礎突破、關鍵技術發明到高值產品開發,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創新與轉移轉化的完整鏈條。
4.福建物構所模式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依托其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和海西育成中心,立足“注重原創基礎研究,加強變革創新,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戰略定位,創新多元化服務企業模式,通過“全要素投入”與“整體推進”,已在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5.合肥物質院自創園區模式
合肥物質院成果轉移轉化模式可以總結為:自創園區、自主運營、就地轉化、資產增值。聯合合肥市政府共同設立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有限公司,作為合肥物質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將社會需要的技術進行孵化和轉化;以股東會為最高權力機構,負責公司的重大決策事項;對不成熟項目技術引進到創新院的工程技術中心進行技術的二次熟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合肥物質院的成果均以轉讓方式進入創新院,產權清晰。
6.中科大借助資本市場促進成果轉化模式
中科大成果轉移轉化模式可以總結為:積極利用科大品牌借助資本市場促進成果轉化。中國科技大學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要由中科大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和管理,通過全流程全產業鏈跟蹤服務,有效控制和規避投資風險;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突破成熟投資項目的發展瓶頸;通過構筑高校與企業間的“防火墻”,規避高校直接創辦和經營企業的風險;爭取創投豁免政策,有效化解政策不利影響;堅持持股企業分類管理,持續優化股權結構和資產質量。
7.大連化物所知識產權運營模式
大化所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較為突出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運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優勢與經驗。一是凸顯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營的重要地位;二是強化專利群建設,加大知識產權運營成功率;三是精干的知識產權專員隊伍,對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8.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孵化共贏模式
成立于2012年的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主要承接上海光機所原始科技成果并對這些原始科技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及轉化。通過打造強大孵化平臺、加強二次開發多方合作、集資組建激光產業基金等方式加強成果轉化。同時積極做好對擬入股企業的遴選,及嚴格履行國有資產對外投資與管理的職責,以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9.泰州—佛山—河南中心對接模式
泰州中心、佛山中心、河南中心是院地共建平臺型產業化中心,中心模式屬于分院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平臺模式。其特點在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對接+轉化”模式,搭建了靈活多樣的技術轉移轉化的橋梁和紐帶,并以育成產品為導向,積極共建技術創新平臺。
10.嘉興—常州中心援建研發機構模式
嘉興—常州中心模式屬于科學院援建地方建設應用研究機構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熟,嘉興—常州中心其特色在于:一是利用好地方事業法人的體制機制,提高地方企業的競爭力;二是建立了政府、中心、企業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三是積極探討研究院(中心)與地方新型合作關系,兼顧地方大量投入與研究院持續發展的關系。
(楊濤、張建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馬鋒單位: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