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解讀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研究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及控制方法等一系列學術和工程問題,培養學生具備發現問題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良好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能夠在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機電裝備的設計與制造、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生產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專業下設五個方向: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機械電子工程、流體傳動與控制、智能制造技術與工業機器人。
專業在復雜曲面加工數控機床設計制造(如螺桿和弧齒圓錐齒輪)、摩擦磨損機理分析與抗磨損技術(如大型盾構機、礦漿攪拌設備關鍵部件)、設備智能控制及檢測(如螺桿加工數控機床、潛油螺桿泵采油成套設備)、噪聲與振動控制(如石化、軍工、建筑、通用機械、家電領域噪聲控制)、機械動力學分析與設備故障診斷(如風電、數控裝備、新能源汽車、發動機、壓縮機等)、制造生產線和機器人設計(如汽車發動機曲軸加工生產線、裝卸機器人)、高精度數控機床關鍵單元部件(如直驅式A/C軸雙擺角數控萬能銑頭、電主軸)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對應的行業為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汽車、可再生能源等。
裝備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物聯網等為技術基礎,整合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促使生產制造型企業加快進入工業4.0時代,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比較優勢
2006年沈陽工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被評定為“遼寧省示范性專業”;依托該專業,機械工程學院被確定為“遼寧省緊缺人才培養基地”;獲批組建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省級工程中心;2009年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被批準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2012年被批準為教育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依托該專業機械工程學院被確定為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成員單位,2014年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5年獲批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優勢特色專業。
在2013年和2015年遼寧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的專業評價和優勢特色專業評選中,沈陽工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均位列第二名。
科研實踐
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凸顯強化工程教育的實施效果。在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競賽中屢創佳績,先后在國家機械設計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5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項。
2006年,楊磊等同學的“踏步滑板車”,獲國家機械大賽一等獎。賈聰印等同學的“單手驅動殘疾人車”,獲國家機械大賽三等獎。
2008年,徐迪等同學的“自動鋪草機”,獲國家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一等獎、包更旺等同學的“落葉收集處理系統”,獲國家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二等獎。
2010年,羅漢龍等同學的“便攜式萬向千金移”獲國家一等獎。
2012年,方向等同學的“皮影機器人”,獲國家一等獎,董文博等同學的“齊心協力親子娛樂機”,獲國家二等獎。
2012年、2013年,章申等同學的“機械產品云設計網絡服務平臺構建”,劉鑫彤等同學的“基于網絡的液壓元件查詢技術服務平臺”,潘松等同學的“激光快速成形系統計算機控制模塊的研發與實現”獲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項。
2014年,王建峰等同學“夢幻接力”機械原理演示教具,獲國家一等獎。趙琳等同學“三維軸轉動自由度解析儀”獲國家二等獎。
超過2/3的學生參加過機械設計大賽項目;學生從大學二年級起即可報名進入教授的課題組參與具體的科研工作。
國際化
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我校特聘教授王泉教授,在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專業全面深層次合作,提升了專業國際化教學水平。大多數教師具有參加國際會議和出國學習研修經歷;3門本科核心課程雙語授課;目前每年派出學生出國/出境(從為期一周的短期學術交流到為期一年的長期學習研究)學習,定期聘請國外專家學者講學。
就業情況
就業主要方向:裝備制造業。
就業重點單位:沈陽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