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新經濟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與部署。新工科強調應對變化和塑造未來,需要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助與共享,沒有統一的建設模式,高校各自發展情況不同,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也不同。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航空航天新工科專業教育;以產業需求為基本導向,積極推動專業的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以多方協同為重點,構建航空航天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以跨學科為平臺,探索航空航天人才培養新模式的一系列舉措探索符合學校實際的新工科建設。
關鍵詞:高等工程教育;新經濟;新工科;教學改革
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新經濟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與部署。新經濟對高校工科建設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面向未來布局新興工科專業,要求培養的工科人才必須具備更高的創新能力和跨界整合的能力,要求建立更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新工科強調應對變化和塑造未來,需要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助與共享,沒有統一的建設模式,高校各自發展情況不同,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也不同。為此,高校要立足實際,認清新工科建設的形勢和任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航空而生,伴航空而長,依航空而強,是一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鮮明的工科優勢高校。目前,學校共有52個專業,其中工科類專業33個;學校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到航空航天民航系統就業,其中航空航天類專業的畢業生到國防單位工作的比例達到50%以上。為此,學校的新工科建設明確定位要從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出發,以結合多年辦學的特色及優勢為基礎,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支撐,以培養具有“責任意識、科學素養、國際視野、人文情懷”的創新型領軍人才,力爭在航空航天民航相關行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引領行業產業發展上發揮核心作用。學校明確了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人才培養新模式,全面落實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聚焦國家發展戰略,面向特色行業培養工程專業人才,研究新工科,規劃學校新工科建設的施工圖。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航空航天新工科專業教育
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學校結合航空航天特色和國防特色,秉承“航空報國”“獻身國防”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增強學生的專業歸屬感、行業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國防使命感。積極探索以“徐川思政工作法”為核心,主渠道引領與常態化滲透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教學新方法,發揚“川流不息”思政教育優勢,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航空航天新工科專業教育。學校探索構建以“家國情懷”為引領的航空航天新工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建設高標準嚴要求的核心通識教育主干課程,以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著力點,形成一批類別齊全、內容豐富、規模適中的通識課程,特別是加強傳統文化類、中國特色和世界比較類、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建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粹,提升學生文化自信。
以產業需求為基本導向,積極推動專業的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
一是專業的存量調整,即推動傳統專業的轉型升級改造。近年來,國家航空航天事業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對航空航天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飛行器設計與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亟待根據產業需求,不斷拓展、調整專業的內涵和建設重點,為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數控機床、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需求和武器裝備研制提供人才支撐,切實提升服務工業化、信息化、國防現代化能力。二是專業的增量優化,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專業,學校按照“預測未來人才市場需求—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同步進行”的指導思想,以“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學科群為依托,建設“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大類專業。建設飛行器總體與氣動、飛行器結構與動力學、航空航天智能材料與結構力學、航空航天動力工程、航空航天制造工程、飛行器信息感知、控制與電氣、飛行器一體化技術等學科交叉、航空航天特色鮮明的新型工科專業。服務國家國防重大需求,為我國新型直升機、無人作戰飛機、艦載機、寬體客機、空間飛行器、高推比發動機、組合發動機等先進航空航天裝備研制培養工科人才。
以多方協同為重點,構建航空航天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
新工科建設強調推進政校合作、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結合、國際合作等協同育人體制機制改革,強調建立信息融通、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校企協同機制,形成行業產業與學校之間共同創新、系統育人的生態環境。學校探索建立與產業部門及國內外產業領先企業的合作,分析研究國內外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經驗和典型做法,以作為“G7聯盟”(工信部所屬7所高校聯盟)校企協同機制牽頭單位為契機,發揮與行業產業聯系緊密的優勢,建立國防軍工集團—南航創新人才培養聯盟,加強與國防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合作,研究重點難點問題,擴大合作領域,提升協作層次,強化和激活行業產業資源融入人才培養,建立適應新經濟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協同創新需求的校企協同機制。在直升機、發動機、無人機、材料與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進一步加強與行業部門、軍工集團的深度協同,構建一批校地、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工程領導力、戰略意識和國際視野等工程核心能力和素質。
以跨學科為平臺,探索航空航天人才培養新模式
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產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將工程教育改革拓展到多學科交叉領域、提升到國家戰略和未來發展的高度,按照這種新的學科專業建設思路和新的工程教育改革內涵,繼續深入實施“卓越計劃”,強勢打造“卓越計劃”的升級版。按照航空航天新工科學科專業設置,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目標、標準、方案、模式以及課程和教學內容等,保證所培養的工程科技人才不會滯后而是超前于國家和產業發展對新工科人才的要求。制定多學科交融、柔性化的專業培養方案,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建設新工科學院“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根據產業需求和技術發展靈活設置專業方向,以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鼓勵教師跨學科專業、跨院系的合作與融合。深入開展產學合作和國際化培養,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模式。突破傳統的院系利益格局,鼓勵學科之間融合,強調教育與科研資源共享。
新工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需要學校不斷總結和完善。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立了新工科研究和實踐項目三級實施體系。在國家層面,有“多學科交叉復合的航空航天特色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等三項被認定為國家級新工科研究和實踐項目;在省級層面,有“航空航天特色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重中之重)等三項課題入選江蘇省教改課題;在學校層面,學校設立了新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專項,分層分類對新工科建設進行研究。(作者施大寧,系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北京教育》雜志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