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研究生導師李珺杰介紹如下:
姓 名: 李珺杰
出生年月: 1985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性 別: 女
民 族: 漢
職 務: 無
職 稱: 講師
辦公電話: 010-62240990
通訊地址: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109室
電子郵件: lijunjie@bjtu.edu.cn
個人簡歷
博士,中英雙碩士,美國LEED AP
研究領域為建筑學,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可持續建筑理論、設計及技術,可持續性能為導向的設計與建造。至今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及核心刊物上已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5篇SCI收錄,9篇英文論文EI收錄,17篇為中文核心期刊或建筑學重要期刊名錄收錄。獲得專利6項(前三名);出版英文專著1部,英文譯著1部(合作)。清華大學O-house零能耗實驗住宅設計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基金項目等8項。作為項目主要參與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10余項。
其他學術兼職
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認證專家(LEED AP)
綠色建筑理論與實踐組成員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SCI) 學術期刊審稿人
Applied Energy (SCI)學術期刊審稿人
Energy Efficiency(SCI)學術期刊審稿人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SCI) 學術期刊審稿人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SCI) 學術期刊審稿人
研究領域及承擔課程
研究領域為建筑學,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可持續建筑理論、設計及技術,可持續建筑的建造與性能表現。
建筑物理(本科)
建筑技術概論(本科)
建筑材料與構造I(本科)
建筑材料與構造III(本科)
建筑設備(本科)
建筑設計II(本科)
2016-2017畢業設計(本科)
科研項目及設計實踐
實踐項目:
[1]2016-04--2018-09 i-Yard零能耗實驗住宅(設計中)
項目職責: 項目統籌/指導教師
[2]2011-09--2013-09 清華大學O-house零能耗實驗住宅(已建成)
項目職責: 建筑團隊總負責人
[3]2012-07--2014-07 北京市動物園水禽館(已建成)
項目職責: 建筑環境的可持續性能監測
[4]2010-07--2011-07 西安浐灞商務中心二期及三期(已建成)
項目職責: 項目主要參與人
[5]2010-01--2010-08 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游客中心及入口設計(已建成)
項目職責: 項目負責人。負責方案設計及建筑施工圖設計
[6]2009-09--2010-03 山東臨沂居住小區規劃、建筑單體及施工圖設計(已建成)
項目職責: 項目主要參與人
[7]2007-07--2008-07 甘肅天水市大灘村“無止橋”設計及施工(已建成)
項目職責: 項目學生負責人
[8]2006-07--2007-07 延安紅色旅游路線王家坪舊址保護規劃項目(已建成)
項目職責: 項目主要參與人
[9]2007-07--2009-07 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項目(3個村鎮)(已建成)
項目職責: 項目主要參與人
主持的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整合行為心理特征與環境性能表現的建筑中介空間被動式機理研究(項目批準號:51708019)
[2]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城市軌道交通建筑井道復合空間的高性能低能耗設計機理研究(項目批準號:8182043)
[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京津冀新城鎮綠色養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與空間設計研究(項目批準號:17YJCZH088)
[4]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基于BIM的建筑立面單元綠色建構(項目批準號:2017T100035)
[5]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井道空間在城市軌道交通綜合體中的被動式調節作用研究(項目批準號:2017M610760)
[6]北京交通大學人才基金,可持續性能導向的近零能耗養老住宅整合設計方法研究(項目批準號:2016RCW008)
[7]北京市教工委優秀社會調研成果資助項目:北京市軌道交通空間的舒適度與環境品質調查,主持
[8]北京市教工委優秀社會調研成果資助項目:被動式太陽能系統能源設計在寒冷地區農村住宅中的應用,主持
[9]北京市教工委優秀社會調研成果資助項目:京郊新城鎮綠色養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調查研究,主持
參加的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可持續性能導向的近零能耗裝配式建筑整合設計策略研究,合作單位負責人
[2]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綠色建筑性能后評估技術標準體系研究
[3]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BIM的裝配式建筑產業化全過程效率評價體系研究
[4]住房城鄉建設部項目,綠色建筑后評估技術指南
[5]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與綜合評價方法研究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建筑物理性能的夏熱冬冷地區綠色農宅建筑設計策略研究
[7]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基于可持續性大型公共建筑決策與設計研究
[8]美國能源部/中國能源局,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
專利成果:
[1]基于集成模塊的建筑物(發明專利),2014.11.5-2033.5.3,中國,CN201310161170.3。
[2]一種可伸縮收納的家具燈具系統(實用新型),2015.4.1-2024.10.29,中國,CN201420638242.9。
[3]隱形防盜維護裝置及其系統(實用新型),2014.4.2-2023.5.7,中國,CN201320239556.7。
[4]具有電動升降臺面的廚房儲物柜(實用新型),2013.12.25-2023.5.3,中國,CN201320236619.3。
[5]基于集成模塊的建筑物(實用新型),2013.12.25-2023.5.3,中國,CN201320236597.0。
[6]一種可調控傾斜角的光電支架及其組件(實用新型),2013.12.18-2023.5.3,中國,CN201320239054.4。
論文著作及作品
著作:
[1]英文專著:《Animate Space Effect —the impact evaluation of passive space design in sustainable buildings》
出版社: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書刊號:978-3-659-70699-8
[2]譯著:《建筑的自然通風-設計指南》
譯著作者:李珺杰、李苑、李紫微、董磊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2181810
2015.10
[3]參編:建筑設計資料集(第三版) 第八分冊
發表論文:
[1].Junjie Li *, Shuai lv, Qingguo Wang. Graphical visualization assist analysis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Impact of atrium spaces on public buildings in cold climates[J],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DOI:10.1177/1420326X16674345. (SCI檢索,第一作者,影響因子0.943)
[2].Junjie Li, Yehao Song*, Shuai lv, Qingguo Wang. Impact evaluation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animate space in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94 (2015) 353-370.(SCI檢索,第一作者,影響因子3.394)
[3].Yehao Song, Junjie Li*, Jialiang Wang, Shimeng Hao, Ning Zhu, Zhenghao Lin.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passive space design in buildings: Impact of courtyard spaces on public buildings in cold climates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89(07): 295-307(SCI檢索,通訊作者,影響因子3.394)
[4].Shuai Lu, Xiang Yan, Junjie Li, Weiguo Xu,The Influence of Shape Design on the Acoustic Performance of Concert Halls from the Viewpoint of Acoustic Potential of Shapes[J]. 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Vol.102(2016):P1027-1044(SCI檢索,影響因子0.897)
[5].Yan Xiang, Shuai Lv, Li Junji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rain noise of lightweight roofs: Natural rainsvs artificial rains. Applied Acoustics. 2016 (106) 63–76. (SCI檢索,影響因子1.024)
[6].李珺杰,朱寧. 建筑中介空間被動式調節作用效果的實測驗證— 以大型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為例[J]. 建筑學報. 2016.09(vol576):P108-113.(CSSCI檢索,第一作者)
[7].李珺杰. 中介空間的被動式調節作用效果驗證與設計反饋[J]. 建筑學報(學術專刊).2016.02:P50-55. (CSSCI檢索,第一作者)
[8].Junjie Li, Yehao Song*, Qingguo Wang.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pair-group analysis study of passive space design strategie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Architecture and Hydrauic Engineering (CAHE’2015), (EI index)China. 2015, 06(EI檢索,第一作者)
[9].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Jialiang Wang, Shimeng Hao. A Research on Two Types of Buffer Zone Impact on Surrounding Office Space Environment in winter in Cold Climate Zone.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I index).2014; 21(05): 33-39.(EI檢索,通訊作者)
[10].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Jialiang Wang, Zhenghao Lin. Fieldwork Test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n Buil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Six Types of Atrium Space in Cold Climates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I index).2014; 21(04):84-90. (EI檢索,通訊作者)
[11].Hong Zhang, Junjie Li*, Lei Dong, Huanyu Chen.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 Net-zero House: Experiences in Solar Decathlon China[C]. 2013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Energy Procedia, 2013.(EI檢索,通訊作者)
[12].Yehao Song, Jingfen Sun, Junjie Li, Dan Xie. Towards Net Zero Energy Building: Collaboration-based Sustainabl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Beijing Waterfowl Pavilion[C]. 2013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Energy Procedia(EI), 2013. (EI檢索)
[13].Dingqing Zhang, Junjie Li, Xianxian Dang. Study on the Conception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of Weihe River System in Xi’an Area[C].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EI檢索源刊:20122315090249), 2012:518-523. (EI檢索)
[14].Dingqing Zhang, Junjie Li, Xiangming Cao.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Xi’an Metropolitan Area----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orridors of Weihe River System[C].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EI檢索)
[15].李珺杰, 王慶國. 中介空間的被動式調節作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價值與意義[J].建筑技藝. 2016,11-12:P94-96.(第一作者)
[16].李珺杰,宋曄皓. 具有被動式調節作用的空間策略作用效果實例驗證. [J]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2016(02):P54-61.(第一作者)
[17].李珺杰, 呂帥. 基于圖形可視化分析的寒冷地區中庭空間室內環境表現的影響驗證[C].信息•模型•創作——2016年全國建筑院系建筑數字技術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6(09):P252-259. (第一作者)
[18].李珺杰,宋曄皓. 影響建筑使用環境品質與性能表現的空間信息參數類型解析[C]. 第16次全國建筑技術學科學術研討會.2016.12;P64-69. (第一作者)
[19].李珺杰,王慶國. 從建筑設計原型的角度優化建筑可持續性能的設計觀現狀調查研究[C]. 第16次全國建筑技術學科學術研討會.2016.12;P114-117. (第一作者)
[20].李珺杰,宋曄皓,趙元超. 基于公共建筑使用后物理環境測試的可持續建筑空間調節作用研究. 第十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論文集,2014. (第一作者)
[21].李珺杰, 張弘, 張雨婷, 閔嘉劍. 圍護體系技術策略在綠色建筑實踐中的應用及其存在問題[J].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 2014(01):19-24. (第一作者)
[22].李珺杰. 論當代綠色建筑三題[J]. 建筑師, 2012(05):83-85. (第一作者)
[23].李珺杰,趙元超. 走向建筑低碳化—西安浐灞商務中心二期低碳設計實踐[J]. 新建筑,2012(04):67-70. (第一作者)
[24].李珺杰,楊路. 影響西安地區辦公建筑低碳化的氣候應變性設計[J] .華中建筑,2012(04):37-41. (第一作者)
[25].李珺杰. 綠色建筑的科學實踐——英國BASF HOUSE建造探索 [J].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2011(04):114-119. (第一作者)
[26].李珺杰,王慶國,許楗. CED—教育中心區 [J]. 建筑技藝,2010(09-10):246-249. (第一作者)
[27].李珺杰,張定青,王慶國. 商業與文化傳承與創新——大唐不夜城文化藝術休閑區規劃設計 [J]. 華中建筑,2009(02):194-199. (第一作者)
[28].李珺杰,張定青,楊路. 作為一種過渡產業的租賃式中小套型住宅設計研究——中國創新′90中小套型住宅設計競賽獲獎方案分析 [J]. 華中建筑,2007(8):55-58. (第一作者)
獲得榮譽
2017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科學技術)(9/15)
2017 亞洲設計學年獎金獎(指導老師)
2017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競賽(指導老師)
2017 第二屆北京建造節優秀指導教師
2017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社會調研成果一等獎
2016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社會調研成果一等獎
2016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社會調研成果二等獎
2016 亞洲設計學年獎“生態及可持續發展最佳設計獎”銀獎(指導老師)
2016 首屆北京建造節優秀指導老師
2016 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一等獎
2016 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
2012-2013 國家獎學金
2013 清華大學“挑戰杯”特等獎(1/8)
2013 首都“挑戰杯”二等獎(1/8)
2013 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3個單項第一,1個單項第二,1個單項第三(2/40)
2013 O-house清華大學太陽能實驗住宅,2013'中國綠色環保建筑獎(2/8)
2011 香港“無止橋”慈善基金認證
團體兼職
綠色建筑理論與實踐學組成員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建筑1701班主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