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工程類博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規”來了!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轉發<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方案>及說明的通知》、《關于轉發<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及說明的通知》。
《改革方案》自2018級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始執行,往屆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可參照此方案做相應調整。《指導意見》自2018級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始執行,往屆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可參照此指導意見做相應調整。
兩份“新規”具體都有哪些內容?隨小編一起看↓↓↓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工程技術領軍人才,滿足創新型國家建設對高層次應用型工程技術創新人才的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培養目標
緊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需求,面向企業(行業)工程實際,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在相關工程領域掌握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備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進行工程技術創新、組織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造就工程技術領軍人才奠定基礎。
二、培養方式
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進行培養。
1.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學習方式。
2.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應緊密結合相關工程領域的重大、重點工程項目,緊密結合企業的工程實際,培養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工程技術創新的能力。
3.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采取校企導師組的方式進行,聘請企業(行業)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家作為導師組成員。
三、招生對象
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對象一般應已獲得碩士學位,并具有較好的工程技術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
四、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基本素質要求
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服務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恪守學術道德規范和工程倫理規范。
2.基本知識要求
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掌握本工程領域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熟悉相關工程領域的發展趨勢與前沿,掌握相關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識;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
3.基本能力要求
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具備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進行工程技術創新、組織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學位論文要求
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完成學位論文。
1.論文選題: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應來自相關工程領域的重大、重點工程項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2.研究內容: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論文內容應與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實現企業技術進步和推動產業升級緊密結合,可以是工程新技術研究、重大工程設計、新產品或新裝置研制等。
3.成果形式: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論文應做出創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學術論文、發明專利、行業標準、科技獎勵等。成果應與學位論文內容相關,并在攻讀學位期間取得。
4.水平評價:對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論文應評價其學術水平、技術創新水平與社會經濟效益,并著重評價其創新性和實用性。
六、質量保障與監督
1.培養單位應建立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內部保障體系。
2.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應對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充分發揮指導與監督作用。
為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正確、社會責任合格、理論方法扎實、技術應用過硬”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特色,全面提高培養質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培養定位及目標
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是與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強調工程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培養單位應在滿足國家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創新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自身優勢與特色,明晰培養定位,突出培養特色,更好地服務于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和社會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具體要求為:
(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服務國家和人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從事行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熟悉行業領域的相關規范,在行業領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獨立擔負工程規劃、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工程研究、工程開發、工程管理等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
(三)掌握一門外國語。
二、學習方式及修業年限
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學習方式,其中全日制學習方式的基本修業年限為2至3年,非全日制學習方式的修業年限應適當延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應在學校規定的最長修業年限內完成學業。
三、培養方式及導師指導
采用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同等重要,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今后職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支撐。
(一)課程學習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掌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主要途徑。課程學習須按照培養計劃嚴格執行,其中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主要在培養單位集中學習,校企聯合課程、案例課程以及職業素養課程可在培養單位或企業開展。
(二)專業實踐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獲得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應開展專業實踐,可采用集中實踐和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時間應不少于6個月,不具有2年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時間應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可結合自身工作崗位任務開展。
(三)學位論文研究工作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在一定實踐經驗基礎上,掌握對工程實際問題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選題應來源于工程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一般應與專業實踐相結合,時間不少于1年。
(四)校企聯合培養是提高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培養單位應積極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吸收企業優質教育資源參與研究生教育體系,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產學結合、協同育人,提高校企聯合培養質量。鼓勵培養單位與企業共建聯合培養基地,探索合作共贏的長效保障機制和高效的運行管理制度。
(五)導師指導是保證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培養單位應建立以工程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導師組指導制,加強對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指導。導師組應有來自培養單位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指導經驗的教師,以及來自企業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家。
四、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課程體系應體現先進性、模塊化、復合性、工程性和創新性,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和學生個性化培養的要求。課程設置應以工程需求為導向,強調專業基礎、工程能力和職業發展潛力的綜合培養,應注重發揮在線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協同優勢。各培養單位可根據自身特點,確定各類課程的內容和學分,以達到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要求。
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實行學分制,總學分應不少于32學分,其中課程學習不少于24學分,課程學習16-20學時可計作1學分。
課程設置框架和必修環節:
1.公共課程:政治理論、工程倫理、外語;
2.專業基礎課程:數學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
3.選修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實驗課程、人文素養課程、創新創業活動;
4.必修環節:專業實踐。
五、專業實踐
專業實踐應有明確的任務要求和考核指標,實踐成果能夠反映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養方面取得的成效。
六、學位論文
論文選題應來源于工程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技術項目的設計或研究課題,可以是技術攻關、技術改造專題,可以是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等。
論文工作須在導師指導下,由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具備相應的技術要求和較充足的工作量,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具有先進性、實用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論文可以采用產品研發、工程規劃、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
七、論文評審與答辯
(一)論文評審應審核:論文作者掌握本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的情況;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論文工作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進展;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計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
(二)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獲得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成績合格,方可申請論文答辯。
(三)論文須有2位本領域或相關領域的專家評閱。答辯委員會須由3~5位本領域或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學位論文評閱和答辯應有相關的企業專家參加。
八、學位授予
修滿規定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批準后,授予相應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