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紅”又“專”育人才
2003年6月碩士畢業時,張永剛主動要求去軍隊服務。4年后,他便因為表現優異被授予少校軍銜。談及自己的成長經歷,張永剛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沒有學校按專業設置研究生黨支部的創新,我們讀書時還會像過去那樣成為‘松散型’的黨員。如果是那樣的話,畢業時我可能就不會立志從軍報國;即使到了部隊,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勝任部隊的要求。”
在2002年前后入學的重慶大學研究生中,與張永剛有著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數。
黨建創新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像全國所有的高等院校一樣,重慶大學過去一直沿襲著按年級建立研究生黨支部的慣例。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按年級建立黨支部導致一年級臨時支部“無法管”、畢業年級支部“無心管”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這也導致研究生黨支部穩定性不好、持續性不長、靈活性不足、凝聚力不強,各個支部的工作業績的優良作風不能繼承和發揚。
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重慶大學研究生院、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在學校黨委的支持下,組織研究生團委就如何創新組織設置模式進行了全校性的大調研。在廣泛聽取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導師、基層黨務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后,學校黨委同意自2002年起探索在部分學院按專業縱向建立研究生黨支部。
“對試點的跟蹤調查研究表明,新的組織設置模式有利于保持研究生黨組織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有利于增強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也有利于調動院系、導師等多方面參與研究生黨組織建設和活動的積極性,形成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據重慶大學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清才教授介紹,試點一年后,按專業縱向建立研究生黨支部的學院,入黨積極分子人數和發展黨員的人數都上升了五分之一。
經過兩年試點和對全國其他高校研究生黨建工作的考察調研后,重慶大學于2004年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全面推行按專業設置研究生黨支部的做法。全校25個學院中的163個研究生黨支部中,有150個是按專業縱向設置的。
研究生黨組織設置模式的創新,開創了重慶大學研究生黨建工作的新局面。全校研究生黨建實現了工作計劃落實、組織生活落實、黨員教育落實、積極分子培養落實、聯系群眾工作落實的新氣象。《研究生黨建工作思考》成為研究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基層黨務工作者、各院系乃至學校領導交流經驗和思想的主陣地;“重溫革命征程,燃燒青春歲月”、紅巖魂陳列館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成為加強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的主陣地。這些都極大提高了全校研究生的入黨積極性。2009年,重慶大學研究生總人數為17680名,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3000名,黨員總人數為7550名。黨員比例從2003年的32%提高到了2009年的58%。
重慶大學的創新及其產生的積極效果引起了教育部和重慶市的高度關注。重慶市委專門成立調研組來校考察后,在全市高校中推廣了重慶大學的經驗。
“學校通過試點逐步形成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新的黨建思路和舉措,探索了合理的組織機構和運作方式。富于時代性和特色性的組織體系,有力地加強了研究生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過努力構建研究生群體成長成才靠得住、過得關的組織機構體系,收到了可喜的創新效果。”重慶大學黨委書記歐可平教授認為,這一創新,既適應了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趨勢,也符合整個社會對未來人才結構變化的需要。
服務基層培養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高端人才
2010年4月15日,重慶大學與三峽庫區中心城市萬州區簽訂了重慶大學——萬州博士生工作站合作協議。同一天,重慶大學還在地處萬州的魚泉榨菜有限公司、譚木匠控股有限公司和重慶江東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3個博士生服務站。自2002年啟動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以來,重慶大學已先后在三峽庫區的云陽、萬州、望江、開縣、忠縣等區縣,以及新東方學校和桓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7個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這些基地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新途徑,拓展了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促進了校地、校企長效合作機制的形成。
擁有16年“歷史”的重慶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服務團,是全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知名品牌”。16年來,博士生服務團始終以三峽庫區為立足點,與庫區建立長期的戰略服務機制。每次赴基層服務前,博士生服務團成員都要提前對服務地區的項目作深入、細致的調研,并依據“按需設項、據項分組、雙向受益”原則做足功夫,把學校產學研的技術成果帶下去轉化,將地方的技術需求和發展難題帶回來攻關。
博士生服務團活動開展以來,重慶大學已組織4300多名研究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他們深入到三峽庫區數十家廠礦和事業單位,獨立承擔并完成了150余項技術課題,舉辦各類文化技術培訓班200多期,培訓企事業各類人員6000余人。據統計,博士生服務團累計已為三峽庫區帶來直接經濟效益5000余萬元。
博士生服務團還通過在區縣成立科技圖書館、創設愛心火炬接力站等措施,促進了庫區經濟社會發展。他們在合川就葛根生產基地的生產流程合理化、集約化,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以及葛根深加工等問題進行研究后提出的可行性報告,成為當地推進葛根產業化的“法寶”;在云陽縣建強村成立的庫區首個電子政務網站,不僅是農民了解外出務工信息和外出務工人員與家人交流的“簡易高速路”,還促進了村務公開,成為密切干群關系的橋梁和紐帶;在涪陵開展的“地質災害防治和城市垃圾治理”研究的成果,成為當地平衡經濟發展期望與環境保護要求的科學依據;一份《柑橘皮渣綜合利用》,為“中國柑橘之鄉”忠縣解決了大量柑橘皮渣沒法處理的問題。通過對柑橘皮渣的合理利用,既可以減少90%的浪費,又可以增加40%的經濟效益……在為庫區發展破題解難的過程中,一批批博士生、碩士生們開闊了學術視野、成為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的緊缺人才。
在“帶下去”和“帶回來”的循環過程中,學校成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保障和智力支撐,地方為學校和師生提供了科研課題和實踐舞臺。重慶大學研究生工作部建立的博士生服務團回訪制度和長久的人才交流機制等,則把研究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模式從單純的實踐活動型轉變為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把知識傳播與科技成果轉化同社會實踐相融合。這些舉措,使重慶大學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為自己贏得了發展先機。
自成立以來,重慶大學博士生服務團每年都被評為“全國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到2009年已連續14年榮獲“中國優秀博士服務團”稱號,并被授予全國“百佳優秀博士團”。
重慶大學校長李曉紅教授說:“著眼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前沿,致力破解阻礙基層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問題’,這是學校培養高端人才的目標。我們希望通過服務基層,所有的研究生們都能成為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專業人才。” (本報記者 張國圣)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