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近,國外一些大學排名機構發布的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內地部分高校的名次變化,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和議論。大學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國內外標準和背景各異的排行榜,是關乎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雙一流”建設的大問題,更是關乎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大問題。為此,本報約請高等教育研究者就此發表觀點,敬請垂注。
近日,國外幾個大學排名機構先后發布最新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兩份榜單中,部分內地高校排名的此起彼伏,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在加快建設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今天,全球范圍的大學排行榜顯然更容易觸動社會各界的敏感神經。為了避免對有關排行榜的誤解與偏見,筆者想結合“雙一流”建設談談個人對排行榜的認識。
從現有的各類排行榜來看,選取可量化、可操作的評價指標與主客觀數據,對大學發展水平的顯性因素進行綜合評價,是大多數排行榜的共性做法。這種做法有其不得已之處,因為大學的內涵質量,比如辦學理念、特色模式、育人過程是難以測度的隱性因素。在無法對大學整體質量進行客觀評價的情況下,選擇一組輸入或輸出數據對大學進行分檔排序,一方面迎合了大眾關注高等教育質量、了解大學實力的需要,成為了考生擇校、雇主選人、績效評價甚至行政問責時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由于大學排名中的利好結果,一定程度上會給高校帶來更好聲譽、生源,甚至財源,或者給某些高校帶來顯見的效益與成績、可觀的名與利,因而贏得了一些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然而,大學排行榜天然的以偏概全、盲人摸象是誰都無法回避的事實,如果延用目前國際盛行的各類大學排行指標體系,我們看不到高校人才在兩彈一星、水稻栽培、小麥育種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看不到高校科研為高鐵、核電、光伏、通信、新能源等領域提供的關鍵技術支撐,也看不到高校創新在高科技成果轉化、高新產業孵化、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體現的社會服務價值。
從排行榜的影響與效果來看,有的高校為了追求好名次,不惜對關鍵統計指標進行重點突破與聯合攻關,這勢必影響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據了解,有高校精心研制了專注于以SCI影響因子及論文引用數為主體的人才評價體系,引導廣大科研人員千方百計提高國際發表的數量、千方百計將論文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千方百計提高學術論文的他引量,試圖用短平快的方式提升名次。這種唯論文、唯頭銜、唯學術GDP的現象,背后不乏各類大學排行榜的身影與誤導。不難發現,一些缺乏“定力”和自信的高校,則會有意無意地追隨一時的名次,甚至花錢買排名,以求在排行榜中脫穎而出。殊不知,市面上的各類排行榜,往往會因某項指標賦權變化而造成大學排名結果的重大變化,也不乏有商業性質的排名機構做起與高校“勾兌”排名結果的生意。可見,某些技術層面的“勝利”或“優異”,雖有可能產生讓部分高校異常滿意的結果,卻往往遠離“真實”,無異于高等教育領域的“海市蜃樓”,不能當真。
真正意義上的一流大學,需要以一流的定力,超然于各種排名結果與指標體系之外,專注于卓越文化積淀、卓越理念引領、卓越制度建設,專注于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福祉的卓越貢獻,專注于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需要的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在這個關鍵時期,建設一流大學,靠的不是“硬”對排行榜指標體系,想方設法、精心策劃、生搬硬套在排行榜中求名次,而是聚焦立德樹人、聚焦原始創新、聚焦文化涵養;建設一流大學,靠的不是跟隨模仿、患得患失、亦步亦趨,而是站在人類發展前沿思考未來、站在國家戰略前沿思考布局、站在社會服務前沿思考貢獻;建設一流大學,靠的不是精致利己、急功近利、自我迷失,而是牢記使命、返本歸元、沉潛向學、引領時代。
衷心希望高等教育管理者理性看待大學排行榜,不因排名利好而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也不因排名不利而妄自菲薄、自亂方寸。要堅信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成長需要長期建設、自然積累、久久為功,堅信高等院校的發展與成長有其內在規律與節奏,不可能拔苗助長、一蹴而就。建設一流大學,需要我們有一流的定力。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人大、武大、復旦等中國著名學府。只要我們切實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十三五”規劃的戰略安排,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和各類學校管理制度建設,落實辦學自主權,涵養優良學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一定能積聚強大的發展動能,就一定能涌現出更多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
(作者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