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外匯儲備數額從年初的32308.93億美元下降到年末的30105.17億美元。
2017年,我國外匯儲備數額從年初的29982.04億美元上升到10月份的31092.13億美元。
1、概念
外匯儲備指各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以儲備貨幣表示的流動資產,其表現形式為現鈔、銀行存款、有價證券、貨幣市場工具等。儲備貨幣是指被各國廣泛用作外匯儲備的貨幣。外匯儲備和特別提款權等都是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2、外匯儲備的數量管理
在決定一國的最佳儲備量時,需考慮:
(1)進口規模。以進口額為分母,以儲備為分子,采用比例法來推算一國的最佳儲備量。
(2)進出口貿易(或國際收支)差額的波動幅度。采用比例法,應結合考察本指標。幅度越大,對儲備的需求就越大;反之亦然。
(3)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下,需要持有較多的儲備,以應付國際收支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巨額逆差或外匯市場上突然的大規模投機;反之亦然。
(4)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和調節政策的效率。其效率越高,儲備需求就越小;反之亦然。
(5)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一國政府的儲備,往往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這會導致一定的成本。持有儲備的相對(機會)成本越高,則儲備的保有量就應越低。
(6)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金融市場越發達,政府保有的國際儲備便可相應越少。反之亦然。
(7)國際貨幣合作狀況。如果一國政府同外國貨幣當局和國際貨幣金融機構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簽訂有較多的互惠信貸和備用信貸協議,或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其他國家貨幣當局能協同干預外匯市場,則該國政府對自有儲備的需求就少。反之亦然。
(8)內部均衡與外匯儲備的最優數量。最優儲備的數量還取決于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相對關系,以及在內部均衡和經濟增長優先的情況下外部失衡的可持續性。在經濟能增長和外部失衡可持續的情況下,儲備增加或減少的累計幅度就可以擴大;反之亦然。
3、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管理
(1)幣值的穩定性。主要考慮不同儲備貨幣之間的匯率以及相對通貨膨脹率。管理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實際走勢和預期走勢,經常地轉換貨幣,搭配幣種,以達到收益最大或損失最小。
(2)盈利性。不同儲備貨幣資產、不同投資方式的實際收益率高低不同,盈利性要求適當地搭配幣種和投資方式,以求得較高的收益率或較低的風險。
(3)國際經貿往來的方便性。方便性管理是指在儲備貨幣幣種的搭配上,要考慮對外經貿和債務往來的地區結構和經常使用清算貨幣的幣種。
4、外匯儲備處于高位的原因
外匯儲備數額的增加,可以從國際收支情況等多角度分析。
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延續基本平衡格局;國際金融市場上,資產價格有所上升,推動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上升。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結構調整深化,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宏觀經濟穩定性增強。國際金融市場相對穩定,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回穩向好,外匯市場供求趨向基本平衡,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
往前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步伐進一步加快的背景下,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積極因素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將繼續向縱深發展。隨著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未來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體企穩的基礎更加堅實,將進一步推動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合理適度。
5、2016年外匯儲備減少的原因
(1)對外投資
近年來,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規模基本穩定,而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企業走出去意愿增強,我國對外投資規模增長有加速趨勢。從中國最近十年跨境并購案例金額占比圖可以看出,跨國并購無論是從案例數量還是案例金額,都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中國企業對外的直接投資是匯儲備減少的原因之一。
(2)資本外流
由于美國經濟逐漸復蘇及美聯儲加息的影響,美元匯率在國際市場上走強,由于我國官方外匯儲備以美元計價,以其他貨幣形式持有的外匯儲備要受匯率變化的影響,一些非美元資產折算成美元就有減少。同時,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結構性問題,從2014年開始,中國的GDP增速就出現逐步放緩的態勢,中長期經濟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大多投機者并不看好我國經濟,預期人民幣面臨貶值風險,于是將資本向國外轉移。
(3)藏匯于民
藏匯于民指在“意愿結售匯”制度下,放寬出口收匯企業的留匯額度,從而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外匯儲備、減少國家外匯儲備的機制。簡單說“藏匯于民”就是說央行持有的官方外匯儲備,通過市場購匯的渠道轉變為民間持有。
(4)會計重整
外匯儲備會計重整會對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額度產生影響。2016年及之前,美元匯率持續走強。受此影響,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資產折合美元后的額度縮水,造成了一部分外匯儲備賬面價值下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