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是一門需要大量記憶的科目,各種歷史事件、發生時間、歷史意義等等,如果不好好歸納總結,真的非常容易記混。歷史學考研當然也是如此,今天小編為大家歸納解析歷史唯物主義部分中的七大主要原理。希望對你們的學習有所幫助,加油各位!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的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具有相對獨立性,并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有賴于社會文化建設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建設。在當代中國,就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而實現的。一種社會意識發揮作用的程度及范圍大小、時間久暫,同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二、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
1.原理的內容: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主要表現在: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且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正是由于這種繼承性,才有社會意識發展的獨特的歷史,才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
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2.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第一,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動社會整體發展。第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保持世界文明多樣性。
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矛盾運動)原理
1.原理內容:一方面,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及其變化發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反之將起著阻礙作用。
2.方法論意義:(1)這一規律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2)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基石。
(3)這一規律是我們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客觀依據。
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的方向,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取決于和服從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
2.方法論意義:這一規律是我們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客觀依據。
五、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社會發展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是自然歷史過程與人的自覺創造過程的統一。
2.方法論意義: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使社會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統一性基礎上的多樣性,充分表現出人類以及各個民族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創造性。
2.方法論意義:中國跨越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直接走向社會主義,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從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和偉大創造
•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1.原理內容: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統一性表明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選擇性、多樣性表明社會發展的具體道路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會出現反復、停滯和倒退現象。
2.方法論意義: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1.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眾的總體意愿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的發展方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歷史的結局。
2.方法論意義: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新的歷史時期,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重要動力原理
1.原理內容:(1)科學技術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來推動社會發展的。科技在社會發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2)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于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后果。
科學技術作用的實現要受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
2.方法論意義:(1)“全球問題”不僅是一個自然問題、科技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認識和實踐的復雜問題。
(2)解決“全球問題”有賴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第一,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為;第二,要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第三,要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第四,要變革不合理的社會形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