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8年遼寧大學813政治學綜合考研專業課大綱公布如下
I.考試科目:政治學綜合
II.考試目的:本試卷由兩大部分綜合而成,第一部分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二部分是中國政治制度史。政治西方思想史主要考核學生對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西歐政治思想以及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礎知識的把握,考核學生對西方主要政治理論的起源與嬗變的梳理能力,考核學生對西方政治思想發展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和學說的批判分析能力,從而能夠比較客觀地理解西方現代政治模式的歷史演進;中國政治制度史考核學生是否掌握中國政治制度史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是否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以及是否把握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考生學習政治學理論的能力和興趣。
III.考試方式:閉卷,筆試
IV.題型范圍:基本概念、簡答題、分析題、論述題
V.適用對象:參加政治學理論專業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
VI.考試時長: 180分鐘
VII.考試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一、 古代希臘政治思想
1.西方政治思想產生的背景
2.古希臘城邦和城邦制度
3.古希臘政治思想的特點
4.泰勒斯等早期思想家的政治觀
5.畢達哥拉斯論正義、和諧和秩序
6.赫拉克利特的賢人治國論與法制主張
7.德謨克利特的國家起源論與民主政治觀
8.智者的政治思想
9.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0.柏拉圖《理想國》、《政治家》及《法律篇》的城邦政治學說
1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的城邦政治學說
二、希臘化時期和古代羅馬政治思想
1. 羅馬法學政治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特點
2. 伊壁鳩魯的政治思想
3. 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4. 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5. 西塞羅的政治思想
6. 羅馬法和羅馬法學對政治哲學的影響
三、 神權政治論
1.基督教的產生及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2. 奧古斯丁的神權政治思想
3.教權和王權斗爭中的教權派的政治思想
4.托馬斯·阿奎那的神權政治思想
5.5-10世紀西歐政治思想的特點
四、 神學異端政治論
1.早期的基督教異端
2.但丁的異端政治論
3.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農民神學異端的政治思想
五、 烏托邦主義的政治觀
1.托馬斯·莫爾及其《烏托邦》
2.康帕內拉及其《太陽城》
3.安德里亞和他的《基督城》
六、人道主義政治觀
1.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政治觀
2.啟蒙運動時期的人道政治觀
3.19世紀初期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道主義政治觀
七、 新教政治觀
1.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2.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八、君主專制論及法國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
1. 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思想
2. 不丹的政治思想
3. 浩特曼和莫耐的反暴君思想
4. 鮑埃西的反暴君思想
5. 民族國家
九、自然法與社會契約論
1. 格老秀斯的自然法學說
2. 霍布斯自然狀態及《利維坦》產生
3. 斯賓諾莎的自然法思想和社會契約論
4. 洛克論自然狀態的缺陷以及國家的誕生
5. 盧梭論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論
6.17世紀英國革命和政治思想概況
7.普芬道夫的自然法理論和國家理論
十、 天賦人權論
1.格老秀斯、斯賓諾莎、洛克天賦人權思想
2.盧梭、狄德羅、杰斐遜、潘恩論天賦人權
3.《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中天賦人權的論述
十一、政治自由論
1. 斯賓諾莎的思想自由權
2. 霍布斯君主有自由和臣民不自由的思想
3. 洛克、盧梭論政治自由的思想
4. 黑格爾關于政治自由實現的條件
5. 約翰·密爾關于社會自由的思想
6. 孟德斯鳩政體和政治自由理論
7. 孔斯坦的權利與自由
十二、 社會平等論
1.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2. 盧梭社會契約論
3. 伏爾泰論奴役和不平等是社會必然現象
十三、分權制衡論與君主立憲論
1.英國的憲政傳統
2.洛克的分權學說和君主立憲主張
3.孟德斯鳩三權分立論與君主立憲思想
4.漢密爾頓、麥迪遜分權制衡思想及美國聯邦政府的構建
5.康德的倫理學說和國家學說
6.黑格爾國家觀以及君主立憲主張
7.孔斯坦的分權思想
十四、代議制理論
1.哈靈頓的代議制理論及對理想的代議制共和國的構想
2.潘恩代議制共和政體思想
3.杰斐遜建立代議共和政府的原則和措施
4.約翰·密爾論代議制政府
5.柏克的代議制思想
十五、民主政治論
1.斯賓諾莎論民主政體
2.盧梭的人民主權論
3.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十六、功利主義政治觀
1.愛爾維修論利益原則
2.邊沁的功利主義政治觀
3.約翰·密爾論功利與社會
十七、無政府主義政治論
1.普魯東論所有權就是盜竊及其無政府主義的主張
2.巴枯寧論自由的至上性及國家的本質和弊病
十八、實證主義的社會政治觀
1. 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政治觀
2. 斯賓塞的生物社會學
十九、唯意志論的人生觀和權力觀
1. 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和悲觀主義人生觀
2.尼采的權力意志論和超人思想
第二部分 中國政治制度史
緒論
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方式
第一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
第一節 前封建時代
一、國家起源的假說
二、中國的國家起源
第二節封建時代的過渡一一夏
一、國家形態
二、王權
三、服內與服外
四、階級與階層
五、宗教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確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禮儀與宗教
第四節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嚴密的宗法制度
二、分封
三、朝見盟會制度
四、官制
五、意識形態、禮儀與教育
六、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第二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
第一節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一一春秋戰國
一、禮崩樂壞——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潰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內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階層的興起與新型官制的出現
四、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
五、戰爭形式的改變與軍制的變化
六、政治文化:從百家爭鳴到一家獨尊
第二節 法家帝國——秦
一、皇帝制度的確立
二、鏟平貴族政治實行社會等級流動化
三、皇帝制度的特點
四、郡縣制與官僚金字塔
五、“以吏為師”的政治文化
第三節 王霸之道——兩漢
一、郡縣制的最終確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與完善
三、官僚體系
四、禮儀制度
五、司法制度
六、漢代的鄉里結構
七、漢代的選舉制度
八、漢代的意識形態與學校制度
九、漢代的監察制度
十、官員的任用規則與考核制度
十一、漢朝的兵制
十二、政治運作的機制與過程
第三章 貴族與皇權
——三國、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 三國、貴族政治浮出水面
一、作為傳統意識形態的經學的衰落
二、地方來強與官僚的高度結合
三、農民變成了來強的依附者
四、三國政府對來強貴族的依賴
五、來強的軍事化與兵役制度的變化
第二節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
一、九品中正制
二、戶調式
第三節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
一、分封
第四節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
一、中書省的出現
二、門下省,從侍從到諫議
三、尚書省分工的細化
第五節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
一、地方行政區的增加
二、地方官制的變化
三、北朝的鄉里制度
第六節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
一、士家制
二、軍隊私有化
第七節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未路
一、門閥政治文化
二、門閥政治末路
第四章 考試帝國——隋唐
第一節 隋朝的創制
一、隋朝開創者對于制度建設的貢獻
第二節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
1、唐代實行了宰相集中議事制
2、輔政制度變化的原因和規律
第三節 科舉制度
一、科舉制度的科目
二、科舉取士的過程
三、唐朝科舉考試的隱性制度因素
四、科舉與學校
五、唐代科舉制度的評價
第四節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一、官員的任用和任用方式
二、官員的考核
第五節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
一、監察制度的設置
二、隋唐監察制度的特點
第六節 府兵制及其畸變
一、府兵制在唐初,還是比較有效的
二、募兵制
第七節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
一、從州縣兩級架構到道、州、縣三級架構
二、地方政府機構
第八節 隋唐的司法制度
一、法律內容
二、司法原則
三、司法過程
第九節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機的原因
一、非體制因素的體制化,宦官與內寵的影響
二、體制內因素的畸變:翰林學士參政
第五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
第一節 武化結構與秩序
一、藩鎮集團維系內部的制度形式
第二節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
一、五代十國的政治制度,其官僚體系的基本架構
二、文官的兩個作用
第三節 缺乏道德維系導致的制度性動蕩
一、五代時期是文治精神墜落的時代,也是儒學傳統被唾棄之時
二、五代的士大夫從沒有“忠”的概念
三、牙兵已經成了軍閥們的禍患
第六章 精致繁復的網狀王國
——兩宋
第一節 繁復的中央行政機構
一、宰相及其官屬
二、三司使
三、三省六部
四、樞密院
五、宋代中央官制的特點
第二節 宋代的地方官制
一、路
二、府、州、軍、監
三、縣、鎮、寨
第三節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
一、科舉制度
二、學校制度
第四節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
一、官員任用資格
二、官員的檢選任用
三、官員的考核升遷
四、官員的俸祿
第五節 宋朝的兵制
一、軍隊的分類和布局
二、禁軍的指揮系統
三、南宋兵制的變化
第七章 草原帝國——金、元
草原帝國(上)——金朝
第一節 金朝的政府特色
一、在女真人國家的成長過程中,最先繼承的是遼國的遺產
二、金朝制度的特色是經常將中央機關以“行”的名義派到地方上去
三、金朝雖然不像遼那樣設置北面(總的)和南面(專門管理漢人的)兩套官署,但雙軌制的痕跡一直存在
第二節 猛安謀克制度
一、猛安、謀克
二、在金朝實際上存在四等人劃分
草原帝國(下)——元
第一節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
一、大都的元朝皇帝,始終具有雙重身份蒙古帝國大汗和元朝的皇帝
二、忽里臺大會
第二節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
一、元朝的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實行一省六部制
二、負責軍政的是樞密院
三、元朝真正的決策者:一個是忽里臺會議,一個是怯薛集團
第三節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
一、行中書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二、行省之下基本上沿襲金制,設置路、府州和縣三級行政區劃
第四節 投下分封制度
一、投下主
二、投下主擴展的動力
第五節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
一、元朝對社會成員劃出四個等級
二、在元官吏選拔入仕途徑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吏員升職
第六節 元朝的兵制
一、元朝統治者在技術層面具有超強的吸收和轉化能力
二、元朝的軍隊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
第八章 絕對王權——明清(1860年前)
絕對王權(上)——明朝
第一節 政治中樞的變遷
一、作為皇帝秘書班子的內閣的由來和演變
二、司禮監的權勢消長與明代的宦官專權
第二節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
一、明初廢相,傳統的三省六部(元代不計)變成了六部體制
二、六部直屬皇帝,成為一人之下的最高的行政官職
三、通政使司
第三節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
一、省級政府的架構及其變化
二、府、州
三、縣
第四節 教育制度
一、第一級為縣試
二、第二個臺階是鄉試
三、第三個臺階是會試
四、最后一個臺階是殿試
第五節 明朝的兵制
一、明朝地方軍(包括邊防軍)制及其變遷
二、明朝的中央軍制
三、軍事指揮體系
四、明朝兵制的檢討
第六節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
一、明朝最初的特務機關是錦衣衛
二、明朝類似的特務機關還有“廠”
第七節 明朝的監察制度
一、明朝的監察機構是都察院,是跟六部平起平坐的獨立機構
二、監察事務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三、明朝的監察系統,還包括六科給事中
第八節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
一、永樂以后開始對宗藩有了防范
二、到了明朝后期,可以允許一部分人自謀生計
絕對王權(下)——清朝(1860年前)
第一節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
一、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處
二、清代皇帝的決策核心地位
三、翰林院在中樞的特殊位置
第二節 清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一、入關之前滿人政權的繼承采取的是貴族推舉制
二、康熙全面繼承了漢人的繼承制度,采取了嫡長子繼承和預立太子的做法
三、雍正確立秘密建儲制
第三節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
一、清朝內務府來管理內延事務
第四節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
一、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基本上承襲明制,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
二、六部的職能有所變化,是皇帝集權趨勢所導致的
第五節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
一、八旗兵制
二、綠營兵制
第六節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
一、禮和理藩院
二、清朝的少數民族政策基本上是有效的
第七節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
一、督撫之外,其余的省級官員、布政使和按察使跟明代相同
二、省之下,清朝繼承了明代分巡道的制度
三、縣是行政的基本單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