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案例1:
我準備考研有一段時間了,買參考資料,報考研輔導班,找師兄師姐交流,開始早出晚歸地復習。可是我發現我的生活像一團亂麻,糟糕透頂:早上常常起不來,一覺睡到9點多;好不容易起來了,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昏沉沉的,復習效果很差;有時候晚上很亢奮,想象著著研究生階段的美好生活,根本睡不著;有幾次中午復習狀態好了,沒按時吃飯,結果胃痛又折磨得我好幾天都沒有看書……
案例2:
我開始復習了。可是經常出一些小差錯,如忘帶文曲星,遇到不會的單詞沒法及時查字典;復習數學和政治時沒有及時將數學公式、政治的重點做筆記,結果又得重新花時間看相同的內容。
以上兩個案例反映的是同一個問題,即個人習慣問題。第一個案例談到的是生活習慣,第二個案例談到的是學習習慣。從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的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效率不會太高;如果生活習慣不好,我們的生活也將會一團糟,復習效果也不會好。
習慣到底有什么威力?在考研的道路上,要有哪些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如何培養好習慣?如何改正壞習慣?
習慣的力量
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奧維德
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
——高汀
人其實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愿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90%源自習慣和慣性。比如,我們幾點鐘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飯、駕車上班,吃飯吃什么,吃多少,何時吃等等,往往都是源于我們的習慣。
好習慣成就大事業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約·凱恩斯
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
——莎士比亞
不可否認,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好習慣和壞習慣,關鍵在于好習慣與壞習慣孰多孰少。各個領域中的杰出人士——成功的運動員、律師、政客、醫生、企業家、音樂家、銷售員,以及所有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身上你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共性,那就是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好習慣,幫助他們開發出更多的的潛能。當然,他們身上并不是沒有壞習慣,只是,一定不會太多。
大家非常熟悉的愛迪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共創造了一千多項發明,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在大家眼里,愛迪生堪稱天才,但他本人卻把成就歸功于勤于思考的習慣。他說:“就像鍛煉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煉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煉、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煉,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并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
考研路上需要哪些好的生活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是有共通之處的,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需要那些好的生活習慣。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好的生活習慣是考研的路上需要的。
1.生活安排要有規律
每個人的生物鐘不一樣,但有規律的生活一定是有益于健康。在考研復習的緊張日子里,有規律的生活能讓你保持充沛的精力。為自己制定一份較為詳細的作息時間表并嚴格執行,比如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晚上幾點睡覺等等。在作息時間表中,每天的睡眠時間一定要保證在七八個小時! 千萬不要想“我少睡一點,就能多擠出時間來復習”,睡眠不足,只能事倍功半。此外,作息時間表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制定,不要去抄襲別人的。別人的作息表不一定適合自己的。
2.勞逸結合
有的同學為了抓緊時間復習,除了睡覺外,每時每刻都在學習。這樣高負荷的學習會讓大腦難以承受,復習效率也不會高。我們需要的是學習效率而非學習時間的單純堆積。正確的做法是勞逸結合,讓大腦得到必要的、充分的休息。復習過程中最好每隔兩個小時就休息一下,到校園里轉轉、上趟衛生間、看看報紙上的八卦新聞、與同學閑談幾句,都是不錯的休息的方式。
3.充足的營養
有的同學為將去餐廳的時間節約出來復習,每天在圖書館湊合吃面包、餅干一類的食物。短時間來看,雖然多了一些復習的時間,但是久而久之,營養跟不上,會影響人體發育和大腦機能,嚴重的會出現頭昏眼花、注意力渙散、思維反應遲緩等癥狀,從而降低復習效率。“廢寢忘食”強調意志在學習中的作用,卻違背了學習的生理規律,在考研復習時不宜提倡。下面這個小小的食譜可以供大家參考:
早餐:多吃一些體積小,熱量高的食物,例如:面包、花卷,雞蛋、火腿等,牛奶、豆漿中可加一些糖。
午餐和晚餐的飲食應清淡、易消化,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要吃得太少,八九分飽就可以了。可以吃一些魚、瘦豬肉、牛肉、牛奶、蛋等,以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新鮮蔬菜及水果含有較多維生素A和C及各種礦物質,尤其是綠色、深綠色和紅色蔬菜營養更佳;花生、豆類等含維生素B1比較多,可以多食用。晚餐安排在6:30左右比較好,不應安排得太晚,以免消化不良;也不宜安排得太早,因為吃得太早,臨睡前勢必會因肚子餓而加餐而導致消化不良。
睡覺前半小時到一小時可喝點八寶粥、牛奶麥片一類的流質食物。
4.必要的體育鍛煉
對于主要從事腦力活動的考生來說,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強身健體,更能及時消除疲勞,轉移注意力,恢復身體平衡,消除緊張感,提高復習效率。運動項目的選擇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平時鍛煉較多的同學可以進行有氧運動,如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舞等;平時鍛煉不多的同學可以進行一些低強度的運動,如散步、清掃屋子等。建議平時鍛煉不多的同學不要進行劇烈的有氧運動,因為劇烈的運動過后,身體會十分疲乏,甚至腰酸腿痛,身體恢復常態可能就需要好幾天的時間,這勢必會影響到復習的大局。此外,如果進行有氧運動,還要注意安全,以防出現意外事故。每天體育鍛煉的時間最好控制在30~60分鐘。
5.不要酗酒
考研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有的同學會在心情煩悶的時候借酒消愁。適當的飲酒是可以的,如果酗酒的話可要當心了。大量酒精會殺死大腦神經細胞,長此以往,會導致記憶力減退,甚至還可能引起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臟疾病,情況嚴重者必須進行肝臟移植才能保全性命。即使你是偶爾酗酒,不至于出現脂肪肝一類的嚴重情況,但每次喝酒多過后肯定會頭腦發昏、意識模糊、嘔吐等。原本想借酒消愁,結果反而愁更愁。
考研路上需要哪些好的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共通之處,在此我們僅談考研路上特別需要的那些好的學習習慣。
1.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
每個人的學習情況不一樣,復習計劃也會不同。但在復習計劃里一定要明確一點:多長時間內,完成什么內容的復習。并且要盡量將這樣的計劃做細一些,最好細致到一周內(甚至一天內)完成什么內容的復習。這樣詳細的計劃會讓你的復習更有目標感,落實起來有據可依。此外,在制定復習計劃時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科目,為薄弱科目的復習多安排些時間。總之,考研復習就像馬拉松,以一定的步伐有節奏地堅持跑下去,才能取得好成績。
2.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制定完復習計劃后,一定要嚴格執行,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復習任務。把每個規定的復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復習內容,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復習任務,并要求自己必須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具體的復習任務。這樣做,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完成每個具體的復習任務后,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時間段的復習中去。總之,千萬不要當“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的蹉跎先生。
3.做好筆記
認真復習、聽輔導講座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必要時候可以使用多種顏色的筆。有實驗表明: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的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后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
4.嘗試回憶與反復識記相結合
我們在記憶一些知識點的時候,一般都會采用反復識記的方式,即一遍一遍地背。事實上,心理學研究表明,將嘗試回憶與反復識記結合在一起使用,記憶效果會更好。舉例來說,當識記完一部分知識點之后,合上書,將剛才所識記的內容在頭腦里像放電影似的放一遍。在放的過程中,遇到“卡帶”時候,即回憶不出來的時候,再重新識記這部分內容。嘗試回憶的方法還可以在你出去散步或者上衛生間的時候使用:在頭腦里問自己幾個關于剛才識記內容的問題,要求自己回答。如果回答不出來,回到自習室后馬上翻看書或筆記將之記下來。這就好比牛反芻,雖然將食物吃下去,其中可能有“夾生”的東西,休息時,再把食物回到口腔里,細細地加以咀嚼。
嘗試回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動腦筋思考。將所學的知識在大腦中“重現”,使其顯得突出、顯眼、深刻,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經常這樣回憶,不僅記憶力大增,而且還能養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此外,回憶是復習成果的無聲表達,如果表達不出來,會很著急地看書、翻筆記,自覺地把遺忘的部分作為重點來看。這樣看書和整理筆記就有了更明確的目的,積極性也自然得到提高。
5.過度學習150%
有的同學可能想,為了增加我們記憶的鞏固程度,那我就反復地、不間斷地記唄。因為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嘛!但是,考研的知識點確實太多了,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復的、不間斷的記憶。即使有足夠的時間記憶,我們也會發現,記憶效果并不與記憶次數呈單純的正比關系。研究發現:人們對所學習、記憶的內容達到了初步掌握的后,如果再用原來所花時間的一半去鞏固強化,使學習程度達到150%,記憶效果最佳。即過度學習150%時效果最佳,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很不經濟,因為過度學習太多,會出現注意分散、厭倦、疲勞等消極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時間越長,越學不進去,從而導致“報酬遞減”現象,記憶效果不好。
6.利用好醒來后和臨睡前的時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記憶中會出現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前攝抑制是指先學材料對回憶后學材料的干擾。倒攝抑制是指后學材料對回憶先學材料的干擾。相比較而言,一天當中,剛剛醒來的時候我們的記憶將不會受到先學材料的干擾,臨睡之前我們的記憶將不會受到后學材料的干擾。所以,“醒來后”和“睡覺前”的時間是兩個絕佳的記憶黃金時段。睡前的這段時間可用來復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對于24小時內接觸過的信息,我們能保持34%的記憶,這時稍加復習便可恢復記憶。加之不受后攝抑制的影響,識記材料更易儲存,會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期記憶。另外,睡眠過程中記憶并未停止,大腦會對接受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所以臨睡前的這段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早晨起床后,由于不會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記憶新內容或再復習一遍昨晚復習過的內容,整個上午都會記憶猶新。
7.不同科目交叉復習
很多同學在學習與制訂復習計劃時,總是喜歡半天或一天復習一個科目,而且復習很長時間,其實這樣做是不科學的。內容的相似性越大,相互間的干擾也就越大。復習一個科目的時間過長,容易產生厭倦感。所以,在復習時應該不同科目交叉復習,如果能做到文理交叉復習,效果會更好。
8.復習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有同學在復習的時候,往往只用眼睛看。如只看數學公式、英語單詞,不動手寫,也不動口讀。結果發現,在做題的時候往往將公式寫錯,將單詞遺忘。朱熹曾經提出,讀書要做到“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在此基礎上,最好加上一個“手到”。歸根到底,就是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多通道協同記憶。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15%,若把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住65%。如果在加上動覺的參與,即“手到”,相信記憶效果會更好。所以,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心到)、眼睛看(眼到)、嘴巴讀(口到)、手在寫(手到)。此法尤其適于復習外語、政治、數學公式這類一記憶性較強的學科內容。
9.形成知識網絡
考研需要復習的知識點非常多,將所有知識形成網絡就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如果已經復習完了政治科目中毛澤東思想概論的所有知識點,這個時候必須跳出單個微觀知識點的局限,將自己放在一個較為宏觀的位置來俯視這些知識點,找出這些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果已經復習完了幾個知識塊,也同樣要俯視這些知識塊,找出知識塊之間的內在聯系。總之,不能讓知識點零散地堆積在我們的頭腦里,一定要將它們組織起來,形成網絡。這樣,我們不但能快速、準確地找到我們需要的單個知識點,且對所有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有整體的認識,在碰到綜合類題目時就能應付自如了。
10.定期對復習進行反思
有同學在復習的過程中只顧埋頭復習、勇往直前,從來不回過頭來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復習狀況,覺得回頭來看是浪費時間,影響前進速度。事實上,我們定期反思近段時間的復習狀況,有利于及時總結復習中的成敗,找出復習效果不佳的原因,發現復習中的薄弱環節等,而所有這些將使我們在復習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培養好習慣、糾正壞習慣
如果你已經有了以上所提到的好習慣,那么祝賀你!
如果你還沒有這些好習慣,或者有很多與以上所提好習慣相對的壞習慣,那么,你就必須培養好習慣、糾正壞習慣。下面與大家分享幾條培養好習慣與糾正壞習慣的黃金準則:
黃金準則之一:抓早抓小,事半功倍。培養好習慣、糾正壞習慣從小時候抓起最佳,但現在意識到問題所在,也為時未晚。此外,培養好習慣要從小事抓起,不要因為事情比小就放縱自己,要知道習慣都是從小事中養成的。
黃金準則之二:嚴字當頭,反復訓練。雖然現在沒有人來監督我們,但是我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姑息放縱自己。此外,一定要反復訓練,只有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事相同的事情,習慣才能養成。
黃金準則之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不能奢望“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只能慢慢來,堅持就是勝利。
黃金準則之四:整體培養,相互促進。培養好習慣時,不能說我先培養一個習慣,等這個習慣養成之后再培養下一個習慣。事實上,應該將所有習慣一起培養,好習慣之間是會相互促進的。
黃金準則之五:抓緊時間,積極行動起來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