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9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試大綱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考核內容
(一)哲學和哲學形態的歷史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本質和功能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和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哲學和世界觀、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哲學基本形態的歷史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當代科技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飛躍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
(二)綜合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一、考核內容
(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二)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時空觀
(三)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特點;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局限;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意義;運動與物質、靜止的關系;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和無限性;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哲學證明;二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的錯誤。
(二)綜合應用:分析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在物質和運動問題上的錯誤;分析形而上學時空觀的錯誤;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對現代科學的指導意義;運用運動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剖析運動觀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說明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實事求是方法的理論依據;運用實事求是方法說明一切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的重要性。
第三章 意識的起源、本質的作用
一、考核內容
(一)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二)意識的結構和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意識產生的三個環節;意識的社會性;意識是人腦的機能;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工智能與意識的本質;意識的結構;意識的能動性;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二)綜合運用:用意識起源和本質的理論,說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正確性,說明錯誤的意識也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說明意識能動作用及其發揮的途徑和方法;剖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上的錯誤;運用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精神萬能論和宿命論的錯誤。
第四章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
一、考核內容
(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
(二)物質世界的永恒發展
(三)唯物辯證法是普遍規律和范疇的科學體系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聯系、條件、系統、系統論;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復雜多樣性;運動、變化、發展及其關系;新生事物及其不可戰勝性;發展的過程性和規律性;辯證法、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唯物辯證法的范疇和規律;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二)綜合運用:運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說明我們在生產生活中應該保護環境;運用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的原理,說明應該如何對待新生事物。
第五章 對立統一規律
一、考核內容
(一)矛盾及其屬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的區別;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關系;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內因和外因;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二)綜合運用:用矛盾普遍性原理,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堅持既競爭又合作的重要性;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說明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用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性;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性;用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說明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兩手”都要硬的重要性。
第六章 量變質變規律
一、考核內容
(一)質、量、度
(二)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質、量、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質變、量變及其辯證關系;質量互變規律的普遍性和復雜性;局部性部分質變和階段性部質變。
(二)綜合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堅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堅持唯物辯證法的適度原則;說明量變質變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考核內容
(一)辨證的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肯定和否定;揚棄;辯證否定觀的內容;形而上學否定觀的錯誤;事物發展的周期性;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綜合運用:辯證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的根本區別;理解事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用辯證否定觀說明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的文化遺產和外來文化;用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說明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第八章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一、考核內容
(一)原因和結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現實性
(四)內容和形式
(五)本質和現象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因果聯系的特點;因果聯系的復雜性;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唯物主義決定論;唯心主義非決定論;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機械決定論;辯證決定論;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現實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或然率;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形式主義;形式虛無主義
(二)綜合運用:結合實際說明掌握原因和結果辯證關系原理的重要意義;說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系對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如何分析事物發展的可能性;運用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我國經濟建設和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用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反對形式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重要性;如何才能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第九章 認識的基礎、本質和結構
一、考核內容
(一)認識的基礎和認識論的基本派別
(二)認識的結構和本質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認識和認識論;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區別;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的區別;舊唯物主義實踐觀;唯心主義實踐觀;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實踐是駁斥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論據;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關系;主體和主觀的區別;客體和客觀的區別;認識的本質;唯心主義對認識本質的觀點;舊唯物主義對認識本質的觀點。
(二)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科學的實踐范疇和辯證法引進認識論對認識論的變革之重要性;用理論與實踐關系原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意義。
第十章 認識的過程和方法
一、考核內容
(一)認識的基本過程
(二)辨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的領會:感性認識及其特點;理性認識及其特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唯理論和經驗論;認識的第一次飛躍;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必要性和條件;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和條件;認識運動的總規律;思維;辨證思維;歸納和演繹及其辯證關系;分析和綜合及其辯證關系;具體和抽象及其辯證關系;邏輯的和歷史的辯證統一;
(二)綜合運用: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實際工作中的經臉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和危害;運用認識運動規律說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認識是主觀和客觀的具體、歷史的統一;說明辨證邏輯思維方法對認識活動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黨的群眾路線的關系。
第十一章 真理
一、考核內容
(一)真理及其基本屬性
(二)真理的檢驗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真理的本質;真理與謬誤的關系;真理的客觀性和辨證性;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及其辨證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和邏輯證明的關系;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非確定性。
(二)本章綜合運用:結合實際說明真理超出其適用條件和范圍就變成謬誤;用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辨證關系原理說明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群眾路線的關系。
第十二章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
一、考核內容
(一)歷史唯物主義使社會歷史觀成為科學
(二)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三)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馬克思主義以前舊歷史觀的缺陷及其根源;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唯物史觀的研究對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的鑰匙;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辨證關系;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社會的結構、本質和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也是研究社會歷史現象的哲學方法論。
(二)綜合運用:唯物史觀創立的意義;辨證理解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歷史觀基本問題的正確解決之理論和方法論意義;掌握社會規律和人的自覺能動性關系原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第十三章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行機制
一、考核內容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二、考核內容
(一)識記和領會:生產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物質利益;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經濟形態;上層建筑;政治結構;政治形態;政治上層建筑;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社會形態及其更替。
(二)綜合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及其總體運動;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的總體運動原理說明發展是硬道理;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原理說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原理對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意義;依據社會形態更替的理論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可逾越性。
第十四章 階級、國家和社會
一、考核內容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
(二)國家
(三)社會革命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階級;階級斗爭;階級的產生;階級的實質;階級斗爭的根源;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我國現階段的階級結構;階級分析方法;國家的起源;國家的實質;國體和政體及其關系;國家的歷史演變;社會革命的實質和作用;社會革命的根源、條件、類型和形式;社會改良、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的區別;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關系。
(二)綜合運用: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階級結構和階級斗爭的特點;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關系的變化;結合我國改革的實際說明“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第十五章 社會意識
一、考核內容
(一)社會意識的結構和相對獨立性
(二)社會意識的功能和精神文明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社會意識;個人意識;群體意識;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形態;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和表現;社會意識的功能;社會精神文明;
(二)綜合運用:正確認識社會意識諸形式的特點和作用;運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說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意義和基本思路;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思想解放或觀念變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十六章 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一、考核內容
(一)人的本質
(二)人的價值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人性;人的社會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關系;實現人的價值的途徑。
(二)綜合運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的理論,說明應當樹立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
第十七章 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一、考核內容
(一)人民群眾和普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二)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在個人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根據和表現;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制約性;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正確認識和評價杰出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二)綜合運用:分析英雄史觀的根源;運用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理論說明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性;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依據和重要意義。
第十八章 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考核內容
(一)社會進步
(二)人的全面發展
二、考核要求
(一)識記和領會:社會進步的依據和標志;社會進步的曲折性和反復性;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和條件。
(二)綜合運用: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
教材及教學參考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王銳生,薛文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考試題型及分值:
一、名詞解釋題(判別正誤,并說明理由):約50分。
這類題主要是考查考生對基本概念、范疇或原理掌握程度以及理解的能力?忌诮獯饡r需注意:(1)名詞解釋是一種概念性的解答, 一般包括外延和內涵兩部分, 所謂外延就是這個名詞所指或所用范圍, 內涵指這個名詞具體包含的意思或意義。(2)答題時先對題目進行分析,確定其實質內涵,并用簡單的語言表述清楚。(3)名詞解釋要求語言精練、簡明扼要。
二、簡答題:約50分。
這類題主要是考查考生對基本原理、原則、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分析能力。考生在解答時需注意:(1)要清楚簡答題解答的特點是針對性強,要點鮮明,表述精煉;解答時需開門見山,抓住重點,突出重點。(2)答前先打草稿或列出提綱,然后按要點順序答題,一般不用舉例。(3)要認真審題,善于抓住問題的實質,使用表現問題實質的關鍵詞語。
三、論述題:約50分。
這類題所占的比重較大,解題難度大,常被認為是拉開檔次的題目?忌诮獯饡r需注意:(1)在認真審題的基礎上確定本題所要論述的中心問題。作為論述題一定要有論述的中心議題,全部回答都要圍繞著這一中心問題而展開。(2)提出論點,即自己的主要觀點。考生提出的論點一般宜精不易多,最多設三個級次的論點,即論文題目直接提出的問題為一級論點,回答一級論點問題的論點為二級論點,圍繞二級論點進行分析的論點為三級論點。這樣形成以論點為支撐、以中心問題為主軸的文章體系。(3)要善于精心選擇論據。論點是否正確,關鍵要看論據是否充分,這就要求考生在論據的選擇上要注意:論據要有針對性,所選論據必須是能說明論點的材料,對論點具有強化作用;論據要有代表性,不能堆砌材料,也不能生拉硬湊,對所用的材料要進行篩選,(4)重視論述的方法,做到深刻全面。要以充分的事實為依據,做到以事述理,以理服人,不能只講空洞的大道理;再者,要注意說理的邏輯性,材料的運用要符合邏輯,不能互相矛盾,在表達上要規范、準確。(5)在上面回答的基礎上,最后做出鮮明的結論,這是全文所述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要緊扣命題中心,做到觀點鮮明。
說明:1、考試基本內容:一般包括基礎理論、實際知識、綜合分析和論證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有些課程還應有基本運算和實驗方法等方面的內容。
2、難易程度:根據大學本科的教學大綱和本學科、專業的基本要求,一般應使大學本科畢業生中優秀學生在規定的三個小時內答完全部考題,略有一些時間進行檢查和思考。
3、考試題型:可分填空題、選擇題、計算題、簡答題、論述題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