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政治馬原單選題中幾乎年年都會有一道計算題,有的同學因為覺得簡單就不認真復習,上了考場就蒙了;有的人選擇直接放棄,雖然分值很小,但是你別的題也不能保證全對吧,所以能把握在手里的就不要放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馬原計算題怎么破~
一、搞清概念
1、關于剩余價值
在價值增殖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
因此,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就是無休止地采取各種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
2、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根據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不同,資本可以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它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其價值量不會大于它原有的價值量。
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己的物質形態而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不發生增殖,所以馬克思把這一部分資本叫做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
再生產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還包括一定量的剩余價值。由于這部分資本價值不是不變的,而是一個可變的量,所以,馬克思把這部分資本叫做可變資本。
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示了剩余價值產生的源泉。它表明,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剩余價值既不是由全部資本創造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創造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
3、剩余價值率
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程度,可以用剩余價值率表示:m'=m/v。剩余價值率還可以表示為:m'=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4、利潤
當剩余價值看做是全部墊付資本的產物或者增加額時,剩余價值便取得了利潤的形態。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潤常常只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利潤率p'=m/((c+v)(m是剩余價值)<m'=m/v
二、六大公式
1.資本有機構成=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
2.剩余價值率m’=剩余價值m/可變資本v=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3.商品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w=c+v+m);
4.社會總價值=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C)+由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v)+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價值(m);
5、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平均利潤;生產成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
6、壟斷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壟斷利潤。
三、典型真題
【典型真題1】
【2013年考研政治第4題】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每次投資所得的利潤是15萬元,假定其預付資本的有機構成是4:1,那么該資本家每次投資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率為()
A.15%B.75%C.100%D.125%
【解題思路】公式:Ⅰ.資本有機構成=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
Ⅱ.剩余價值率m’=剩余價值m/可變資本v=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解答:15/[100*1/(4+1)]=75%
答案:B
【典型真題2】
(2016年第3題)某資本家100萬元創辦企業從事生產,60萬元用于固定資本,以購買機器設備等,40萬元用于流動資本,以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其中購買勞動力支付了10萬元)一輪生產結束后,該企業的總資本達到了120萬元。那么該企業的剩余價值為()
A.20%B.50%C.200%D.100%
【解題思路】剩余價值率的計算公式,即剩余價值率等于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
可變資本就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資本,也就是給工人的工資。從題干中可以看到,購買勞動力支付了10萬元。也就是說,可變資本是10萬元。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的增加額。題干中投資了100萬元,生產結束后資本達到了120萬。而多出來的20萬就是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
綜上所述,剩余價值率就是剩余價值20萬和可變資本10萬的比率,即200%。
【典型真題3】
(2017年第3題)某企業投資汽車生產,生產一輛汽車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為15萬元,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為5萬元,假定市場的平均利潤率為10%,那么,在自由競爭條件下,該汽車的生產價格是()
A.20萬元B.20.5萬元C.21.5萬元D.22萬元
【解題思路】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是生產成本(即c+v)與平均利潤之和。生產成本是由生產中實際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題干中不變資本就是15萬,可變資本5萬,生產成本是20萬,利潤是2萬,所以生產價格是22萬元。故正確答案為D。
四、練習題
建議先自己做再看答案哦~
1、假定某一資本的剩余價值率為100%,該資本4年周轉一次,試問該資本的年剩余價值率為多少?
2、一張面額為100元的股票,預計股息為8%,銀行此時的存款利率為5%,求股票的理論價格應是多少?
3、某一年度社會商品價格總額為42000億元,貨幣流通速度10次,求貨幣需要量?若貨幣流通量為5250億元時,求貨幣的流通速度?
4、某一時期,流通中貨幣需要量為30000億元,由于生產發展,貨幣需要量增加20%,但實際執行結果卻使流通中的紙幣量達到了50000億元,求此時貨幣的貶值程度?
5、某企業持有一張面值為10000元的票據到銀行貼現,該票據尚須73天才能到期,在年貼現率為10%的情況下,試問企業能得到的貼現值為多少?
6、某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不變資本800萬元,可變資本200萬元,獲得剩余價值200萬元,其利潤率是多少?
7、某企業原預付資本為1000萬元,資本有機構成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資為500元,本月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機器設備,使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到19:1.試問,在不追加資本的情況下,由于有機構成的提高,被排擠出工廠的人數是多少?
8、已知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總額200元,減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貨幣的流通次數為5次。求流通貨幣的總額X的數值?
9、某企業年產10000件商品。固定資本額為10萬元,使用年限為10年,投入流動資本額為5萬元,周轉時間為3個月。雇傭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資30元,每件商品的社會價值為30元。請計算:
(1)m1是多少?
(2)年預付資本的周轉速度是多少次?
(3)M1是多少?
10、社會總產品價值構成為:第一部類:4000c+1000v+1000m=6000第二部類:1600c+800v+800m=3200兩大部類的積累率均為25%。試計算,為實現擴大再生產,如果第I部類追加資本的有機構成為9:1,那么第II部類追加資本的資本有機構成是多少?
♦附答案:
1、M1=m1×n=100%×1/4=0.25×100%=25%
2、股票理論價格==預期股息收益÷銀行同期存款利率==(100×8%)÷5%==160元
3、貨幣需要量(M)==PQ×V==42000/10==4200(億)貨幣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4、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流通市場貨幣需求量/紙幣流通總量==30000(1+20%)/50000==0.72則紙幣貶值了(1—0.72)×100%==28%
5、貼現金額==票據金額×(1—年貼現率*貼現日至到期日時間)=10000×(1—10%×73/360==9797.22(元)
6、P1==m/c+v=200/(200+800)==20%
7、在工廠有機構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資總額為:1000萬×1/9+1=100萬。因每個工人的工資為500元,故工廠的工人總數為100萬/500=2000人
勞動生產率提高后的每月的工資總額為1000萬×1/19+1=50萬,因每個工人的工資額仍為500元,所以月工廠工人總數是50萬元/500元=1000人。所以現在每月被排擠出工廠的人數是2000人—1000人=1000人
8、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貨幣總額的數量為220元
9、(1)m=30元×10000件(商品總社會價值)—10000元(固定資本年周轉額)—5萬元×12/3(流動資本年周轉額)=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萬元
m1=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
(2)年預付資本周轉速度=[10000元(固定資本周轉額)+200000元(流動資本周轉額)÷[100000元(固定資本)+50000元(流動資本)]=1.4次
(3)年剩余價值率是年剩余價值量和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
計算方法1:由(1)已知M=90000元。預付可變資本額為30元×200人×3個月=18000元
M1=90000元/18000元=500%.計算方法2:M1=m1×n=125%×12/3=500%
10、擴大后的第一部類的生產模式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根據擴大再生產實現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則第II部類擴大再生產的模式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第II部類追加資本的資本有機構成c:v應是7:1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