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考研er,在考研路上真的很用心也很努力,不是她自己覺得,是她身邊的人都這么認為,但是最后竟然還是失敗了,除了錯愕、惋惜,我們更多應該做的是好好思考一下到底是哪兒錯了,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讀完這篇也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希望你付出就有回報!
一、走心看法
【1】你也不能靠勵志決心支撐你學習的日日夜夜
雞血是一種trigger一樣的東西,但是它無法讓你達到目標,讓你達到目標的,是一種習慣。
習慣就是把你打了雞血后的一種熱情凝固下來,固定成一種模式,以便在你心情不好時、不想學習時、沒有狀態時,你仍能按照之前定好的路往前走,而不是被你的情緒所左右、阻礙以至停滯不前。
【2】你要真正的“學習”
有了一個學習習慣,比如:上午學數學,下午學專業課,晚上看英語和政治,那么究竟上午該如何學數學,這個習慣的效率如何呢?你在schedule上寫你9:00到12:00學習數學3個小時。
但其實,這3個小時包括你15分鐘找座位坐定、15分鐘沖咖啡、刷微博20分鐘、回短信N條、學不進去發呆累計半小時......如果你詳細記錄你這3個小時時間的流向,你會發現,你真正學習的時間只有1.5個小時甚至更少。
所以聽過很多人說什么我7點去圖書館占位,我每天學習12個小時,可是我還是沒考上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應不應該表示對他們壞運氣的同情。
說實話,學習是這世上為數不多的付出就會有回報的事情了,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學習時間,有些時候,你只是“準備學習”或者“在做與學習有關的一些周邊工作”而已,并沒有真正的“學習”。
【3】不要讓“刷微博”、“發呆”占據你的時間河床
在近一個月刷豆瓣中,只遇見過一句對我們的生活特別重要的話,原話記不太清楚了,也記不得是誰說的了。大意就是:作者曾經記錄了她每天刷豆瓣微博的時間,發現這些時間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說,不是刷社交網站占用了我們的時間,而是刷社交網站填充了我們無所事事的時間。
因此,第二天開始把schedule排得又滿又緊湊,我先把要做的事先一股腦的列出來,然后再分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零碎時間做的,然后把它們排到時間表里,甚至劃分到10分鐘的單位。
你會驚喜地發現,那一天我過得特別充實,我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都完成了而且,也沒耽誤我刷社交網站,因為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迅速、集中地瀏覽了信息。
李笑來老師說過,時間是不能被管理的,能管理的是自己,其實,對我來說,時間的確不能被管理,而被管理的是事務。
事務流淌在你的時間河床里,不要讓時間河床干枯,這樣你就只會發現在那些干枯的河床上,散落著“刷微博”、“發呆”這樣擱淺的破船。
【4】完全確定你是否要考研
你要把思考“我是否考研”“我該考那所學校”當成一件寫在list上的事,也就是,你不能在學習的時候、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反復去琢磨這件事。而是,你專門拿出一個時間段,比如:我現在用3天的時間好好想想我未來的走向。
我要不要考研?我要不要考這所學校?把考的好處、壞處,你的優勢、劣勢,搜集學校的信息,與父母朋友學長交談等等做一個決定所需要考慮的各種問題全部考慮清楚。
最后!你做出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很簡潔——我考(不考)研!我考XX學校XX專業!好,結束了!
你現在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把你決定的事情做到!而不是你一邊復習,一邊還在懷疑。“我到底要不要考研呢?聽說今年的分很高啊!聽說明年要縮招啊!”進而到“考研究竟有什么用呢?現在不到處都在說研究生泛濫了。
況且,我真的要考這個專業嗎?我不是太喜歡耶...難道我一輩子就要做這個嗎?”當年小編就是這樣的,從7月份就對要考的學校突然學碩縮招的消息郁悶、憤懣、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沒希望了、是不是該換個學校等等一系列與學習無關的浪費能量的心理消耗,那時還離考試有半年之久。
后來我才知道,不管縮不縮招,半年的時間足以讓你考上中國的任何一所研究院,不管它有多難。
時間可以被用來花在甚至揮霍在做決定上面,但一旦做了決定,時間就必須全部用在執行決定上面,而不是反復思疑你做的決定,反復思疑,那是你做決定的一部分。
【5】追求形式感,完美主義
這個問題在女生身上比較明顯,其實從小學中學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很多女生的筆記總是做得一絲不茍、甚至相當漂亮整潔,但問題在于,小學時的知識畢竟不多,而考研時候需掌握的知識量就很大了。
筆記做的整潔清楚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有一個問題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這真的有必要嗎?你一定要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難度級別,你一定要按順序聽網絡課堂,你一定要把做錯的題重新謄在一個本子上,你一定要把做得不完美的那頁筆記重新做一遍,你一定要按照一個特定的routine去實行復習計劃...
這都沒問題。但是,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要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那就是,你的目的是考上研究生,你的目的不是做一本整齊的筆記,你的目的也不是按一個特定的routine把事情做完。
一本整齊的筆記、一個好的學習routine都是為了達到目的而是用的手段,就像那個著名的禪宗公案一樣,禪師伸出手指向你指出明月,但你沒看到明月,只看到手指。
目的性不強烈明確,很容易在各種眼花繚亂的手段中迷失,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一個好習慣是經常問自己:這樣做對我達到考上研的目標有幫助嗎?只做最必要的事,只做最有效率的事。飄忽不定最害死人了~~
所以建議是:做比想要聰明的多,即使失敗,即使證明這條路是錯誤的,至少你擁有一個失敗的教訓,而如果只是在想,只是在猶豫,時間反正都會過去,最后還是隨波逐流,不管怎么樣,你要給自己一個主動選擇權~~
神馬方法能讓自己沉下心來安靜高效學習嗎有神馬方法能讓自己沉下心來安靜高效學習嗎?其實不用特別想用什么辦法讓自己安心學習,只要坐下來、翻開書、從第一個字開始學就行了,我以前要開始學習前總覺得買杯咖啡先、收拾一下桌子先什么的。
后來我發現,你根本就不要管你腦子里的那些“我現在狀態不好!”“我現在學不進去!”這樣的聲音,你就當成一個小孩在你腦子里瞎鬧,justleaveitalone。你就想:麻麻現在不理你~~麻麻在學習~~你哭鬧去吧~~過兩個小時后麻麻再給你買糖吃~~雖然很好笑,但真的有效哦。
【6】規避困難的、只愿做自己擅長的
馮侖有句話大意是:假如你有一個問題,你逃避它,那么你就有了兩個問題。當年考研的時候,小編對數學和專業課這兩個大頭確實相當頭痛。所以總是拖延學習數學和專業課的進程,仿佛這樣問題就可以自行消失一樣,而不停地將時間大量浪費在已經不錯的英語和政治上。
這樣做的后果很嚴重就像上面說的,你開始有了兩個問題:
1.你沒有復習最難的數學和專業課
2.你為你每天沒有復習它們而感到愧疚,為時間的臨近而焦慮
學習中,什么是簡單的,什么是困難的?就像流行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里講的一樣,停留在你的學習舒適區里是簡單的,而去探索舒適區和未知區中間的部分是困難的。每天只是做做英語閱讀、畫畫政治書的線當然是簡單的。
在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的腦袋的CPU占用率很低。但是解一道二次積分的數學題是困難的,你的精神會比較緊繃,CPU微微發熱。
當你為了躲避最困難的事情找諸如“看英語和政治也是在學習呢”,別騙自己了,你知道你并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馮侖那句話的后半句是:如果你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那么你就只有半個問題
【7】猶豫不決、停滯不前
相對于從普通本科考到名校研究生的難度,高考就考進名校還是容易些吧。相對于從普通研究生到國外名校讀博的難度,考研考到名校還是容易些吧。
人生不過就是用手里有的籌碼去換另一些籌碼,而人生初期的籌碼相對來說比較好獲得。比如高中你只要成績好就能考上清華北大,而當你大學要申請出國的時候,就不止是成績了。
而當你到社會上想要做出一些成績來的時候,因素就更多了。所以,如果你曾經像我一樣猶疑不決,思前想后,以過來得到的教訓,就想說先把你能拿到的籌碼拿到手再說!
不管它以后有沒有用,不管你是否喜歡它。就像打地主摸牌一樣,你不能摸到個3就扔了吧,沒準等等就有個炸彈呢、再不濟也可以三帶一出出去啊。這些都是籌碼,即使你現在不知道你喜歡什么,你要什么,但是等到你喜歡的東西出現了,你要有籌碼去換。
你以為那些一路清華北大全獎出國讀名校華爾街高薪的人是比你多牛嗎?不是的,是人家初期就開始積累小籌碼。高中搞好成績、大一開始找實習、找學長學姐提攜、與教授多接觸、不放松GPA、尋找各種機會。
一步一步的累計換來的,最后得到那些,也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沒有什么神奇的,就像ebay上什么別針換別墅這種事情一樣。隨著籌碼的增加,你的話語權越重,你的選擇權越大,你能換到的東西更好。這就是滾雪球,而且還有可怕的復利!!
【8】工作了是否考研
有很多人鼓吹考研、讀博有風險,入市要謹慎什么的。排除那些在校生,為什么依然還是有很多工作了的人也在考慮是否要考研。這就證明,以自身的條件、人脈、背景來說,至少考研還是一條走出目前不如意狀況的出路。
不管讀出來是否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但是,大多數在考慮這條路的人還是覺得至少選擇的機會和范圍會大一些吧。
其實每個人的背景和經歷都是不一樣的,就像上面說的,每個人手里的籌碼是不一樣的。一個手里捏著3.8+GPA、交換生身份、有科研項目的人,鼓吹你:讀什么國內的研啊,國內的研究生教育根本就是個屎啊!
一個手里捏著N個名企實習經歷的人,鼓吹你:讀研有什么用啊?逃避就業!越早出來經驗累積得越多!
你怎么想?小馬過河吧。有人對考研趨之若鶩,有人對考研不屑一顧。都是不同的經歷和機會造成的認知不同,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看清楚你自己的現狀!你自己最清楚你自己的現狀,你最清楚在現狀上你能做什么。而不是“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
一個因為偶然的機會沒有讀研,卻在工作中越做越好的人當然會覺得“幸好當年沒讀研”并鼓吹那些想考研的人不要考。但是,他又不是你,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多苦逼或者是多困獸之斗,而考研對于目前的你來說,真的就是thebesthope了。那你不考你在等什么?你在等籌碼自行出現嗎?
PS.以上僅供參考,結合自己的情況最重要,不要輕信別人,大家都是小馬過河,沒有誰比誰更高明。
二、這些人怎么說
1、知乎網友:路人乙,努力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努力不是唯一的成功因素。我沒有考過研,但是有些好朋友經歷了,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知道大家對2017年考研有什么看法,反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17年英語、數學簡單到爆炸,政治大題肖壓題全中。
這就會出現一種現象:A從準備考研開始,就把數學與英語放在了重心,披星戴月,日復一日的學,懷胎十月的感覺。從8月就開始背政治,背到吐也不罷休,希望在考研的戰場上能夠擊敗對手。B最開始沒打算考研,6/7月才計劃開始考研,由于時間緊迫,數學只復習簡單/基礎的題,難題一概不理。
至于政治就考之前半個月抱抱佛腳了、背背押題,考不考的上就看運氣了。
結果B考上了,A沒上。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造化弄人,人這一輩子運氣也很重要。但是我相信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卻最終考研失敗的人,人生依舊會很精彩,因為他們有非常堅定的目標,從始至終,從未放棄。
2、知乎網友:何樂,沒有收獲只是暫時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于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于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幸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給每個暫時沒有收獲的你。
3、知乎網友:李聿安,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請你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和每一個人的努力。
選擇考研就像一些人選擇就業一樣,都是非常正常的。至于考得上與否只是一個結果,并不是說努力了一定可以成功的,如果你覺得那些努力了的人一定要成功,甚至覺得他們如果不成功就是一種錯誤的話,這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綁架。
4、知乎網友:袁圓園建建,努力并不可少
校園生活,你的努力程度一定會反映在試卷上,學生們總獲得與之刻苦學習對應的回報。可是,考研這件事情和成人世界里的大多數大事一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你努力了,恭喜你,你贏了三分之一。可你僅僅贏了三分之一就要勝利,對不起,沒人給的了。
你非要說艱苦,流水線工人,搬磚工人一天到晚流淚流汗不比你在綠樹成蔭,干凈明亮的圖書館自習更辛苦?輸了一次沒關系,你把那三分之一留住,保持好,不斷去嘗試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小概率事件,決不放棄,絕不認輸,終究會碰到那個1。
5、知乎網友:三木,好方法會事半功倍
按照考研和高考的趨勢來看,現在人才培養看中的是對知識和技能的真正理解與靈活運用,摒棄之前的套路,題目越來越活,越來越注重對思維的考察,這對人才培養來講是件好事。
面對當今的考研大環境,刷題,套公式,背解題模板,這種不能真正抓住知識的內涵而是機械性的復習的方法,注定是事倍功半的。真正會學習的人,不是一味的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麻木復習,而是懂得勞逸結合,懂得理解知識內涵的人。就算有的人通過機械復習最后考研成功,在研究生期間也必然覺得吃力。
希望所有的考研的同學都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在正確的道路上堅持才能到達終點,不要讓自己的努力帶領自己遠離成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