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Ⅰ.考試性質
《心理學專業綜合》是2011年應用心理碩士(MAP)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科目之一。《心理學專業綜合》考試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國家培養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必需的心理學技能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以解決都市壓力、公共安全、災害救助、危機防御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心理學專業綜合考試由教育部發布命題指導意見,根據應用心理專業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提出的指導性考試大綱自行命制,全國統一考試。
Ⅱ.考查目標
測試考生對于心理學專業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值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普通心理學 約100分
發展心理學 約40分
社會心理學 約40分
變態心理學 約40分
心理統計與測量 約8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1.單選題2.名詞解釋3.簡答題4.論述題5.綜合分析題
Ⅳ.考查內容
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學
一、心理學概述
(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 觀察法
2. 實驗法
3. 測驗法
4. 調查法
5. 個案法
(三) 主要的心理學流派
1. 構造主義心理學
2. 機能主義心理學
3. 行為主義心理學
4. 格式塔心理學
5. 精神分析
6. 人本主義心理學
7. 認知心理學
二、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一) 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
1. 神經元
2. 突觸
3. 周圍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
(二) 大腦皮層及其機能
1. 大腦皮層感覺區及其機能
2. 大腦皮層運動區及其機能
3. 大腦皮層言語區及其機能
4. 大腦兩半球單側化優勢
(三) 腦機能學說
1. 定位說
2. 整體說
3. 機能系統說
4. 機能模塊說
三、意識和注意
(一) 意識與無意識
1. 意識的含義
2. 意識的各類
3. 意識的功能
4. 睡眠與夢
(二) 注意概述
1. 注意的含義
2. 注意的功能
3. 注意的種類
(三) 注意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
1. 注意的生理機制
2. 注意的外部表現
(四) 注意的品質
1. 注意廣度
2. 注意穩定性
3. 注意分配
4. 注意轉移
(五) 注意的認知理論
1. 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2. 注意分配的認知理論
四、感覺
(一) 感覺概述
1. 感覺的含義
2. 感覺的種類
3. 感覺測量
4. 感覺現象
(二) 視覺
1. 視覺的含義
2. 視覺現象
3. 視覺的生理基礎
4. 視覺理論
(三) 聽覺
1. 聽覺的含義
2. 聽覺現象
3. 聽覺的生理基礎
4. 聽覺理論
(四) 其他感覺
1. 嗅覺
2. 味覺
3. 觸覺
4. 動覺
5. 內臟感覺
五、知覺
(一) 知覺概述
1. 知覺的含義
2. 知覺的組織原則
(二) 知覺的特性
1. 知覺理解性
2. 知覺整體性
3. 知覺選擇性
4. 知覺恒常性
(三) 空間知覺
1. 形狀知覺
2. 大小知覺
3. 深度知覺
4. 方位知覺
(四) 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1. 時間知覺
2. 運動知覺
(五) 知覺的信息加工
1.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 模式識別理論
(六) 錯覺
1. 錯覺的含義
2. 錯覺的種類
3. 錯覺產生的原因
六、記憶
(一) 記憶概述
1. 記憶的含義
2. 記憶的過程
3. 記憶的種類
4. 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二) 感覺記憶
1. 感覺記憶的含義
2. 感覺記憶的信息加工
3. 感覺記憶的特征
(三) 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1. 短時記憶的含義
2. 短時記憶的信息加工
3. 短時記憶信息的存儲與提取
4. 短時記憶的特征
5. 工作記憶
(四) 長時記憶
1. 長時記憶的含義
2. 長時記憶的信息加工
3. 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與提取
4. 長時記憶的特征
(五) 遺忘
1. 遺忘的含義
2. 遺忘曲線
3. 遺忘理論
4. 影響遺忘的因素
七、思維
(一) 思維概述
1. 思維的含義
2. 思維的特征
3. 思維的種類
4. 思維的過程
(二) 概念
1. 概念的含義
2. 概念的種類
3. 概念的形成
4. 概念的掌握
(三) 推理
1. 推理的含義
2. 推理的種類
(四) 問題解決
1. 問題解決的含義
2. 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3. 問題解決的策略
4.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五) 創造性思維
1. 創造性思維的含義
2. 創造性思維的特征
3. 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過程
4. 影響創造性思維的因素
(六) 表象
1. 表象的含義
2. 表象的特征
3. 表象的種類
4. 表象理論
(七) 想象
1. 想象的含義
2. 想象的種類
3. 想象的功能
八、言語
(一) 言語概述
1. 言語的含義
2. 言語的功能
3. 言語的種類
(二) 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
1. 言語運動中樞
2. 言語聽覺中樞
3. 言語視覺中樞
(三) 言語感知和理解
1. 言語感知
2. 言語理解
3. 句子理解
4. 語篇理解
5. 影響言語理解的因素
九、情緒和情感
(一) 情緒和情感的概述
1. 情緒和情感的含義
2. 情緒和情感的功能
3. 情緒和情感的關系
(二) 情緒和情感的種類
1. 情緒的種類
2. 情感的種類
(三) 表情
1. 表情的含義
2. 表情的種類
(四) 情緒的腦中樞機制
(五) 情緒理論
1. 早期的情緒理論
2. 情緒的認知理論
十、動機、需要與意志
(一) 動機概述
1. 動機的含義
2. 動機的功能
3. 生理動機和社會動機
4. 動機與行為效率的關系
5. 動機的理論
(二) 需要
1. 需要的含義
2. 需要的種類
3. 需要的層次理論
(三) 意志
1. 意志的含義
2. 意志的特征
3. 意志行動過程
4. 意志行動中的動機沖突
5. 意志的品質
十一、能力
(一) 能力概述
1. 能力的含義
2. 能力、才能和天才
3. 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二) 能力的種類和結構
1. 能力的種類
2. 能力的結構
(三) 智力理論
1. 智力因素說
2. 智力結構理論
3.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論
(四) 智力發展的差異
1. 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2. 智力發展的差異性
3. 影響智力發展的因素
十二、人格
(一) 人格概述
1. 人格的含義
2. 人格的特征
(二) 人格理論
1. 人格特質理論
2. 人格類型理論
3. 人格大五理論
4. 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三) 氣質
1. 氣質的含義
2. 氣質的類型
3. 氣質的理論
(四) 性格
1. 性格的含義
2. 性格的特征
3. 性格的類型
4. 性格與氣質的關系
5. 認知風格
(五) 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第二部分 發展心理學
一、發展心理學概述
(一)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三)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設計
1.橫斷研究
2.縱向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
4.微觀發生設計
5.雙生子設計
(四)發展心理學的歷史
1.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和演變
2.從兒童發展到個體畢生全程發展研究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
(一)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發展觀
2.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3.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觀
4.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5.生態系統理論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
1.關于遺傳和環境的爭論
2.心理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
3.心理發展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4.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
三、胎兒的生理-心理發展
(一)胎兒神經生理和心理機能的發展
1.胎兒宮內發育分期
2.胎兒心理機能的形成
3.胎兒生理-心理發展中主要的異常
(二)胎兒生理-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
1.遺傳因素
2.環境因素
3.母體因素
(三)胎兒期的心理衛生
四、嬰兒的心理發展
(一)嬰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1.嬰兒大腦結構的發展
2.嬰兒大腦機能的發展
(二)嬰兒動作和活動的發展
1.動作發展的基本原則
2.動作發展的進程與意義
3.動作發展的訓練
(三)嬰兒言語的發展
1.言語獲得理論
2.嬰兒言語發展階段
(四)嬰兒認知的發展
1.嬰兒感覺的發展
2.嬰兒知覺的發展
3.嬰兒思維的發展
4.嬰兒記憶的發展
(五)嬰兒氣質的發展
1.氣質類型及其特點
2.氣質穩定性與可變性
3.氣質對早期教養和發展的意義
(六)嬰兒情緒、社會性的發展
1.嬰兒的情緒發展
2.嬰兒的依戀
3.嬰兒的自我意識發展
4.早期同伴交往
五、幼兒心理發展
(一)幼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1.幼兒大腦結構的發展
2.幼兒大腦機能的發展
(二)幼兒的游戲
1.游戲理論
2.游戲種類與發展
3.游戲的作用
(三)幼兒言語的發展
1.詞匯的發展
2.句子的發展
3.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四)幼兒認知的發展
1.幼兒記憶的發展
2.幼兒思維的發展
3.心理理論
(五)幼兒個性與社會性發展
1.幼兒道德認知發展
2.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
3.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4.同伴關系
六、小學兒童心理發展
(一)小學兒童的學習
1.入學前的準備
2.小學兒童的學習特點
3.小學兒童的學習障礙
(二)小學兒童思維的發展
(三)小學兒童個性、社會性的發展
1.小學兒童的自我意識
2.小學兒童品德的發展
3.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與交往技能
4.小學兒童的人際關系
七、青少年心理發展
(一)青少年身心的發展
1.青少年生理變化的主要表現
2.第二性征與性成熟
3.青春期少年心理發展的矛盾性
(二)青少年思維的發展
1.青少年思維發展的特點
2.思維品質的矛盾表現
(三)青少年個性、社會性發展
1.自我同一性
2.情緒
3.道德發展
八、成年期心理發展
(一)成人期發展任務理論
(二)認知發展
1.成人思維特征
2.認知老化理論
(三)人格發展
1.自我發展
2.穩定性與可變性
(四)成人晚期心理衛生和長壽心理
第三部分 社會心理學
一、社會心理學概論
(一)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和研究對象
1.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2.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
(二)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1.哲學思辨階段
2.經驗描述階段
3.實驗分析階段
(三)社會心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調查法
二、社會化
(一)社會化的概念與基本途徑
1.社會化的定義
2.社會化的基本途徑
(二)社會化的內容與結果
1.社會化的內容
2.社會化的結果
三、社會行為
(一)利他行為
1.利他行為的定義
2.利他行為的理論
3.影響利他行為的因素
4.利他行為的促進
(二)侵犯行為
1.侵犯行為的概念及性質
2.侵犯行為的理論
3.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
4.侵犯行為的控制
四、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的概述
1.自我意識的定義
2.自我意識的結構
3.自我意識的形式(15min)
4.自我意識的內容
(二)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與自我意識的發生
1.自我意識發生的標志
2.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與自我意識的發展
(三)自我認識
1.自我認識的形成途徑
2.自我認識過程中的自我服務偏差
五、社會知覺
(一)社會知覺與印象形成
1.社會知覺的定義
2.印象形成的定義與阿希實驗,
3.內隱社會認知
(二)社會知覺的效應
1.首因效應
2.近因效應
3.暈輪效應
4.刻板印象
六、社會態度
(一)概述
1.態度的定義
2.態度的特征
3.態度的功能
(二)態度與行為
1.態度預測行為
2.計劃行為理論模型
(三)態度的形成與改變
1.態度形成的主要理論
2.態度改變的主要理論
3.說服與態度改變
七、歸因
(一)歸因理論
1.海德的樸素歸因理論
2.瓊斯和戴維斯的對應推理理論
3.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
4.維納的動機歸因理論
(二)歸因偏差
1.認知性偏差
2.動機性偏差
八、社會影響
(一)從眾
1.從眾的概念與經典研究
2.從眾的原因
3.從眾的類型
4.影響從眾的因素
(二)服從
1.服從的概念與經典研究
2.服從的類型
3.服從的原因
4.影響服從的因素
(三)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
1.社會助長的概念與發生機制
2.社會惰化的概念與發生機制
第四部分 變態心理學
一、緒論
1.什么是變態心理學;
2.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3.判別心理異常的指標;
4.心理行為異常表現的類別;
5.變態心理學研究的歷史簡述。
二、心理異常的生物學基礎
1.遺傳學基礎;
2.大腦的解剖與生理基礎;
3.變態心理學的生物醫學觀點。
三、行為障礙的心理學觀點
1.心理動力學觀點;
⑴弗洛伊德理論的基本概念;
⑵精神分析治療方法;
⑶精神分析療法的評價。
2.行為理論;
⑴行為主義的背景;
⑵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
⑶學習的基本機制;
⑷其它學習機制;
⑸變態行為是學習的產物;
⑹行為療法;
⑺行為療法的評價。
3.人本主義觀點;
⑴羅杰斯:自我實現的動機;
⑵馬斯洛:需要層次。
4.認知心理學觀點
四、心理異常的社會-文化根源
1.社會-文化因素是心理異常的重要成因;
2.心理異常的內容和表現方式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
3.社會-文化差異及其對心理異常的評定、態度與處理方法的差異;
4.變態心理學的社會學觀點;
5.生物-心理-社會綜合的觀點。
五、認知心理障礙
1.感知覺障礙;
2.記憶障礙;
3.思維障礙;
4.注意障礙。
六、情感障礙與意志行為障礙
1.情感活動異常;
2.意志和行為動作異常。
七、精神發育遲滯
1.精神發育遲滯的定義及分類標準;
2.精神發育遲滯者的心理特點;
3.精神發育遲滯的病因及臨床類型;
4.精神發育遲滯的預防和治療。
八、人格障礙
1.人格障礙的概念及其演化歷程;
2.人格障礙的特征;
3.人格障礙的成因;
4.人格障礙診斷標準與評估
5.人格障礙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九、焦慮性障礙
1.主要類型及臨床表現;
2.病因和治療。
十、分離性障礙和軀體形障礙
1.分離性障礙;
2.軀體形障礙。
十一、性行為障礙
1.性心理障礙;
2.性功能障礙。
十二、心境障礙與自殺
1.抑郁和躁狂發作;
2.病因。
十三、精神分裂癥
1.心理異常表現;
2.臨床類型;
3.精神分裂癥的發病過程。
第五部分 心理統計和測量
一、描述統計
(一) 統計圖表
1. 統計圖
2. 統計表
(二) 集中量數
1. 算術平均數
2. 中數
3. 眾數
(三) 差異量數
1. 離差與平均差
2. 方差與標準差
3. 變異系數
(四) 相對量數
1. 百分位數
2. 百分等級
3. 標準分數
(五) 相關量數
1. 積差相關
2. 等級相關
3. 肯德爾等級相關
4. 點二列相關與二列相關
5. Φ相關
二、推斷統計
(一) 推斷統計的數學基礎
1. 概率
2. 正態分布
3. 二項分布
4. 抽樣原理與抽樣方法
5. 抽樣分布
(二) 參數估計
1. 點估計、區間估計與標準誤
2. 總體平均數的估計
3. 標準差與方差的區間估計
(三) 假設檢驗
1. 假設檢驗的原理
2. 樣本與總體平均數差異的檢驗
3. 兩樣本平均數差異的檢驗
4. 方差齊性的檢驗
(四) 方差分析
1. 方差分析的原理與基本過程
2. 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
3. 隨機區組設計的方差分析
4. 兩因素方差分析
5. 事后檢驗
(五) 統計功效與效果量
(六) 回歸分析
1.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七) 卡方檢驗
1. 擬合度檢驗
2. 獨立性檢驗
(八) 非參數檢驗
1. 獨立樣本均值差異的非參數檢驗
2. 相關樣本均值差異的非參數檢驗
三、心理測量的基本理論
(一) 心理測量的理論基礎
1. 心理測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測量的特征與分類
3. 經典測量理論及其模型
(二) 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1. 測量的信度
信度的定義;信度系數的估計;信度的影響因素與提高信度的方法。
2. 測量的效度
效度的定義;效度的估計;效度的影響因素與提高效度的方法。
3. 信度和效度的關系
(三) 心理測量的誤差
1. 測量誤差的定義
2. 測量的隨機誤差來源及控制
3. 測量的系統誤差來源及控制
4. 測量誤差的估計
(四) 心理測驗的項目分析
1. 題目的難度
2. 題目的區分度
3. 難度和區分度的關系
(五) 心理測驗的編制技術
1. 心理測驗編制的基本程序
2. 測驗目標與命題雙向細目表
(六) 心理測驗的施測
1. 施測的程序和步驟
2. 測驗分數的解釋
(七) 測驗常模
1. 常模與常模團體
2. 分數轉換與合成
3. 常模的編制
4. 幾種常用的常模
(八) 標準參照測驗
1. 標準參照測驗的定義與作用
2. 標準參照測驗的題目分析
3. 標準參照測驗的信度與效度
4. 標準參照測驗的分數解釋
(九) 測驗等值
1.測驗等值的概念和基本條件
2.測驗等值的計算方法
3.測驗等值設計的概念以及常見的幾種測驗等值設計
(十) 心理測量理論新發展
1. 經典測量理論的局限
2. 項目反應理論的基本觀點
3. 概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四、心理測驗及其應用
(一) 智力測驗
1. 智力測驗的定義
2. 個體智力測驗:比奈測驗,韋氏兒童測驗
3. 團體智力測驗:瑞文聯合型智力測驗
(二) 能力測驗
1. 霍蘭德的多功能職業測試的編制原理。
(三) 人格測驗
1. 人格測驗的定義
2. 自陳測驗:了解EPQ、16PF、MMPI的記分、評分、解釋與應用
3. 投射測驗的原理
(四) 其他常用的心理測驗
1. 常用的心理衛生評定量表:了解SAS、SDS、SCL-90的評分和解釋
參考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1、《普通心理學》(第四版) 彭聃齡 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發展心理學》(第二版) 林崇德 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社會心理學》(第二版) 李建明 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4、《變態心理學》 錢銘怡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心理與教育測量》(第三版) 戴海崎等 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6、《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張厚粲,徐建平 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