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歷史研究所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歷史學科創建于2001年初,經過數年發展,已形成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學術群體。歷史學科現有專任教職工11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講師4名,教輔人員1人,10人具有博士學位,博士生指導教師1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1人。另本學科擁有兼職教授3人,外籍客座教授1人。在職教師中,1人為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為湖北省歷史學會副秘書長,2人為湖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和理事。博士生指導教師羅家祥教授曾獲選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萊特學者,并應邀赴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進行學術交流。劉金華和朱冶博士曾應邀赴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歷史研究所現擁有國學學科博士和碩士授權點,根據學校長遠發展戰略,歷史學科發揮所有指導教師的專業特長,招收中國古代史(宋史)、中國專門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中國歷史地理學等學科方向學術學位的碩士研究生。羅家祥教授同時招收中國古代史專業宋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宋史、國學、中國古代史方向學術帶頭人羅家祥教授,現為我校國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除擔任本校博士生導師外,還兼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華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198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長期致力于兩宋政治史和學術文化史研究,先后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王氏新學與宋代社會》、《從新學到理論:11世紀后半至13世紀初年宋學主流的嬗遞》、《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等研究課題,曾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的研究課題1項,并參與多項重大攻關課題,其《北宋黨爭研究》、《宋代政治與學術論稿》等研究成果獲得學術界的好評。
中國專門史(社會史)方向學術帶頭人雷家宏教授,現為我校國學研究院副院長、人文學院副院長兼歷史所所長。1987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曾參與承擔重大攻關課題、省部級社科研究課題多項,在宋史、中國古代社會史、湖北地方史等方面有較深的研究,所著《宋代社會與文化管窺》、《中國古代鄉里生活》、《湖北通史·宋元卷》(合著)等均獲得學術界的較高評價,獲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和武漢市社科成果優秀獎各一項,湖北地方文化史相關成果曾被武漢市有關部門采納,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了較重要的作用。
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方向學術帶頭人李傳印教授,現為我校國學研究院副院長,2003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參與承擔國務院特批項目《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分典》魏晉南北朝部分、《中國古代史學與政治關系及其現代啟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馬克主義的史學成就》等重要社科課題的研究,所著《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與政治的關系》、《魏晉南北朝史學與學術初探》、《南北朝時期史學與政治》、《北朝譜學與北朝政治》等論著有一定學術影響。
中國歷史地理學方向學術帶頭人夏增民副教授畢業于復旦大學并獲博士學位,在秦漢史和歷史地理等研究領域出版發表有一定學術影響的論著多篇(部)。中國近現代史學術帶頭人李瓊副教授和張超副教授畢業于武漢大學并獲博士學位,在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多個研究領域具有較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理論素養。
歷史學科近年引進的人才分別來自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名校,年富力強,具有較大的學術成就,并富有學術創新精神,為本學科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潛力與活力。本學科教師先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人文社科項目8項,參與承擔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2項。共出版學術專著18部,合作撰寫“十五”國家規劃教材和歷史學專業教材2部,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為建立我校歷史學科的學術地位,擴大我校歷史學科的影響,歷史學科積極以各種方式進行學術交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國外學術界,歷史研究所與國外從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系。如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歷史系、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歷史系等院校的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建立了學術交流渠道,為我校歷史學科走上國際學術舞臺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歷史所國學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系統專業知識,能夠獨立從事科研教學及相關工作,富有寬廣學識、嚴謹學風和創新精神,以歷史學的智慧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理論與應用專門人才。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畢業研究生就業去向:教育科研單位從事歷史學科教研及相關工作;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及相關工作;傳媒文博單位從事文化事業工作;攻讀博士學位進一步深造。
歷史研究所接收碩士推免生人數比例為總人數的90%(未用完計劃名額投入公開招考),歡迎全國有志青年學子報考本專業,報考條件、注意事項和資助標準參照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有關規定執行。
二、招生計劃
歷史研究所2019年推免碩士生招生目錄
★0501Z1國學
|
01 中國古代史(宋史)
|
02 專門史(社會史、思想史)
|
03 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
|
04 歷史地理學
|
根據相關規定,歷史研究所2019年接收推免生不超過11人。
三、申請條件
1.申請者應獲得本科所在學校的推免試生資格,并在教育部推免系統報名成功者。
2.申請者須在2019年9月1日前獲得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3.申請者本科專業除歷史學以外,由于學科交叉,本所還招收本科為中文、哲學、外語以及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等社會科學相關專業學生。
四、申請、復試、錄取程序
1.學生申請
考生請于2019年10月5日前通過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填報專業志愿并提交PDF版相關材料,完成網上申請報名。所有材料一律上傳“推免服務系統”,本所不再接收其它任何方式推送的材料。
相關材料主要如下:申請表及個人陳述(在歷史研究所網站下載)、推免生所在專業或年級加權平均成績的總排名表(由院系教務部門蓋章)、本科期間不多于2篇學術論文代表作的PDF版(不限是否發表)或相關科研成果(所發表或出版的論著等)、各類獲獎證書、英語四(或六)級證書或其他外語水平證明材料的掃描件、《攻讀學位研究計劃》(在歷史研究所網站下載,不超過3000字)、能準確聯系的電話號碼、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體檢證明以及其他能證明自己優長的材料;其中,《攻讀學位研究計劃》為復試重要依據。醫院體檢項目包括內科、外科、胸透、五官科、肝功能兩項(ATL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
2.本所發送復試通知
本所通過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按照本所《接收推免生簡章》的復試條件審查考生報名材料,在考生報名兩天內通過研招網“推免生服務系統”發出復試通知,并逐一電話通知考生。請考生務必保持通訊暢通。
3.學生確認是否同意復試
考生接到復試通知后兩天內在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確認是否同意復試。同意復試的信息以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信息為準。
若考生收到本所復試通知后兩天內未在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確認同意復試,經電話溝通后,本所可撤銷該生復試通知。
4.考生參加復試
復試形式為電話面試、網上面試或實地面試。復試時間和形式會根據考生地域分布情況通知考生本人。
5.本所發放待錄取通知
本所根據復試情況,確定待錄取推免生名單,通過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向考生發出待錄取通知,并電話通知考生。
6.學生確認同意待錄取
考生接到待錄取通知后48小時內,通過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確認同意待錄取。逾期未確認考生,視為自動放棄待錄取資格,經電話溝通后,本所可撤銷該生待錄取通知。
7.公示擬錄名單
按期確認待錄取的考生,視為同意將我校作為其唯一錄取學校。本所匯總同意待錄取名單,報學校研究生招生領導小組,審核通過后,網上公示擬錄取名單,公示時間不少于10個工作日。
8.錄取
按教育部要求進行其他相關錄檢工作。未經招生單位公示及“推免服務系統”備案的考生不得錄取。正式錄取通知書將在政審后,于2019年6月下旬寄發學生本人。
五、復試細則
1、復試形式:采取實地面試、電話面試和網上面試相結合。
2、復試時間:9月28日—10月8日
3、復試地點:根據復試形式另行電話通知。
4、復試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的科研創新潛質和專業能力,內容包括考生政治態度、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外語水平、本科階段所學全部知識及畢業論文等,在其推薦成績的基礎上,《攻讀學位研究計劃》的評分為復試成績。
5、錄取:在考生復試完后,本所根據考生復試成績及時確定待錄取,在教育部推免系統發放待錄取通知。本所根據招生計劃和待錄取通知確認情況,錄滿即截止。
六、培養工作
被接收的免推碩士生,在大四期間可提前開展若干研究生階段的培養過程。
1.專業基礎厚實者,經導師考查,可在大四期間完成文獻閱讀和論文開題。
2.大四期間可選修培養方案規定的研究生校級公共課和學科基礎課。在華中科技大學修課的學生,采用插班聽課的方式,由任課教師和院系所出具成績,報研究生院培養處備案。
七、學費與獎助學金
學費:按照湖北省物價局有關物價文件執行,以物價局核定為準。
獎學金:按照關于印發《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執行。碩士推免生原則上在第一學年獲得一等學業獎學金,從第二學年開始統一參加評定。
助學金:按照關于印發《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業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執行。
八、服務與信息提供
歷史研究所教務辦公室
聯系人:夏增民
電話:027-87556545
QQ:8714804 (優先)
電郵:xiazengmin@gmail.com (優先)
歷史研究所推免生接收工作組: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