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福州大學舉行創新發展與“雙一流”建設論壇暨建校60周年紀念大會,福州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付賢智會上表示,該校已完成學校第六屆黨代會提出的“創業型東南強校”建設指標,基本建成東南強校。作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福州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向“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學科的創業型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進軍的號角,朝著世界一流的東南強校闊步邁進。
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王欽敏,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第九屆、第十屆政協主席梁綺萍,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周聯清,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洪芹,福建省政府副省長楊賢金,福建省政協副主薛衛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年,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原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葉雙瑜,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常委陳聰聰等領導嘉賓出席。大會由福州大學黨委書記陳永正主持。
相繼斬獲18項國家科技三大獎
60年來,福州大學先后入選了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福建省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福建省與國家國防科工局共建高校,成為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
據付賢智介紹,該校創建了全國地方高校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支撐計劃項目、973、86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在內的一批國家重大重點攻關項目,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骨干人才,被譽為“福建省科學技術人才的搖籃”。
時任福州大學副校長的盧嘉錫先生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領域率先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即“福州模型”。同時,在合成氨、算法結構、電極材料、光催化、圖論、逆變電源、遙感監測、數字地貌、拱橋建設、建筑材料、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光電顯示、工業經濟、金融匯率、工藝美術以及海洋文化等領域開展了獨具特色的創新性研究和藝術創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共獲得18項國家科技三大獎,2項教育部社科成果獎,并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ESI論文篇均被引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開創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新格局
60年來,福州大學注重將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贏發展,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軍事科研部門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創了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嶄新局面。
從為一機部、交通部、石油化工部等國家部委委托培養人才,到與水利電力部、煤炭部的聯合辦學,再到與晉江、泉港和紫金集團的合作辦學;從開辦科技開發公司、興辦校辦企業,到建立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立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和“一帶一路”發展智庫;從支撐數字福建建設,到12個化肥催化劑、6個系列光催化產品的產業化等等,福州大學在協同育人、協同創新、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了解,福州大學學科專業設置對福建省三大主導產業和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全覆蓋,對主要產業覆蓋率超過93%;學校的“市校科技合作工程”涵蓋了全省九地市,并向省內外發達縣、市、區延伸;同時,學校還在福建省的城市發展、產業規劃、法制建設以及文化繁榮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截至10月25日,2018年福州大學校地、校企產學研合作協議金額達2.51億元,全校各類捐贈、捐建、合作共建項目額達11億多元。
開啟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新征程
60年來,福州大學不斷開疆拓業,從攻堅克難建成怡山校區到發展成為擁有福州旗山、怡山、銅盤,廈門鼓浪嶼、集美和泉州晉江、泉港等7個校區,從建校的4個工科系到發展成為擁有19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和1個與世界知名大學聯合辦學的國際學院,并形成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理工經管文法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進入新時代,福州大學堅持創業型和國際化辦學理念,開啟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新征程。
陳永正表示,將堅持特色發展,堅定不移走“創業型大學”建設道路,始終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積極構建“頂天立地”的科研體系,創新科研管理體制,積極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路徑,力爭建成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科研機構,產出一批在學科前沿具有原創性的重要學術成果,轉化一批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推動區域產業升級的科技成果,努力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大會還舉行了福州大學與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合作簽約儀式,與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大恒(集團)有限公司、福州宏東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簽約儀式。以及“襄教樹人獎”“熱心福州大學教育事業貢獻獎”表彰儀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