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生理學》考試大綱
大綱的目的:
本大綱用于指定研究生入學生理學考試主要范圍。
大綱的內容:
第一章: 緒論
l 掌握 生理學及其任務
l 了解 生理學與醫學的關系
l 了解 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l 掌握 生理學研究的不同水平
l 掌握 機體的內環境
l 熟練掌握 內環境的穩態
l 靈活運用 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
l 靈活運用 體內的控制系統
第二章:細胞的基本功能
l 掌握細胞膜的概念和功能。
l 了解細胞膜的化學組成,膜蛋白,膜脂質,膜脂質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l 了解細胞膜的分子結構,生物膜結構模型,生物膜雙分子層的動態特征。
l 掌握通過細胞膜的物質轉運,被動轉運,主動轉運(原發性主動轉運,繼發性主動轉運)。
l 掌握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突觸與間隙連接,受體與G蛋白介導的跨膜信息轉導系統。信息物質的作用方式,甾體激素和不易通過細胞膜的蛋白質、多肽類、生物胺。
l 了解膜受體及跨膜信號傳導,受體門控離子通道與跨膜信號轉導。通過G蛋白調節效應體系的受體:G蛋白的結構及調節機制、G蛋白對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調節,G蛋白 α、β、γ亞單位的結構和功能。受體酪氨酸激酶信號轉導系統:受體酪氨酸的結構,受體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調節。細胞外間質分子及其受體。
l 掌握細胞的生物電現象與興奮收縮耦聯,膜電位產生機理(包括靜息電位,動作電位,突觸電位,閾電位)。
l 了解電壓鉗與膜片鉗技術。
l 掌握離子通道的概念,離子通道的基本結構和離子通道的門控機制。
l 靈活運用 興奮收縮-耦聯: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興奮-收縮耦聯的特點。
第三章 血液
l 了解 血液的組成、理化特性
l 掌握 血液的免疫學特性
l 了解 血液生成的部位和一般過程
l 掌握 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生理。
l 掌握 生理性止血
l 掌握 血型和輸血原則
第四章 血液循環
l 掌握心臟的泵血功能。
l 掌握心肌細胞的結構特點及生物電現象及機理。
l 掌握心肌細胞結構特點:心肌結構特征,心臟起搏和傳導系統。
l 掌握心肌細胞的電活動:工作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自律細胞(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其成機制。快反應細胞與慢反應細胞的電生理特點。
l 了解心肌細胞的離子通道:快鈉通道。L-Ca2+通道。T-Ca2+通道。K+通道的分類及特點,離子通道的激動劑與阻斷劑。
l 了解心肌細胞跨膜離子流的類型:心肌細胞的主要內向電流(INa+、Ica2 + 、If),外向電流(Ito、IK+ IK1、IKACh、IKATP)及非離子通道介導的電流。
l 了解心肌力學分析:心肌功能成分的力學模型,心肌功能成分的力學變化,肌肉收縮的長度─張力關系,肌肉收縮的長度─速度關系。
l 了解心肌收縮性能:心肌收縮性能概念,評價心肌收縮性能的方法和指標。從左心室內壓測取心臟功能指標的實驗方法及指標的意義(±dp/dtmax, Vpm, p-dp/dt環等)。
l 了解心臟內分泌功能:心鈉素:生物學效應和病理生理意義。其他心源性利鈉多肽:腦鈉肽、C-型利鈉利尿肽、N-心鈉素、醛固酮分泌抑制因子、尿鈉素。抗心率失常肽生物學效應。內源性洋地黃素生物學效應。
l 掌握血壓在不同血管段中產生的機理,影響動脈血壓和靜脈壓的因素,微循環及其調控。
l 了解血管的內分泌功能:內皮源性舒張因子:釋放與生物學效應,病理生理意義。一氧化碳:生物學效應和病理生理意義。內皮素:生物學效應和病理生理意義。
l 了解血管系統的神經遞質: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生物學效應和病理生理意義。腎上腺髓質素:理化特性與分子生物學,生物學效應,病理生理意義。神經肽酪氨酸:生物學效應和病理生理意義。速激肽,血管活性腸肽,神經降壓素,阿片肽。
l 掌握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心臟功能(心率和心肌收縮力)、血壓、微循環的調解過程及其機理。
l 靈活運用心臟功能(心率和心肌收縮力)、血壓、微循環在不同生理狀態下(運動、睡眠和進食)和應激時的反應特征(包括血流重新分布)及其調節原理。
l 了解失血(創傷性)和失水(劇烈運動)過程中調節心臟和血管活動維持血壓的原理。
l 了解心、腦和肺的循環特征及其生理意義。
第五章 呼吸系統
l 掌握通氣氣道和換氣屏障的組成、結構及其功能意義。
l 了解氣道上皮的防衛功能,氣道上皮的對其他細胞活性的調節。
l 掌握通氣動力產生的原理,氣道阻力及其調節(氣道阻力的形成,氣道平滑肌與氣道阻力,氣道阻力與臨床,氣道阻力的檢測與評價)。
l 掌握肺通氣量,肺泡通氣量,殘余氣量,無效腔和肺泡無效腔等概念;肺泡微循環的特征;通氣/血流比值及其生理與病理生理學意義。
l 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及其生理和病理學意義。
l 了解肺泡換氣的基本原理,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彌散差異的生理病理學意義。
l 掌握氧氣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運輸;氧離曲線左右位移的調節及其生理和病理學意義。
l 了解細胞換氣及其呼吸。
l 掌握中樞和外周氧、二氧化碳和氫離子感受器的工作特征及其原理。
l 靈活運用在不同生理狀態(運動和睡眠)和應激時肺通氣和換氣的改變特征及其調節原理。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l 了解口腔消化的基本過程。
l 掌握消化道壁中神經細胞和神經叢的結構與功能(局部反射與分泌調節)。
l 掌握胃腸道激素(胃泌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和促胰島素分泌肽)的分泌部位、生理功能和分泌的調節。
l 了解粘膜的結構與特性,粘液碳酸氫鹽屏障,影響粘液分泌的因素。
l 掌握胃粘膜的結構和機能:壁細胞的機能結構,基礎分泌與最大分泌,胃酸分泌的細胞內機制,胃酸分泌的刺激分泌耦聯,以及神經內分泌調節。
l 了解胃蛋白酶原和內因子的分泌來源及功能。
l 掌握胃壁平滑肌的結構分層及其功能意義;胃壁平滑肌的運動形式。
l 掌握食物在消化道不同部位時胃酸分泌的時相分類、分泌特征及其調節原理。
l 了解小腸分泌的成分與運動形式。
l 掌握胰腺主要外分泌的酶和胰液成分,及其在進食時分泌的調控。
l 掌握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的分泌來源,以及在進食和饑餓狀態下的分泌調控。
l 了解肝臟的功能以及膽汁的腸肝循環。
第七章 能量代謝與體溫
l 靈活運用機體能量的來源與利用
l 了解能量代謝的測定
l 掌握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l 熟練掌握基礎代謝
l 靈活掌握體溫及其調節
l 了解產熱反應與散熱反應
l 掌握體溫調節的基本方式及機制
l 了解特殊環境溫度下的體溫調節
第八章 尿的生成與排出
l 掌握腎單位的概念,組成結構及其基本功能。
l 熟練掌握腎小球和濾過膜的結構和功能;腎小球的濾過及其調節,系膜細胞及其功能,腎功能評價的生理學基礎。
l 掌握腎近曲和遠曲小管的結構和功能的異同;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與分泌的過程及其神經內分泌調節。
l 靈活運用腎髓質內“U”形管產生逆流倍增和髓質滲透壓梯度的原理,直小血管與髓質滲透壓梯度的維持。髓質滲透壓梯度和ADH與尿液的濃縮與稀釋的關系。
l 掌握腎集合管、ADH受體在水的重吸收的作用與尿液的濃縮與稀釋的關系。
l 掌握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系統):腎素、腎素釋放的調節;血管緊張素轉化酶,血管緊張素,血管緊張素受體,血管緊張素生理功能;醛固酮分泌的調節及其生理功能。
l 了解局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血管內RAS,心臟內RAS、局部RAS的功能及對心血管功能的調節作用。
l 靈活運用尿生成的調節。
l 了解清除率與尿的排放。
第九章 神經系統的功能
l 掌握神經元的一般結構與功能
l 掌握神經纖維的功能與分類、軸漿運輸
l 了解神經的營養性作用和神經營養因子
l 掌握神經膠質細胞的特征和功能
l 掌握神經活動的基本形式及其結構基礎
l 掌握突觸的結構和分類、突觸后電位、突觸傳遞的過程和可塑性
l 了解非定向突觸傳遞和電突觸傳遞
l 掌握神經遞質和受體的概念、分類和作用
l 了解主要的遞質和受體系統
l 靈活運用反射活動的中樞控制規律
l 了解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
l 掌握中樞興奮傳播的特征、中樞抑制和中樞易化
l 掌握軀體感覺的傳入通路和大腦皮層代表區
l 掌握內臟感覺的傳入通路與皮層代表區
l 了解主要軀體感覺和內臟感覺的特點
l 掌握視覺、聽覺的傳入通路、皮層代表區及中樞分析的特點
l 了解平衡感覺、嗅覺和味覺中樞分析的特點
l 掌握運動控制的基本方式和結構基礎
l 了解中樞神經系統對姿勢的調節功能
l 靈活運用腦對運動的調控
l 了解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的結構和神經回路
l 掌握自主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征
l 掌握內臟活動的中樞調節
l 靈活運用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本能行為和情緒的調節
l 掌握腦電活動的主要形式
l 了解覺醒與睡眠的活動特點和調節機制
l 掌握學習與記憶的形式、過程和機制
l 了解語言和其他認知功能及與兩側大腦皮層的關系
l 掌握感覺、感受器、感覺器官的概念
l 了解感受器的分類和適宜刺激
l 掌握感受器的換能作用和編碼功能
l 了解感受器的適應現象
l 掌握視覺形成的基本過程
l 了解眼的結構、折光系統和眼的調節功能
l 掌握視網膜的結構、感光換能機制和信息處理特點
l 了解常見的視覺生理現象和視覺功能異常
l 掌握聽覺形成的基本過程
l 了解耳的結構、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l 掌握耳蝸的結構要點和感音換能作用
l 了解耳蝸的生物電現象和聽神經動作電位
l 了解前庭器官的結構、感受細胞和適宜刺激
l 掌握前庭器官的生理功能
l 了解前庭反應
l 了解嗅覺感受器和嗅覺的一般性質
l 了解味覺感受器和味覺的一般性質
l 了解皮膚感覺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 內分泌
l 掌握內分泌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l 掌握激素的定義、分類及激素的作用特性
l 靈活運用激素分泌節律及其分泌的調控
l 掌握下丘腦-垂體功能單位及其主要激素的合成與代謝、生物學作用、作用機制及調節
l 了解甲狀腺、腎上腺和胰腺分泌激素的合成與代謝、生物學作用及分泌的調節
l 了解前列腺素、褪黑素和瘦素的生物學效應、作用機制和分泌調節
第十一章 生 殖
l 掌握精子發生與成熟的過程
l 掌握卵子發生和卵泡閉鎖機理
l 掌握睪丸和卵巢的內分泌功能
l 掌握睪丸和卵巢功能的調節
l 掌握受精及其分子機制
l 掌握胚胎著床及相關分子機制
l 了解妊娠的維持與激素調節
l 了解分娩過程和性成熟的調節
主要參考書目:
朱大年 王庭槐 主編《生理學》第八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