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西方經濟學》考試大綱
Ⅰ.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在市場經濟制度下個體單位的經濟行為,從而產生的許多經濟理論。它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消費者使用其收入的原則;各種商品價格的形成;價格在廠商考慮其產品種類和數量中的作用;市場中某種產品的數量和廠商的數量、規模的確定;工人工資和土地地租的決定等。由于所有這些問題都關系到價格,關系到價格的形成與變動,關系到價格形成與變動過程中買賣雙方的行為,因此微觀經濟學通過對市場各類當事人的行為進行討論,主要研究經濟中如何通過價格機制解決資源配置問題。
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線索為:當事人行為—供給與需求—價格—資源配置。
一、經濟學導論
(一)考試要求
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及其研究方法;理解經濟學的含義、經濟學的分類、不同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的方式及其特點;掌握機會成本和生產可能性邊界等基本概念。
(二)考試要點
1 經濟學研究對象
(1)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經濟學的產生
①經濟資源的希缺性與選擇行為
經濟資源的希缺性含義及選擇行為的必然性。
②基本的經濟問題
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及何時生產。
③經濟學的定義
(2)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性邊界
①選擇與機會成本
②生產可能性曲線的經濟學含義與機會成本遞增法則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含義與機會成本遞增的原因。
(3)資源的配置、利用與經濟體制
①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
②不同經濟體制下的資源配置與利用方式
自給自足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的各自特點。
(4)經濟學分類
①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
②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
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性人假設
(2)個量分析與總量分析
(3)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
(4)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
(5)經濟模型
二、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
(一)考試要求
了解需求和供給的含義及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各種因素;掌握政府制定的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的概念及政府稅收對經濟的影響;熟練掌握均衡價格理論,并能運用其解釋和預測價格變動的方向;對需求價格彈性的含義、計算,及其與銷售收益的關系也要求熟練掌握并運用。
(二)考試要點
1. 需求和需求變動
(1)需求的概念
①需求的定義
需求與欲望的區別。
②需求的表示方式
需求表、需求曲線與需求函數。
③需求規律
需求規律的表述和需求曲線的基本特征。
(2)影響需求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價格
消費者收入
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價格
消費者偏好
預期
其他因素
(3)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
需求量變動與需求變動的不同含義及其在需求曲線圖形上的不同表現。
2. 供給和供給的變動
(1)供給的概念
①供給的定義
②供給的表述方式
供給表、供給曲線與供給函數。
③供給規律
供給規律的表述和供給曲線的基本特征。
(2)影響供給的因素
生產要素的價格
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
商品本身的價格
其他商品的價格
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
生產者對商品未來行情的預期
其他因素
(3)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
供給量變動與供給變動的不同含義及其在供給曲線圖形的不同表現。
3. 均衡價格
(1)均衡價格的決定
過剩需求
過剩供給
市場均衡
均衡價格
均衡產量
(2)供求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①需求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供給不變時,均衡價格與均衡產量隨需求增加而增加,需求減少而減少。
②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需求不變時,供給增加,均衡價格下降,均衡產量上升;供給減少,均衡價格上升,均衡產量下降。
③需求和供給同時變動的影響
需求和供給同時變動時,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如何變動要由需求和供給的變動方向和程度決定。
④供求規律
市場均衡的決定過程、供求規律的含義。
(3)均衡價格理論的運用
①支持價格
②限制價格
③政府稅收和補貼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4. 需求和供給彈性
(1)彈性的概念
彈性的定義、意義與彈性系數。
(2)需求彈性
①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與計算。
弧彈性與點彈性需求價格彈性的幾何形態。
需求價格彈性的分類(缺乏彈性、單元彈性、富于彈性)
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
需求價格彈性與消費者支出的關系(刪了和銷售收入的關系)
②需求收入彈性
需求收入彈性的定義與計算。
需求收入彈性的分類。
需求收入彈性與商品分類(正常品、奢侈品、必需品、劣等品)。
③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的定義與計算。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的分類。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與商品分類(替代品、互補品、非關聯性商品)。
(3)供給彈性
①供給彈性的定義與計算
②供給彈性的幾何表現形式
③供給彈性的分類
④影響供給彈性的因素
三、消費者行為理論
(一)考 試 要 求
了解有關商品效用的概念;了解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的區別與聯系;掌握無差異曲線及預算約束的含義和性質;熟練掌握邊際效用與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消費者均衡條件,以及收入和價格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
(二)考 試 要 點
1. 基數效用論——邊際效用分析
(1)關于效用的基本概念
①效用的定義
②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的含義與區別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①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概念及其數學表述公式
②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含義、原因及數學公式表達。
(3)預算約束條件下的消費者均衡
①預算約束的含義
②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的含義,必要條件的數學公式表達。
③邊際效用遞減對需求規律的解釋
2. 序數效用論——無差異曲線分析
(1)關于消費者偏好的幾個假定
①偏好的完備性
②偏好的反身性
③偏好的傳遞性
④偏好的單調性
⑤偏好的凸性
(2)無差異曲線
①無差異曲線的含義
②無差異曲線的性質
③邊際替代率及其遞減法則
④違反偏好假設的幾種無差異曲線
完全替代型偏好和完全互補型偏好的無差異曲線。
(3)預算線
①預算線的含義與數學公式的表達
②預算線特征及及其變動(斜率變化和水平移動)
(4)消費者均衡條件及其圖解
(5)消費者均衡比較靜態分析:價格、收入變化對均衡的影響
①價格變化:價格—消費曲線和需求曲線
②收入變化:收入—消費曲線和恩格爾曲線
(6)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①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的含義
②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③低檔商品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④吉芬商品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7)消費者剩余
①消費者剩余的概念
②消費者剩余的計算和幾何圖形的表示
3. 不確定性(風險)條件下的消費者行為
(1)不確定性的描述
概率
期望值
方差
(2)期望效用與期望值的效用
(3)消費者對風險的態度
①風險厭惡
②風險偏好
③風險中性
(4)降低風險的途徑
①多樣化選擇
②風險分散
③保險
四、生產者行為理論
(一)考試要求
了解廠商的性質、目標、生產函數及成本的有關概念,了解生產的長期和短期含義;掌握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的概念與計算;掌握等產量曲線、等成本曲線、生產擴展線的性質與特點;掌握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規模報酬的含義與分類、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含義;熟練掌握各種產量曲線和成本曲線的推導方法、生產三階段的劃分、生產要素最優組合的條件,以及計算方法。
(二)考試要點
1.生產理論
(1)企業的組織形式及經營目標
①企業的組織形式
個人企業
合伙制企業
公司制企業
②企業的經營目標
利潤極大化目標
偏離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2)生產函數
①生產函數的幾個概念
生產、生產要素與生產函數的含義,長期和短期的含義。
②生產函數的幾種形式
齊次生產函數。
Cobb-Douglas 生產函數。
完全替代生產函數。
里昂惕夫生產函數。
(3)短期生產函數
①短期生產函數的形式
②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的概念與曲線。
③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④生產的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產量的變化特征與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域。
(4)長期生產函數
①長期生產函數的形式
②等產量曲線的含義和性質
③邊際技術替代率及其遞減規律
④等成本線
⑤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
(1)既定成本條件下的產量最大化。
(2)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⑥生產擴展線
(5)規模報酬
①規模報酬的含義及其與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區別
②規模報酬的三種類型
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遞減和規模報酬不變的含義及原因。
2.成本理論
(1)成本函數
①關于成本的幾種概念
②成本函數
(2)短期成本
①短期成本的分類
②短期成本曲線
③成本曲線與短期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
(3)長期成本
①最適度工廠規模與長期總成本
②長期總成本曲線與短期總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③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關系
④長期成本與規模經濟、范圍經濟
a. 長期成本曲線與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規模不經濟與長期成本曲線形狀的關系。
b. 長期成本函數與范圍經濟
五、市場理論
(一)考試要求
了解市場結構的類型及其劃分標準,即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市場的結構特征。具體的了解壟斷形成的原因,三種價格歧視的含義及其應用方法;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特點和非價格競爭;博弈論的初步知識和寡頭壟斷市場上的幾個基本模型。掌握完全競爭廠商和壟斷廠商所面臨的收益曲線與需求曲線的特征,完全競爭廠商和行業供給曲線的推導方法;掌握壟斷市場結構中總收益、邊際收益與需求價格彈性之間的關系;掌握壟斷所導致的效率和福利損失;掌握價格歧視的含義、分類及實施價格歧視的前提條件,壟斷競爭所導致的資本容量過剩,寡頭市場的各種競爭模型。熟練掌握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均衡與長期均衡的條件及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的計算方法,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均衡的幾種情況,壟斷廠商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的條件及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的計算方法,壟斷競爭廠商短期和長期的均衡條件,熟練掌握納什均衡的概念及其含義。
(二)考試要點
1.市場結構、行業與廠商利潤極大化
(1)市場及市場結構類型
①市場的含義
②劃分市場結構類型的標準
③四種類型的市場結構
完全競爭市場
完全壟斷市場
壟斷競爭市場
寡頭市場
(2)廠商與行業的區別與聯系
(3)行業與市場的區別與聯系
行業與市場有聯系,但也有區別,前者是生產或供給方面的概念,后者則包括供求雙方的關系。
(4)廠商的收益與利潤
①廠商的收益: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
②廠商的利潤:會計利潤、經濟利潤
③利潤函數及利潤極大化的條件
利潤是產量的函數、利潤極大化指經濟利潤極大化。
2.完全競爭市場
(1)完全競爭市場概述
①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特征
②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與市場需求曲線
③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曲線
總收益曲線,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曲線
(2)完全競爭的短期均衡
①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均衡的條件:一階條件和二階條件
一階條件和二階條件
②短期均衡的幾種情況
經濟利潤大于零的短期均衡。
經濟利潤等于零的短期均衡。
虧損但繼續生產經營的短期均衡。
虧損并停止生產經營的短期均衡(停止營業點)。
③完全競爭廠商和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是該廠商邊際成本曲線停止營業點以上(P>AVC)的那部分線段,行業內所有廠商短期供給曲線的水平加總即為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3)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
①最優生產規模的選擇
在長期,廠商會選擇最優生產規模以獲得比短期所能獲得最大利潤更大的利潤。
②完全競爭廠商的進退決策與長期均衡
P>LAC:廠商進入。
P<LAC:廠商退出
P=LMC=LAC:長期均衡。
③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外部經濟與內部經濟。
成本不變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成本遞增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成本遞減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3.完全壟斷市場
(1)完全壟斷市場概述
①完全壟斷市場結構的特征
②賣方壟斷和買方壟斷
③壟斷的成因
法律壁壘。
規模經濟與自然壟斷。
技術性與策略性壁壘。
其他壁壘。
④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與收益曲線
需求曲線。
收益曲線:平均收益曲線、邊際收益曲線、總收益曲線。
總收益、邊際收益與需求彈性的關系。
(2)壟斷廠商的均衡
①短期均衡
短期均衡條件:MR=MC。
短期均衡的兩種情況:盈利或虧損。
壟斷廠商的供給曲線問題。
②長期均衡
③壟斷權的度量
壟斷權可以用(P-MC)=P/|E|或P/MC=|E|/(|E|-1)來度量。
④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的比較
資源利用。
價格和產量。
壟斷造成的凈損失。
合并的福利效應。
(3)壟斷廠商的價格歧視
①價格歧視的含義
②實施價格歧視的條件
市場的有效分割和各個市場有不同的需求彈性。
③價格歧視的種類
一級價格歧視
二級價格歧視
三級價格歧視
④價格歧視的幾種應用方法
優惠券:消費者甄別
兩部收費制
捆綁銷售
4.壟斷競爭市場
(1)壟斷競爭市場概述
①壟斷競爭市場結構的特點
②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
廠商需求曲線(d)
實際需求曲線(D)。
(2)壟斷競爭廠商的均衡
①短期均衡
MR=MC
②長期均衡
MR=SMC,且P=LAC
③壟斷競爭的效率損失:資本容量過剩
④非價格競爭
差別產品
廣告:廣告的作用
(3)售后服務
5.寡頭市場和策略
(1)寡頭市場競爭模型
①寡頭市場的結構特征
②非合作模型
產量競爭模型:古諾模型、斯塔克爾伯格模型。
價格競爭模型:伯特蘭模型、價格領導模型
③合作模型:卡特爾模型(串謀)。
(2)博弈論與寡頭市場
①博弈論的幾個基本概念
博弈方(參與人)
策略
行動
支付矩陣
②博弈的描述
策略式博弈
擴展式博弈
③占優策略均衡與納什均衡
占優策略均衡:囚徒困境模型
納什均衡
④子博弈與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
子博弈
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
⑤重復博弈
重復博弈的含義與“以牙還牙”策略
有限次的重復博弈模型
(3)無限次的重復博弈模型
六、要素價格與收入分配理論
(一)考試要求
了解廠商使用生產要素和要素所有者供給要素的原則;掌握邊際產品價值、邊際收益產品、邊際要素成本等概念的含義;熟練掌握工資、利息和地租等收入的決定。
(二)考試要點
1.生產要素與分配理論概述
(1)生產要素市場的特點
(2)邊際生產力分配論
2.廠商對要素的需求
(1)完全競爭產品市場中廠商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
①邊際產品價值(VMP)
②邊際要素成本(MFC)
③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
邊際產品價值=邊際要素成本
(2)不完全競爭產品市場中廠商對要素的需求:
①邊際收益產品(MRP)
②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
邊際收益產品=邊際要素成本
3.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均衡價格決定
(1)要素供給與供給者
①要素供給是指要素市場供給量與要素價格之間的函數關系
②要素供給者是家庭或消費者
(2)廠商所面臨的要素供給曲線
①完全競爭要素市場上廠商所面臨的要素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的邊際要素成本曲線:
S=MFC
②要素市場買方壟斷的廠商所面臨的要素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平均要素成本曲線:S=AFC
(3)不同市場情況下生產要素均衡價格的決定
根據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競爭和不完全競爭的情況,要素均衡價格有著不同的決定原則。
4.工資、利息和地租的決定
(1)工資的決定
①勞動的最優供給原則:收入與閑暇的邊際替代率等與工資
②勞動供給曲線的圖形推導
③工資變動的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及后彎的勞動供給曲線
④勞動市場的均衡與工資率的決定
⑤工資差異原因:勞動質量不同、非貨幣利益不同、市場不完全競爭等
(2)利息率的決定
①資本的需求: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②儲蓄決策及資本供給
③利率變動的替代效應、收入效應及資本供給曲線
④資本市場的均衡與利息率的決定
(3)地租的決定
①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邊際生產力
②土地的供給曲線:垂直的供給曲線與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的含義
③土地市場的均衡與地租的決定
④級差地租、準地租和經濟租金
5.歐拉定理
七、 一般均衡與效率
(一)考試要求
了解一般均衡的性質;掌握經濟效率和帕累托標準,掌握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理解公平和效率的標準和替換;熟練掌握一般均衡存在需要滿足的條件和一般均衡理論。
(二)考試要點
1.一般均衡的性質及存在條件
(1)一般均衡與局部均衡
(2)一般均衡存在需要滿足的條件
①每個消費者依據他的偏好和預算線來選擇最大化其效用的商品組合,預算線由投入品價格和產品價格決定
②每個消費者依據現行投入品價格和產品價格,選擇他所提供的投入品的數量
③廠商在給定的現有技術、產品需求、投入品供給約束條件下,選擇最大化其利潤的決策
④所有市場(包括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即在要素及產品的現行價格下,所有商品的供求都相等
2.一般均衡理論
(1)交換的均衡
(2)生產的均衡
(3)生產與交換的一般均衡
3.均衡與效率——福利經濟學定理
(1)經濟效率的定義和邊際條件
①經濟效率的帕累托標準
②經濟效率的邊際條件——一般經濟達到帕累托有效標準的必要條件
a. 交換的效率
對任意兩個消費者(A 和B),任何兩種商品(X 和Y)的邊際替代率相等:
b. 生產的效率
任意兩種投入品(X 和Y)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對任何兩個生產者(或同一個生產者的兩種產品A 和B)的邊際替代率相等:
③生產與交換的效率。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必須等于它們的邊際轉換率:
(2)完全競爭與經濟效率——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任何競爭性市場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的
(3)效率與均衡——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如果個人偏好是凸型的,通過對初始稟賦的再分配,每一個帕累托有效配置都是一個競爭性均衡。
4.效率與公平
(1)效應可能性邊界
(2)公平的標準
(3)公平與效率的替換
八、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一)考試要求
了解信息傳遞模型和激勵機制設計的基本思想;掌握科斯定理、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的含義;熟練掌握政府管制壟斷的措施、外部性與市場失靈的含義和原因、矯正外部性的辦法、公共物品的特性以及“搭便車”的概念。
(二)考試要點
1.壟斷與反壟斷政策
(1)壟斷與低效率
①資源浪費
②社會福利損失
(2)對壟斷的公共管制
①價格管制
邊際成本定價法和平均成本定價法。
②反托拉斯法
2.經濟活動的外部性
(1)外部性的含義及分類
①外部性的含義
②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
③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2)外部性和資源配置失當
①正外部性和資源配置失當
②負外部性和資源配置失當
(3)解決外部性的辦法
①庇古稅和補貼
②限量與配額:排污標準、可轉讓的許可證
③外部性的“市場解”:兼并
(4)解決外部性的新思路:科斯定理
①科斯對糾正外部性的傳統辦法的批評
②科斯定理與產權界定
3.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競爭性
(2)公共物品的種類:純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俱樂部商品
(3)公共物品和市場失靈
①“搭便車”
②“公共地悲劇”
(4)公共物品的生產和公共資源的保護
4.信息不對稱
(1)信息不對稱
(2)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問題
①逆向選擇問題
②道德風險問題
(3)信息傳遞與機制設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辦法
①信息傳遞
②激勵機制設計:委托—代理模型
5.公共選擇
(1)公共選擇與阿羅的不可能定理
①私人選擇與公共選擇
②阿羅的不可能定理
(2)直接投票與資源配置
①多數原則與投票悖論
②單峰偏好和中間人定理
6.收入分配不均及其對策
(1)市場競爭與收入差別
①市場競爭與收入差別的關系
②收入分配差別的衡量: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2)政府調節收入差距的對策:稅收和社會保障
Ⅱ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是把整個經濟學總體(通常是指一個國家)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其經濟活動和規律。首先,它研究諸如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收入、一國的貨幣供給等這些具有總量性質的經濟變量。另外整個經濟活動有許多是有無數個體組成的,比如一個國家有許多私人和企業及政府單位從事投資活動,每個經濟主體都要消費或進行不同程度的儲蓄。宏觀經濟學并不研究上述個別經濟行為,而是根據它們不同的屬性從總體角度進行研究,即總投資活動,總消費和總儲蓄活動等。再次,宏觀經濟學還研究市場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重要經濟現象,如通貨膨脹、市場失業、經濟周期等。
一、國民收入核算原理
(一)考試要求
了解衡量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方法;掌握國民經濟循環流量圖及各種收入恒等式;熟練掌握GDP、GNP 的含義以及與GDP、GNP 相關的幾個概念。
(二)考試要點
1.總產出及其衡量
(1)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定義
②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
③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聯系與區別
④GDP 的價格矯正
(2)衡量國內生產總值的方法
①生產法
②支出法
③收入法
(3)與國內生產總值相關的幾個概念
①國內生產凈值(NDP)和國民生產凈值(NNP)
②國民收入(NI)
③個人收入(PI)與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4)GDP 衡量經濟成果的缺陷
2.國民經濟循環流量圖及收入恒等式
(1)兩部門經濟循環圖及收入恒等式
C+I=C+S
(2)三部門經濟循環流程圖及收入恒等式
C+I+G=C+S+T
(3)四部門經濟循環流量圖及收入恒等式
C+I+G+X=C+S+T+M
二、收入與支出
(一)考試要求
了解凱恩斯消費函數的形式:掌握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的含義;熟練掌握兩部門、三部門與四部門的國民收入決定的公式、各種乘數的含義及計算方法。
(二)考試要點
1.兩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決定
(1)兩部門經濟模型的基本假設
(2)凱恩斯的消費理論
①消費函數:消費函數的形式、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
②儲蓄函數:儲蓄函數的形式、邊際儲蓄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
③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
C+S=Y
APC+APS=1
MPC+MPS=1
(3)兩部門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①均衡條件
AE=NI 或I=S
②均衡的國民收入
(4)兩部門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動:乘數原理
①乘數的含義
②乘數效應的解釋
③兩部門經濟中的投資乘數:
MULT1=1/(1-MPC)=1/MPS
2.三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決定
(1)政府收入、政府購買與轉移支付
(2)三部門經濟國民收入決定的公式
①稅收與國民收入不相關時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②稅收與國民收入相關時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3)三部門經濟中的各種乘數
①投資乘數和政府支出乘數
②政府稅收乘數
③平衡預算乘數
3.四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決定
(1)進口函數與出口函數
①進口函數
②出口函數
(2)四部門經濟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3)四部門經濟中的各種乘數
①投資乘數和政府支出乘數
②稅收乘數
③進口乘數
④出口乘數
三、IS—LM 模型
(一)考試要求
了解決定投資的因素、投資函數的形式;掌握IS、LM 曲線的含義、性質與特征;掌握IS、LM 曲線的推導方法;熟練運用IS-LM 模型計算均衡國民收入和均衡利率。
(二)考試要點
1.產品市場的均衡:IS 曲線
(1)投資的決定
①影響投資量的兩個重要因素
利率和資本的邊際效率(投資的預期收益率)
②投資函數
I=I(r)=I0-hr(h>0)
(2)IS 曲線
①IS 曲線的含義
②商品市場均衡的條件及IS 曲線的推導
③IS 曲線的斜率及影響IS 曲線的斜率的因素
④IS 曲線的移動
(3)IS 曲線之外的點:產品市場的失衡
2.貨幣市場的均衡:LM 曲線
(1)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①凱恩斯貨幣需求的三大動機:
貨幣交易需求、貨幣謹慎需求和貨幣投機需求。
②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
③凱恩斯的貨幣需求曲線
(2)貨幣市場的均衡與均衡利率的決定
(3)LM 曲線
①LM 曲線的含義
②貨幣市場均衡的條件及LM 曲線的推導
③LM 曲線的斜率及影響LM 曲線斜率的因素
④LM 曲線的移動
⑤LM 曲線之外的點:貨幣市場的失衡
3.雙重市場均衡:IS—LM 分析
(1)雙重市場均衡時的利率與收入
(2)非均衡利率與收入的調整
(3)均衡利率與收入的變動
IS、LM 曲線的移動會導致均衡利率和收入變動。
四、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消費和投資
(一)考試要求
了解影響投資的政策因素及其對投資行為的影響;了解影響住宅投資的因素和存貨投資的類型;掌握消費者和儲蓄的生命周期理論、消費的持久收入理論的基本原理。
(二)考試要點
1.消費與儲蓄
(1)消費和儲蓄的生命周期理論
(2)消費的持久收入理論
2.投資需求
(1)固定投資
(2)住宅投資
(3)存貨投資
五、國民收入決定理論:AD-AS 模型
(一)考試要求
了解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含義;了解庇古的財富效應、凱恩斯的利率效應、蒙代爾-弗萊明的匯率效應與總需求曲線斜率的關系;了解古典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假設前提的區別;掌握總需求曲線和總需求函數的推導方法;掌握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的推導方法,并能運用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的差異來說明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在政策主張上的分歧;熟練運用AD、AS 曲線分析均衡國民收入、均衡就業量和價格總水平的決定。
(二)考試要求
1.總需求(AD)和總需求曲線
(1)總需求和總需求曲線的含義
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總需求曲線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之間的依存關系的曲線。
(2)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3)總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的原因
①庇古的財富效應
②凱恩斯的利率效應
③蒙代爾-弗萊明的匯率效應
(4)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①財政政策與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當政府采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擴大時,會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反之,則向左移動。
②貨幣政策與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中央銀行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使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反之,則向左移動。
2.總供給(AS)和總供給曲線
(1)總供給、總供給曲線和總供給函數
①總供給
指經濟社會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總量。
②總供給曲線
描述總產出量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系的曲線稱為總供給曲線。
③總供給函數
(2)勞動市場
①勞動的需求函數與需求曲線
②勞動的供給函數與供給曲線
③勞動市場的均衡
(3)古典的總供給曲線(長期的總供給曲線)
①古典的總供給曲線的假設前提
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即貨幣工資隨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變化。
②古典的總供給曲線為一條垂直線
(4)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短期的總供給曲線)
①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的假設前提
貨幣工資具有剛性,即貨幣工資并不像古典理論所認為的那樣隨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變化。
②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一般情形和極端情形)
(5)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3.AD—AS 分析
(1)均衡價格總水平、總產量、就業量的決定
(2)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對均衡價格總水平、總產量、就業量的影響
①古典情形
②極端凱恩斯情形
③凱恩斯主義的一般情形
(3)總供給曲線的移動對均衡價格總水平、總產量、就業量的影響
六、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一)考試要求
了解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掌握相機抉擇和“自動穩定器”;掌握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和傳到機制;掌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熟練掌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工具;熟練掌握“擠出效應”和“流動性陷阱”的含義;熟練運用IS-LM 模型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
(二)考試要點
1.宏觀經濟政策概述
(1)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①充分就業
②價格穩定
③經濟增長
④國際收支平衡
(2)財政政策
①財政政策工具
財政支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
政府稅收
公債
②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與“自動穩定器”
a.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指政府根據經濟情況和財政政策的有關手段的特點,相機抉擇,主動的積極變動財政的支出和稅收以穩定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機動性財政政策。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又分為兩類:在國民收入的均衡水平低于充分就業時,通過減稅和增加政府開支來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業,稱之為擴張的財政政策;在國民收入的均衡水平高于充分就業時,通過增稅或減少政府開支,降低有效需求,稱之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b. “自動穩定器”
“自動穩定器”指財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減輕各種經濟變量對經濟的沖擊和干擾的內在機制。“自動穩定器”的內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稅制度、政府轉移支付制度等。
③財政政策與財政收支平衡
a. 充分就業時的財政赤字(盈余)。
指經濟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上,財政收支不一定是平衡的,可能存在赤字或盈余。
b. 財政政策與年平衡預算。
傳統的西方財政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理財思想的不同。
(3)貨幣政策
①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中介目標的選擇標準
幾種可供選擇的中介目標。
②貨幣政策工具
a.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法定準備金制度
再貸款(再貼現)
公開市場操作
再貼現率
以上貨幣政策工具的含義、效果和局限性。
b. 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
消費信用控制
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不動產信用控制
道義勸告
③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凱恩斯主義理論中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貨幣主義理論中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托賓q 理論
財富效應
信用供給可能性效應
④貨幣政策的時滯效應
內部時滯
外部時滯
⑤貨幣政策執行規則的選擇
單一規則
相機抉擇
2.財政政策的效果:IS-LM 分析
(1)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①什么是“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經濟效應。在IS-LM 模型中,若LM曲線不變,向右移動IS 曲線,兩種市場同時均衡時會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會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資,降低了原有的成熟效應,從而財政支出增加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小于不考慮貨幣市場的均衡(即LM 曲線)或利率不變條件下的國民收入的增量,這兩種情況下的國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擠出效應”。
②影響“擠出效應”大小的因素
“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支出乘數的大小、貨幣需求對收入變動的敏感程度、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等。
(2)財政政策的效果與LM 曲線斜率的關系
①一般情況:IS 曲線不變時,LM 曲線越陡,財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則財政政策效果越大
②極端古典主義情形(垂直的LM 曲線):完全擠出效應(財政政策完全無效)
③極端凱恩斯主義——流動性陷阱情形(水平的LM 曲線):零擠出效應(財政政策完全有效)
(3)財政政策的效果與IS 曲線斜率的關系
IS 曲線越平坦,財政政策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IS 曲線越陡峭,財政政策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
3.貨幣政策的效果:IS-LM 分析
(1)貨幣政策的效果與LM 曲線斜率的關系
①一般情形:在IS 曲線斜率不變時,LM 曲線斜率越小,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的效果越大
②極端古典主義情形(垂直的LM 曲線):貨幣政策完全有效
③極端凱恩斯主義——流動性陷阱情形(水平的LM 曲線):貨幣政策完全無效
(2)貨幣政策的效果與IS 曲線斜率的關系
LM 曲線斜率不變時,IS 曲線斜率越小,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 曲線斜率越大,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越小。
4.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1)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區別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各種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七、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模型和宏觀經濟政策
(一)考試要求
了解開放經濟下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關系;了解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假設條件和主要缺陷;掌握外部均衡曲線的推導;掌握斯旺曲線、米得沖突、丁伯根原則和蒙代爾“政策分派”原理;掌握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得必要性和主要內容;熟練運用IS-LM-BP 曲線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一國經濟內部和外部均衡得不同作用;熟練掌握不同匯率制度和國際資本流動對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
經濟政策實施效果得影響;熟練掌握“三元悖論”。
(二)考試要點
1.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
(1)外部均衡曲線的推導
①外部均衡曲線的推導
②決定BP 曲線斜率的主要因素
邊際進口傾向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利率彈性
(2)匯率變動對IS、BP 曲線的影響
(3)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的建立——IS—LM-BP 曲線的推導
2.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1)開放經濟下的政策目標——內外均衡
①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含義
②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關系
相互協調
相互沖突
③米德沖突
在米德分析中,內外均衡的沖突一般是指在固定匯率制下,在失業增加、經常賬戶逆差或通貨膨脹、經常賬戶盈余這兩種特定的內外經濟狀況組合下,用一種政策工具同時解決兩個目標,會使決策者面臨兩難處境。
④丁伯根原則
要實現N 個政策目標,至少需要有相互獨立的N 種政策工具。
⑤斯旺曲線
斯旺曲線說明僅使用一種政策工具來解決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問題是不可能的。
⑥蒙代爾的“政策分派”原理
政策工具應與其最能發揮作用的目標相匹配。
政策工具應該指派給其具有直接影響力的政策目標,如把財政政策指派給內部均衡目標,把貨幣政策指派給外部均衡目標。
(2)開放經濟下的財政貨幣政策
①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財政貨幣政策
不同資本流動狀況下的財政政策實施效果
不同資本流動狀況下的貨幣政策實施效果
②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財政貨幣政策
不同資本流動狀況下的財政政策實施效果。
不同資本流動狀況下的貨幣政策實施效果。
③“三元悖論”和政策搭配
(3)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
①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的必要性——開放經濟的相互依存性
固定匯率制下經濟政策的國際傳導。
浮動匯率制下經濟政策的國際傳導。
②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的含義
從狹義上說,國際間政策協調是指各國在制定國內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各國間的磋商等方式來對某些宏觀政策進行共同的設置。從廣義上看,凡是在國際范圍內能夠對各國國內宏觀政策產生一定程度制約的行為均可視為國際間政策協調。
信息交換
政策目標和行動的一致協調
聯合行動
八、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
(一)考試要求
了解經濟周期的含義、類型;了解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含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掌握乘數——加
速原理的基本內容;掌握運用C-D 生產函數分析經濟增長的源泉;熟練掌握哈羅德-多馬與索洛模型德
基本內容,并能夠運用這些模型說明經濟實現均衡增長需要滿足的條件。
(二)考試要點
1.經濟周期
(1)經濟周期的定義
①古典定義
②現代定義
(2)經濟周期的種類和階段
①經濟周期的種類
②經濟周期的階段
(2)經濟周期的類型
①實際經濟周期
②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
2.經濟增長
(1)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含義及關系
(2)經濟增長的源泉:要素供給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提高
(3)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在若干假設條件下,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基本公式可表示為:G=s/v。其中:G、s、v 分別表示經濟增
長率、儲蓄率和資本—產出比率。哈羅德—多馬模型中的充分就業的穩定增長條件可表示為GA=GW=GN。
GA、GW、GN 分別為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
(4)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索洛模型
在若干假設條件下,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可表示為:sf(K)=k&+nK。其中s、n、K、k&分
別表示為儲蓄率、人口或勞動力增長率、人均資本占有量、人均資本增加量。當k&=0 時,經濟實現穩定
增長。
(5)內生經濟增長模型:AK 模型和增長核算
九、失業與通貨膨脹
(一)考試要求
了解失業的定義、類型及度量失業的方法以及失業對經濟的影響和失業的原因;了解通貨膨脹的定義、
分類和度量;掌握治理失業的政策措施;掌握通貨膨脹的成因理論和治理措施;熟練運用菲利普斯曲線說
明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關系。
(二)考試要點
1.失業
(1)失業的定義與失業率的測量
(2)失業的分類
①摩擦性失業
由于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因為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作轉換而產生的失業。
②季節性失業
某些行業中由于工作的季節性而產生的失業。
③周期性失業
在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階段,因需求下降而產生的失業。
④需求不足型失業
由于經濟的有效需求水平過低而不足以為每一個愿意按現行工資率就業的人提供就業機會而產生的
失業。
⑤結構性失業
因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
⑥自愿性失業和非自愿性失業
自愿性失業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實際工資超過了其邊際生產率,或在現行的工作條件下能夠就業,但
不愿接受此工作條件而未被雇傭所造成的失業。與此對應的是非自愿性失業,指具有勞動能力并愿意按行
業工資率就業,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業。
(3)失業的影響
①失業損失:奧肯法則
②失業的社會影響
(4)充分就業和自然失業率
即使經濟能夠提供足夠的職位空缺,失業率也不會等于零。經濟中仍然會存在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凱恩斯認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業”,失業僅局限與摩擦性和自愿性失業的話,經濟就實現了充分就業。自然失業率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力市場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
(5)反失業的政策
①治理摩擦性失業的政策:完善勞動市場
②治理結構性失業的政策:人力資本投資
③治理周期性失業的政策:需求管理
2.通貨膨脹
(1)通貨膨脹的定義與通貨膨脹的度量
①通貨膨脹的定義
②通貨膨脹的度量
(2)通貨膨脹的分類
(3)通貨膨脹的原因
(4)通貨膨脹的治理
①需求政策
②收入政策
③供給政策
④結構調整政策
⑤主動論和非主動論
⑥貨幣學派的“單一規則”
⑦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
⑧政策可信任性的作用
3.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1)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2)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3)理性預期和政策無效的命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