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湖北師范大學自命題考試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名稱:漢語綜合(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
科目代碼:714)
一、 考查目標
本大綱適用于報考湖北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筆試。漢語綜合由“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兩門課程組成。“現代漢語”是大學本科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現代漢語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和修辭。本大綱要求考生熟練掌握現代漢語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以及分析方法,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語言問題的能力。
“古代漢語”是大學本科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它是從古代文獻的閱讀與理解入手,探求古代漢語現象和規律的一門科學,通過對傳世典范作品的學習,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了解語言學和文獻學等方面的知識,掌握漢語發展的規律。要求考生熟讀經典作品,掌握約1100個常用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熟練掌握語音、語法、文字、詞匯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對中國語言學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現代漢語 約75分;
古代漢語 約75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填空題:16個空,每空1分,共16分;
名詞解釋: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簡答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分析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論述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五)主要參考書目
1.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增訂六版);或黃伯榮、李煒主編《現代漢語》,北京大學出版社(上下冊),2016年第二版。
2.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一、二冊),中華書局(2017年訂重版本)。
三、考試范圍
現代漢語
第一章 緒論(約5分)
二、 第一節 現代漢語概述(語言與漢語、什么是現代漢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現代漢語方言、現代漢語的特點、漢語的地位)
第二章 語音(約10分)
第一節 語音概說(語音的性質、語音單位、語音符號、運用《漢 語拼音方案》及國際音標注音)
第二節 聲母(輔音聲母的發音、零聲母)
第三節 韻母(韻母的分類與發音、韻母的結構、押韻和韻轍)
第四節 聲調(調值和調類、普通話的聲調、古今調類與四聲平仄)
第五節 音節(音節的結構、普通話的聲韻拼合規律、漢語拼音方案及音節的拼寫規則)
第六節 音變(變調、輕聲、兒化、語氣詞“啊”的音變)
第七節 音位(音位和音位變體、普通話音位)
第三章 文字(約10分)
第一節 漢字概說(文字和語言、漢字的產生、漢字的性質和特點)
第二節 漢字的形體(現行漢字的前身及形體演變)
第三節 漢字的結構(結構單位、筆順、造字法)
第四節 漢字的整理和標準化(漢字的整理、漢字的標準化)
第五節 使用規范漢字(掌握整理過的漢字、糾正錯別字)
第四章 詞匯(約15分)
第一節 詞匯和詞的結構(詞匯、幾種詞匯單位、詞的結構)
第二節 詞義的性質和構成(詞義的內容、詞義的性質、詞義的分類)
第三節 義項和義素(義項、義項的分類、義素與義素分析)
第四節 語義場(語義場、同義義場和同義詞、反義義場和反義詞)
第五節 詞義和語境的關系(語境的定義、語境對詞義的影響)
第六節 現代漢語詞匯的組成(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行業語)
第七節 熟語(成語、慣用語、歇后語)
第八節 詞匯的發展變化和詞匯的規范化(詞匯的發展變化、詞匯的規范化、常用的詞典和字典)
第五章 語法(約20分)
第一節 語法概說(語法、語法的性質、語法單位和句法成分)
第二、三節 詞類(詞類及其劃分標準、各類實詞及其語法特點、各類虛詞及其語法特點、詞的兼類、活用與誤用)
第四節 短語(短語及其分類、短語的結構類型、短語的功能類、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復雜短語的結構層次、多義短語的分析及其分化)
第五節 句法成分(各類句法成分的特點及判定、句子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主語與話題)
第六節 單句(句型、幾種常用句式、句類,語法分析:運用中心詞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語義成分分析法、語義指向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法分析句法結構)
第七節 常見的句法失誤
第八節 復句(單句與復句的區分、復句的意義類型、復句的結構類型、用豎線圖解法分析多重復句、復句運用中常見的錯誤)
第十節 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的作用和種類、標點符號的用法、標點符號的位置)
第六章 修辭(約15分)
第一節 修辭概說(什么是修辭,修辭和語境,修辭和語音、詞匯、語法的關系)
第四-八節 辭格(比喻、比擬、借代、拈連、移就、夸張、雙關、仿詞、反語、對偶、排比、層遞、頂針、回環、反復等辭格的判定與綜合運用)
第十節 語體(語體的定義與分類)
古代漢語
(一)文字(約15分)
要求考生對漢字性質、起源、形體演變、漢字結構、古書用字(如假借、通假、古今字、異體字、簡繁字)等方面有基本的了解,有初步的釋讀古文字和閱讀古籍的能力。
(二)語音(約10分)
要求考生對古今語音異同、古音標注(如反切、直音、四聲)、文字異讀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能夠根據注解讀出文章中關鍵字的正確讀音并理解其意義。
(三)詞匯(約15分)
要求考生對古代漢語詞的音節類型、結構類型、詞義特點、詞義引申、詞義演變、文獻用詞特點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識別同源詞、偏義復合詞并進行辨析的能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詞,能夠理解它們在文獻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語法(約15分)
要求考生對古代漢語詞的詞類劃分、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的一般用法和活用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對古代漢語的虛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的分類和用法有基本的掌握,對詞以下的語法單位、實詞虛化和虛詞實用等現象有一定的了解;對文言文的句類、句型、語序特點有基本的掌握,能夠分析文獻中各種基本的語法現象,辨析異同,解釋文意。
(五)文獻閱讀(約10分)
要求考生對常見古代文獻的篇章能夠準確斷句標點,解釋句子和段落的意義(包括字面意義和蘊含意義),分析文章的表達意圖、表達方法,并且對古代文獻的注釋文字及其術語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六)注解和翻譯(約10分)
要求考生對常見古代文獻的篇章能夠用現代漢語轉譯出來,對文章中特殊的語音、文字、詞匯現象和語法現象能夠解釋,對需要特別注意的部分給出注解。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