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湖北師范大學自命題考試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名稱:中國史基礎 科目代碼:740)
一、考查目標
考查學生對中國史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能夠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解決歷史問題。要求考生具備基本的史料閱讀與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學術素養和學術視野,有一定的科研潛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8小題,每小題10分,共80分;
材料題:2小題,共60分;
簡答題:4小題,每小題20分,共80分;
論述題:2小題,每小題40分,共80分;
(四)主要參考書目
1. 朱紹候主編《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侃主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第四版),1994
3. 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三、考查范圍 (1949年以前)
中國古代史
一、考查目標
1.掌握基本史實,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重要制度、重大事件和階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論,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的歷史現象。
3.了解歷史研究的基本史料,能夠閱讀基本的文言文史料、辨析史料的價值,從中獲取歷史信息。
二、考查范圍
第一章 中國的原始社會
一、 中國歷史的開端
二、 原始社會的發展——母系氏族公社
三、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會的解體
第二章 夏商時期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一、 夏王朝的建立與滅亡
二、 商代奴隸制國家的發展
第三章 西周奴隸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一、 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強化
二、 社會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三、 西周中后期社會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
一、 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
二、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三、 下層民眾的反抗和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斗爭
四、 春秋時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
一、 各國封建政權的建立和變法運動
二、 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 各國的兼并戰爭和秦的統一
四、 戰國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六章 秦帝國的建立和秦末農民起義
一、 秦帝國的建立
二、 秦代社會主要階級構成
三、 秦末農民起義
第七章 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一、 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鞏固發展
二、 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 西漢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
第八章 東漢中央集權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
一、 東漢前期政治
二、 東漢社會經濟
三、 東漢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四、 東漢后期的腐朽統治和黃巾軍起義
五、 東漢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九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
一、 三國鼎立
二、 西晉的短期統一及其崩潰
三、 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形成
四、 南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和南方經濟的發展
五、 北朝經濟的緩慢發展和民族大融合
六、 魏晉南北朝文化和社會生活
七、 魏晉南北朝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統一帝國的再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隋朝前期的政治
二、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隋朝的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
四、農民起義和隋朝的滅亡
第十一章 唐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
一、唐前期的政治和經濟
二、唐后期的政治和經濟
三、唐代的民族關系
四、唐末農民大起義
五、唐代的文化和社會和生活
六、唐代的中外關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遼夏金時期
一、 五代十國和契丹的興起
二、 北宋建立和社會矛盾的發展
三、 遼、西夏及其他邊疆各族與北宋的關系
四、 王安石變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
五、 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
六、 金朝的建立與遼、北宋的滅亡
七、 南宋的建立與宋金和戰
八、 宋金對峙時期南北方的社會經濟
九、 南宋的滅亡
十、 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十一、 五代兩宋時期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統
一、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二、 元朝的政治
三、 元朝的社會經濟
四、 元朝的衰落和滅亡
五、 元朝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和資本主義萌芽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二、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三、明代邊疆地區各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明后期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明末農民戰爭
五、 明代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六、 明代中外關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一、清軍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爭
二、清代的政治
三、統一形勢的發展和邊疆地區的進一步開發
四、清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五、清代社會矛盾的日趨激化
六、清代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七、清代中外關系和中國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爭
中國近現代史
一、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知識,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2、把握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情況。
3、掌握一定的史學理論知識,能夠運用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
4、通過對歷史現象的認識和分析,培養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
二、考查內容
(一) 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清朝統治的衰落;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
2、反對英國侵略的戰爭
鴉片泛濫和中國的禁煙;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戰爭的三個階段;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3、戰后十年間的中國社會
社會經濟的變化;思想與學風的轉變;
(二) 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
1、太平天國起義
洪秀全和金田起義;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2、 太平天國的制度和政策
《天朝田畝制度》;各項制度和措施
3、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英法侵略戰爭的再起和《北京條約》;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4、辛酉政變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辛酉政變;政變后的政治格局;
5、太平天國后期及其失敗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分裂;分裂后的形勢和《資政新篇》的提出;保衛安慶和經營江浙;太平天國的失敗;太平軍余部和捻軍的英勇斗爭
6、 太平天國時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
廣西壯、漢各族的繼起斗爭;貴州苗、教、號軍起義;云南回民起義;陜、甘、寧、青回民起義、
(三)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1、 太平天國失敗后的社會經濟
外國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農村經濟的凋敝
2、 統治集團內部對舉辦洋務的不同態度
洋務宗旨的提出和洋務派的形成;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論
3、軍事工業和新式陸海軍的建立
軍事工業;新式陸海軍
4、近代民用企業的出現
官督商辦企業;商辦企業
5、新階級的出現和思想文化的演變
新階級的產生;思想文化的演變
(四)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
1、 中國邊疆地區的危機
新疆的收復和《伊犁條約》的訂立;日美侵犯臺灣、《煙臺條約》和英俄進窺西藏;
2、中法戰爭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3、中日戰爭
戰前的朝鮮問題和清政府內部的矛盾;日本不宣而戰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動;遼東失陷和北洋海軍的覆滅;《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人民的浴血抗戰
(五)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1、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危機
帝國主義在華強租海港和劃分勢力范圍;帝國主義對華的資本輸出;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2、資產階級的維新運動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維新運動的發端和康有為的變法理論;維新運動的高漲;變法維新與頑固守舊的爭論;百日維新及其失敗;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會風氣的轉變
3、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反對外國教會侵略斗爭的新高漲;義和團在山東的興起及其在北部中國的發展;八國聯軍侵華和清政府宣戰;京津軍民抗擊八國聯軍;宣戰后北部中國的斗爭和《東南互保》;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和《辛丑條約》的訂立
(六)辛亥革命
1、民族災難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清末“新政”;殘破的農村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艱難;
2、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孫中山和興中會;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出現;蓬勃發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政治綱領
3、革命運動的發展
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及其他革命活動;群眾性的反抗斗爭;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和立憲運動
“仿行憲政”的“預備”措施;“國會請愿運動”和保路風潮;
5、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
武昌起義與全國各地的響應;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袁世凱竊奪政權;臨時政府北遷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6、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化
社會變動中各種思潮的涌現;史學、文學藝術和新聞出版的新面貌;新式教育的推廣和科學技術新成就
(七)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近代中國歷史的新趨向
1、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與護國運動
袁世凱的專制統治與反袁斗爭的繼續開展;洪憲帝制和護國運動
2、北洋軍閥的權力爭奪與護法運動
軍閥割據與張勛復辟;段祺瑞的統治和護法運動
3、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活動
沙俄在蒙古的分裂活動;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動;英國制造西藏“獨立”
4、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
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工人階級的成長
5、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中西文化問題的論爭;思想文化發展的新局面;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八)北洋軍閥統治的繼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始
1、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
袁世凱統治的垮臺軍閥割據紛爭局面的出現;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社會力量的成長;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2、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
五四運動的爆發和“六三”以后的發展;新文化運動的擴展和深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各派新思潮的競起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爭論;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3、軍閥的混戰和政治爭斗 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協同侵略”;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北京政府權力的更迭;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遲滯 一度興起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和宣傳;工人運動高潮的出現和各界群眾運動的新發展;孫中山的繼續奮斗和國共合作的醞釀
(九)國民革命北洋軍閥的末路
1、軍閥勢力的演變和國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中國國民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 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二次直奉戰爭和北京政變;國共合作建立后革命工作的開展五卅運動;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同國民黨右派及國家主義派的斗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初步形成;各派軍閥勢力的演變和中國政局
2、北伐戰爭和工農運動的大發展
北伐的勝利進軍;反帝運動和工農運動的大發展;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反對軍事獨裁的斗爭
3、國民革命的失敗
奉系軍閥在北方的統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工農運動繼續高漲和二期北伐武漢政府的轉向;革命的緊急形勢和共產黨的對策;七一五“分共”和 國民革命的失敗
(十)中國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確立和蘇維埃革命的開展
1、國民政府“統一”全國 中國革命的低潮
國民黨各派系的爭斗與合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二次北伐”和東北“易幟”;國民黨“訓政”的開始國民政府初期的內政和外交;中國革命的低潮
2、蘇維埃革命的開始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各地武裝起義的發動和蘇維埃口號的提出;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3、國民黨軍閥的混戰 中間政派的活動和主張
各派國民黨軍閥的爭斗中原大戰;“國民會議”和《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間政派的活動和主張國民黨對他們的破壞與鎮壓
4、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擴大
各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蘇區土地革命的開展;李立三“左”傾錯誤及其被糾正王明“左”傾錯誤的出現;國民黨軍對紅軍“圍剿”和紅軍反“圍剿”作戰
(十一)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戰爭的過渡
1、九一八事變全國抗日民主浪潮的興起
九一八事變全國抗日民主浪潮的掀起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王明“左”傾錯誤的發展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成立及其各項政策;國民黨統治的危機一·二八事變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國策;偽“滿洲國”的成立國聯調查團的調查及其報告書
2、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加強和抗日民主運動繼續發展
國民黨獨裁政權的強化和國家壟斷資本的形成;國民政府的土地法令關于農村問題和農民土地問題的各種主張;日本帝國主義向關內侵略擴張和國民政府的退讓;中間政派的抗日民主要求和抗日民主運動的持續發展
3、蘇區革命的深入和嚴重挫折及紅軍長征
鄂豫皖和湘鄂西紅軍的轉移 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川陜蘇區的開辟;蘇區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各項建設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產生;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紅軍開始長征;遵義會議;反對張國燾反黨分裂主義的斗爭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
4、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
日本對華北的經濟掠奪和華北事變;“八一宣言”的發表一二·九運動;中共瓦窯堡會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確立;共產黨在白區工作的恢復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革命斗爭和維護國家權益的斗爭
5、共產黨政策的調整及國民黨對日政策的變化和西安事變與全國團結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
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對日政策的變化;國共兩黨開始接觸法幣政策和國民政府統治地區經濟的增長;共產黨政策的調整對東北軍西北軍的統戰工作;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兩廣事變綏遠抗戰和援綏運動;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中共蘇區代表會議 全國團結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十二) 抗日戰爭
1、全國抗戰的開始正面戰場的作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全國抗日高潮的掀起;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日軍的“南京大屠殺”;共產黨的洛川會議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和《抗戰建國綱領》; 國民參政會的設立;中間集團的抗戰主張;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淪陷區偽政權的建立;抗戰初期的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
2、戰略相持階段前期抗戰形勢的演變
日本侵華策略的變化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相持階段前期正面戰場的作戰;敵后戰場成為重要戰場;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加強和國共摩擦的激化;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闡發;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汪偽政權的成立;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統治;皖南事變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
3、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抗戰中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和解放區
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敵偽的“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運動”;敵后軍民的艱苦奮斗;解放區的政權建設、整風和大生產運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正面戰場;國民黨統治日趨腐朽;大后方經濟;不平等條約的廢除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之命運》的發表和中共對它的批判;少數民族地區的抗日、爭取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斗爭
4、抗戰后期的政治斗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太平洋戰線的崩潰;緬北滇西作戰的勝利;敵后戰場轉入局部反攻;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的大潰敗;民主運動的新發展;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雅爾塔會議;日本帝國主義的最后掙扎和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
(十三)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崩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國民黨堅持獨裁內戰和中國人民力爭和平民主
戰后國際國內形勢各黨派的建國主張;重慶談判國民黨挑動內戰和解放區的自衛反擊國統區人民的反內戰運動;停戰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國民黨準備發動全面內戰及解放區的準備
2、 全面內戰爆發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御
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及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爭;“制憲國大”和“改組政府”;反蔣的第二條戰線形成;中間路線的宣傳及破滅;少數民族的政治斗爭
3、國民黨南京政權的覆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國民黨政府的“戡亂”總動員;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和中共十二月會議;國民黨召開“行憲國大”;國統區民主運動的深刻演變;解放軍的戰略決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國民黨南京政權的全面崩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