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考試大綱
一、課程的性質和目的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來源、結構、性質、合成、應用及相關理論的一門學科。本課程含有機化學實驗。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較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有機化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反應;學會利用化合物的結構特征分析其物理性質及化學反應性能;能夠對一般的化合物進行合成分析;掌握分離、提純、鑒定一般有機化合物的常用方法,能對簡單有機物進行合成。
學生掌握這些基本規律和理論及相關的實驗技術,不僅能夠為更好地學習后續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與技能。有機化學是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科學素養的一門重要專業技術基礎課。
二、課程內容和要求
第一章 緒論
1.有機化學及有機化合物
2.有機結構理論及有機物結構表示法
3.共價鍵的屬性、斷裂方式及有機反應類型
基本要求:
1.了解有機化學的發展歷史及研究對象,掌握有機物的特點及其分類
2.了解價鍵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掌握共價鍵屬性及共價鍵斷裂方式
第二章 飽和烴與脂環烴
1.烷烴和環烷烴的命名與結構
2.烷烴的物理性質
3.飽和烷烴的性質:鹵代、氧化、異構化及裂化
4.小環烷烴的結構和開環反應
1.掌握烷烴及烷基的命名方法,尤其是系統命名法
2.掌握烷烴及小環烷烴的結構,會進行構造異構和構象異構分析
3.掌握烷烴及小環烷烴的主要化學反應;掌握自由基的穩定性順序及自由基反應機理
第三章 不飽和烴
1.不飽和烴的命名及結構
2.加成反應
3.聚合反應及塑料與橡膠
4.氧化反應
5.α-H 及炔氫的反應
6.雙烯合成 ------ Diels-Alder反應
1.掌握烯烴、炔烴、共軛二烯烴的結構
2.掌握不飽和烴的系統命名法及烯烴的幾何異構現象
3.掌握不飽和烴的化學性質;通過親電加成、親核加成及自由基加成反應機理的學習,掌握馬氏規則、過氧化物效應及反應產物構型的選擇
第四章 立體化學
1.烷烴與環烷烴的構象分析
2.順反異構(幾何異構)
3.對映異構
基本要求:
1.掌握構象分析,尤其是環己烷的構象;掌握幾何異構的命名
2.掌握手性、比旋光度、對映體、非對映體、內消旋體、外消旋體等概念;學會用R/S法和D/L法進行構型標記;會使用Fischer投影式
第五章 芳香化合物
1.苯的結構、芳香性的定義及Hückel規則
2.芳香化合物的命名及物理性質
3.單環芳烴的化學性質:親電取代反應、加成反應、α-H反應
4.單環芳烴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則
5.多環芳烴
6.芳雜環化合物
1.掌握芳香性的內涵與Hückel規則的應用
2.掌握苯、萘、呋喃、吡咯、噻吩、吡啶、吲哚和喹啉等的結構、命名及其主要的化學性質,并從結構上分析掌握它們在化學性質上的異同
3.掌握芳烴親電取代反應的反應機理及定位規則,學會用電子效應和共振論解釋定位規則,并熟練利用定位規則指導取代芳烴的合成
第六章 鹵代烴
1.鹵代烴的結構與制備
2.鹵代烴的化學性質:親核取代反應、消除反應、與活潑金屬的反應
3.親核取代反應與消除反應的反應機理
4.鹵代烯烴與鹵代芳烴
1.掌握鹵代烷烴、鹵代烯烴及鹵代芳烴的結構和化學反應
2.掌握SN1與SN2、EI與E2反應的反應機理,會判斷化合物的結構對反應機理和反應活性的影響
第七章 醇 酚 醚
1.醇酚醚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2.醇酚醚的制備
3.醇、酚、醚的反應
1.掌握醇酚醚的命名、結構特征、制備方法和化學性質
2.了解有關重要化合物在實際中的應用
第八章 醛 酮 醌
1.醛、酮的結構和命名
2.醛、酮的制備
3.醛、酮的化學性質:親核加成、α-H反應、氧化、還原
4.醌的結構與性質
基本要求
1.掌握醛和酮的結構、命名、制備方法和化學性質
2.掌握羰基親核加成反應和醛酮縮合反應的反應機理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結構、命名和物理性質
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備方法
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學性質
4.β-二羰基化合物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結構、命名及制備方法
2.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學性質以及酯化反應的反應機理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結構、制備及化學性質
2.胺的分類、命名、結構及制備
3.胺的反應
4.重氮及偶氮化合物
5.腈的命名、制備及性質
1.掌握硝基化合物、胺及腈的結構、命名、制備方法及化學性質。重點是胺
2.掌握重氮鹽的制備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第十一章 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定義和分類
2.單糖的結構與化學性質
3.二糖與多糖的結構與性質
1.重點掌握單糖及二糖的結構特征;了解變旋光現象、差向異構、苷羥基等概念;會書寫Haworth式及構象式
2.了解淀粉、纖維素的組成與性質
第十二章 氨基酸 蛋白質 核酸
1.氨基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2.氨基酸的制備與性質
3.蛋白質、核酸的結構與生理功能
1.掌握α-氨基酸的命名、制備與性質
2.了解蛋白質與核酸的結構與生理功能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