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的十余年里,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每年的增長率大多維持在4%左右,而在2017年碩士研究生增幅擴大至22%,博士研究生增幅擴大至8.5%,中國研究生培養進入一個明顯的規模擴張期。
【專家視點】
此次規模擴張是“十三五”規劃中既定的方向,2017年初,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保持研究生培養規模適度增長,千人注冊研究生數達到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
另外一個推動力是“雙一流”建設。“雙一流”的核心是為國家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與科技支撐,也是典型的高原上要建高峰。我們目前處于高等教育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生不再是簡單的大學生,而是科研人員的一部分,因此“雙一流”高校紛紛把研究生的規模擴張作為重中之重。比如,復旦大學從2017年開始增加招生計劃1800人,達到5500人,2019年還將繼續擴張,達到6300人。
研究生招生改革獲得實質性突破
大家都熟悉這幾年的高考改革,但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近年來,研究生招生改革也在持續推進,這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推免生制度的完善與擴大。
2017年獲得這一推免資格的高校達到366所,在這些學校的學生,都可以依據平時學業成績獲得一定比例的推薦免試資格,在參加過相關高校各種形式的筆試面試后,可以直接錄取,不必參加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推免生制度以大學四年成績作為基礎成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在小范圍公示,因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公平,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單一的、一次性分數評價的招生制度。
推免生制度深受廣大研究生導師的歡迎,導師普遍認為推免生質量高于通過研究生招考錄取的學生。但也不可否認,推免生政策同時引發了一些爭議,有觀點認為推薦免試生實際就是看出身,名校的學生被錄取幾率更大。其實在高校有所分層的情況下,這一結果大體是正常的,體現了學校的自主權。但為了最大限度保證公平,相關部門在推動這一政策的同時,一再要求高校推免生占比不能超過50%,以保障機會公平。
研究生報名人數大漲的背后是就業期待
2018年研究生報名人數再次大漲21.8%,凈增長52萬人,達到290萬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這一數字值得社會各方思考并警惕。
很顯然,報名人數大漲,核心推動因素還是就業。據數據顯示,不僅可以發現大多數考生都是為了一份好工作而考研,而且可以看出往屆生占比也在迅速提高,這都深刻反映出很多人正在不得不選擇通過提高學歷而提高職場競爭力。
其實,就業本身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期望值。在中國,這個期望值往往與學歷掛鉤,讀了大學,期望值高,讀了碩士,期望值更高,于是加劇了這種困難。但同時,中國大學生規模擴張仍然沒有停步,在今年820萬畢業生的基礎上,明年畢業生總數再增長14萬,達到834萬,再創歷史最高紀錄,再加上回國的50多萬的學生,總量將高達900萬,新增勞動力的大多數都將是大學生了。鑒于此,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研究生報名人數增長的勢頭還將繼續。
社科專業最難考的背后是人才結構問題
對比各個學科,工科招生量最大,同時,報錄比也最低,即便是985高校,多數專業報錄比也往往低于10:1,個別專業甚至報一個錄一個。
但與之相反,大量社科專業,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科專業,報錄比往往超過兩位數,很多都是20/30:1,公共管理等專業甚至是五六十個人報考錄取一個。
這種“貧富不均”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更需要理工科人才。對于工科人才,本科畢業就很容易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或者滿意的工作,已經不需要靠提升學歷來謀求就業。但是社會科學專業,即便是211高校畢業,也未必能有一份滿意的工作,于是不得不通過提高學歷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
新高考改革中,走班選課時,很多考生只為算計分數高低,輕松選擇了大量文科專業。到了考研階段,對比一下今天研究生考試中競爭激勵的社科專業、文史專業,筆者在此提醒家長與學生,如果為了就業,高考時專業還應盡量選擇理工科。
(作者:陳志文,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