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逐步進入應屆畢業生求職高峰期。記者在近期的人才市場招聘會上發現,一些名牌高校的碩士、博士求職卻屢遭被查本科“出身”的尷尬。即使碩士、博士都出自“名門”,如果本科不幸“淪落”到二本或非名牌院校,用人單位只需一則招聘簡章,就能輕松讓你出局。
現象:博士求職被“查三代”
在華中科技大學從碩士一路念到博士,在男多女少的工科專業,作為一名女博士,曾令(化名)的科研能力相當出色。但是,光鮮的博士帽并沒有給她的求職增添多少砝碼。近日,她在應聘武漢一所二本高校時,順利通過了院方的筆試、面試,并得到院領導的口頭承諾,但辦理入職手續時,卻在該高校人事處卡了殼。“就因為我本科念的是一所不太起眼的學校。”曾令說,她本科時就讀長沙鐵道學院,該院雖后來與中南工業大學、湖南醫科大學一同合并組成現在的中南大學,屬于國家“985”部省共建的高水平院校,但她2001年本科畢業時,長沙鐵道學院還沒有被合并。“我知道自己的過去不夠輝煌,所以現在越來越努力。沒想到影響未來的,恰恰是過去的歷史。”對于求職時學歷被查三代,曾令只能苦笑。她告訴記者,除了上述的那所高校在最后關頭“明示”她因為本科就讀院校一般而敗北以外,一些“211”院校并不會直接告訴她為什么不行,但就是不行。“招聘簡章里不會明文規定,但第一道被篩下來的,通常都是本科學歷一般的。”曾令說,她身邊很多同學都因為本科“出身”栽跟頭,大家經歷的多了,還總結出一句順口溜:“三個985,求職不受苦”。
武漢一位在讀博士生給記者講述了他同專業同學小邱的故事:在導師和同學眼中,小邱非常優秀,在碩士、博士期間得過很多獎學金,就業時卻因為第一學歷是三本院校而屢遭挫折。很多需要該專業的學校,一看小邱的第一學歷是“三本”便直接表態:他們需要本科階段是全日制“211”或“985”院校的博士。
矛盾:高校企業各有說法
在接受采訪的諸多博士生看來,高校和國企是最注重新進碩士、博士人員“出身”的兩類去處。既然求職者已經取得了碩士甚至博士的頭銜,這些用人單位為何仍對其本科院校“關懷備至”呢?同一所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本科時就讀于普通高校的,與本科出身重點大學的,區別究竟在哪呢?
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康俊明坦言,該學院近年來在招博士生時,第一學歷確實是學院選人時比較重要的標準,當然并不絕對。作為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領導,他透露,不少大型國企、研究所在招聘時,也會很注重畢業生的本科“出身”,“比如像國家電網這類熱門單位,應聘的人太多,第一道門檻就比較高。”
康俊明分析,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不少企業較去年都縮減了招聘計劃,在職位有限報名者又眾多的情況下,也更傾向于優中選優。他表示,以他們院的情況來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生源,本科是非重點院校,用人單位此舉,能夠花最少的精力,在第一關就淘汰一部分人,“這樣做倒未必就是否認這些畢業生的能力。”
康俊明本人對這種選拔標準并不認同。“名校碩士、博士學歷,基本能夠說明這些學生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和基本素質”。她認為追問第一學歷的標準并不科學。
一些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則持有不同觀點。武漢某國企招聘負責人認為,從本科畢業開始,就業難就導致學生出現分流:找工作、出國深造、國內讀研。該負責人認為,這種分流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目前研究生含金量降低。雖然他表示第一學歷不好的人并非就“差人一等”,但在同等條件下,企業必然會優先考慮本科學歷更好的。“不同成熟度的企業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私企、中小企業可能不會考慮那么多,但已具規模的大型企業卻有另外的考量因素”。
一家知名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總監曹女士表示,今年該企業招聘了一定比例的研究生,雖然也會考慮畢業生第一學歷,但同時更看重畢業生的能力。“本科出自名校當然就更好。”她認為人往高處走,如果招來的研究生“出身”太好,人才“留不留得住”是個問題。“因此,我們在招聘時會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以人才是否能穩定、有效地為企業服務為準則。”曹女士說。
市場:博士飽和僧多粥少
教育部、國家發改委今年5月聯合下發的《201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顯示,今年我國研究生計劃招生規模達58.4416萬人,其中博士生67216人,碩士生51.72萬人。與9年前的2003年相比,招生規模增長了1.17倍,其中博士生、碩士生的招生規模分別增長了37.9%和1.35倍。
有調查顯示,我國每名博士生導師平均帶5.77名博士研究生,遠遠高于國外每名導師帶2至3名學生的比例。據統計,教育部及其他部屬81所高校,2011年新增的博士點數量超過1019個,其中增加最多的大學新增博士點數量達60個。從國際上來看,我國的博士學位授予數目前僅次于美國,在數量上已成為世界上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國。“今年,本土企業的招聘計劃縮減幅度較大,招研究生的本來就不多,其中高校還占了大頭。”湖北人力資源中心招聘部負責人劉建全表示,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只有那么多,而碩士、博士人才卻逐年增多,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就業局面。
應屆博士畢業生小楊告訴記者,現在博士多了,不光是國內高校畢業的,還有很多海歸博士也加入到國內的求職大軍中,競爭激烈,“用人單位選擇多,又沒有那么多精力去做篩選,在本科學歷上設一道硬杠杠,就能攔住一批人。”
說法:學歷歧視須避免
“本科出身論”的盛行,讓高考復讀學校有了更多的招生機會。武漢一所高考復讀校最近竊喜,該校目前已有400多名考生報名,較去年同期人數超出了20%,而且其中40%的報名者高考成績都能上二本。報名者中,理科最高分達645分,文科最高分614分。這些考生復讀的目標很簡單,沖擊北大清華等名校以及其他重點高校。據悉,該校今年有20多名復讀生考上北大清華。
教育學者熊丙奇對此感嘆:我國考生和家長現在都關注優質的“一本資源”(全國范圍內平均錄取率僅為8.5%),使得高考焦慮比擴招前的1998年還要嚴重。“當時,考上專科,就已經算得上升學成功,而現在,沒考上一本,在一些地方被認為是沒考上大學,高職高專被不少考生放棄。”熊丙奇說,如果所有考生關注的都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管教育怎么發展,升學的焦慮將不可能消除。
熊丙奇認為,博士“查三代”實際上是嚴重的學歷歧視問題。他分析,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現在用人單位的人才評價體系不科學,“以學歷論英雄”。“現在甚至有單位會查高中是否來自名校。”熊丙奇認為,這種有違就業公平的人才評價體系,還將導致“名校情結”愈演愈烈,加重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傾向,導致成才模式更加單一。“要解決這樣的評價體系,首先需打破現在的學歷體系,清理教育體系內部之間的歧視。其次要嚴格推進教育部的《就業促進法》。雖然我國現有的《就業促進法》要求保障就業公平,但實際上目前一些大型單位的學歷歧視問題非常嚴重,卻根本無人去查,完全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熊丙奇說。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