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招300名研究生
■2014年招500名本科生
上?萍即髮W(籌)校園建設昨天上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浦東科技園正式啟動,市教委副主任、上?萍即髮W籌建工作組副組長印杰透露,上海科技大學不是傳統意義的學術型研究教育機構,而是構建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將打造成“中國硅谷”。
和上海紐約大學國際學生占49%不同,上?萍即髮W將以招收國內學生為主。上海科技大學(籌)已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于2013年聯合招收研究生300名。2014年,該校計劃面向全國招收首屆本科生,人數限定在500名,學校擬設立本科專業9個。
落戶張江科技園
上海科技大學(籌)是經教育部批準籌建,由上海市政府與中科院共建的國際化研究型高校,共同打造政產學研創新平臺。
學校位于張江國家高新示范區核心位置,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中科院上海浦東科技園融為一體,總占地1265畝!
昨天上午,市委副書記殷一璀,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恒,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副市長張學兵、沈曉明等視察了上海科技大學(籌)實驗室,查看了上海科技大學(籌)規劃建設情況。
據市教委副主任、上?萍即髮W籌建工作組副組長印杰介紹,上科大將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研資源,致力于創新價值鏈整合,努力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我們要打造‘中國的硅谷’,將課程學習、科研實踐和創新創業結合,為國家培養創業人才和學術人才。”
院士領銜教師團隊
據了解,國內普通高校的師生比通常在1:16至1:20,但上?萍即髮凑1:8至1:10的師生比,建立一支約800人的專任教師隊伍。學校專任教師由兩部分構成,一類從海內外招聘,全職在本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另一類是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研究院所聘請的承擔教學及研究生指導。
目前,學校兩個研究所已簽約教授6人,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美國三院院士1人等國際著名科學家。學校同時開展了中科院系統內第一批教師的聘用工作,已聘請的200多名教授全部具有正高職稱,其中包括24名兩院院士、67名國家“杰出青年”等。但印杰強調,上?萍即髮W的真正骨干將是一批年輕教師。
印杰介紹,上科大將面向海內外招聘教師,教師先被聘為“助理教授”,經過6年兩次考核后,聘為“副教授”,再經過4年考核,聘為“終身教授”。其間,如果考核不合格者,將被予以辭退;當升為“終身教授”后,教師不再像現有國內高校中那樣,需要每年考核指標業績,而是擁有足夠時間,進行基礎性研究。
只設學院不設系
上?萍即髮W將設立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創業與管理學院。
印杰特別強調,四個學院下面都不會設立系,“二級學院下面再設各系,這是國內高校通行的設置方式,往往導致了科研的條塊分割、信息不通,浪費了資源。”印杰說,“學院下面不分設系,將有效地整合資源,同時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
印杰透露,將來,上?萍即髮W學生人數將控制在6000人規模之內,其中,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上?萍即髮W永遠不會辦成“綜合性”大學,永遠只是一個“小微”型的創新型大學。
據介紹,上?萍即髮W(籌)規劃在2014年9月開始招收本科生,每年招收500人,擬設立本科專業9個。目前招生方案未定,最終結果需教育部批準,但可以肯定“不會只看高考成績,而是采取綜合評定方案”。
在本科生階段,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交叉型”的原則培養,本科生入學后,都將接受人文社科、藝術領域的通識教育,在自然科學領域,每名本科生都須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質等基礎學科,為今后的跨學科研究打好基礎。學校計劃實行“書院制”管理模式,讓不同專業的學生住在同一寢室,促進相互了解學習。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該校將充分發揮中科院上海分院在理、工學科方面的優勢,實現“個性化培養”,上?萍即髮W(籌)已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于2013年聯合招收研究生300名,招生工作已順利展開。
創新創業方可畢業
此外,上?萍即髮W的本科生將全面實施導師制,都要進入實驗室從事科研,還必須經過創新創業實踐,需過幾道“關”:大一暑假完成“社會實踐報告”,大二暑假完成“行業科研調查報告”,畢業時答辯。學生必須通過上述三次考核方可畢業。
國際化也是上科大的一大特色,建立完善包括聯合培養、交換生、海外實習、國際會議以及合作研究等在內的學生國際化培養體系。
印杰說:“我們希望培養的本科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他能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能具有科研的攻關能力,也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的動力,同時,他們還要掌握國家宏觀狀況,并具有國際視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