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不是不“導”而是太忙
“不是不‘導’,有時候實在是分身乏術,沒時間‘導’。”電話那頭,楊寧的聲音既疲憊又沙啞。即便是連上8天班之后的周末,也片刻不得閑,處在評職稱“節骨眼”上的他得加足馬力申請課題、發表論文。至于自己的四名研究生,最近一次見面已是三個星期之前。
楊寧評上武漢某所重點高校“碩士生導師”資格的時間并不長。可短短五年,他卻早已對這個“熟練工種”有了自己的“深刻”感悟:與科研、上課,甚至是承擔行政工作相比,帶研究生實在是個“再輕松不過的任務”。因為在“進出門檻都不高”的前提下,“干多干少都是導師的良心活,‘過得去就行’的思想挺流行。”
楊寧說,這種“得過且過”的思想,如果放在十二年前他的碩士求學生涯中,簡直是“不可想象”。
“導師一共帶我們師兄弟三個,每周六都要去導師家里待上整整一天,聊完學術聊人生,再吃頓師娘包的餃子,暖了身子也活了思想。”閑暇時刻,楊寧總愛回憶這段“奠定他學術基礎的至關重要的階段”。正是得益于這樣的“精細化培養”,他堅持了五年,門下碩士生算是全院最少的,還能定期指導學生課業。然而面對洶涌襲來的研究生擴招大軍,楊寧的堅持顯得力不從心了,“現在,‘作坊式批量生產’成了研究生培養的主渠道。”
據報道,目前,包括北大、浙大、武大、華中科大等6大高校每年招收研究生規模在6600人以上,這意味著,這些高校研究生在校生規模達近兩萬人,其他萬人規模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數。而2008年的一份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則顯示,我國15.7%的研究生導師指導的在讀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還有近1%的導師指導的在讀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達到30人。
“導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繁重的科研壓力下,最沒有‘硬性杠桿’的研究生培養往往成為首先被犧牲的。別說指導20個人的學業,就是光給這些學生選畢業論文題目,工程量都異常浩大。除此之外,有些學校還把‘完整地帶完一個研究生’作為評定正高職稱的必要條件,有人不上心是難免的。”
如果說對于“導師很忙”的指責,只能作為研究生“放養狀態”滋生的外部因素,研究生自身定位不準、主動意識缺乏則成為不少導師眼里“導了也白導”的喟嘆。
“導師確實不是過去的導師了。可話又說回來,今天的研究生還是過去的研究生嗎?”說起自己帶學生的經歷,北京師范大學年輕的碩士生導師張穎華(化名)激動的語氣里帶著些許失落,因為能“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學生太少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