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工學院19年“創新精英計劃”全日制工程碩士接收調劑,具體信息如下:
單位名稱:北京大學
院系名稱:工學院(086)
招生專業:
1.材料工程(085204),能源材料、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相關
招生簡章http://www.coe.pku.edu.cn/jxzs/clgczyss/index.htm
2.工業設計工程(085237),科技與文化設計、工程技術設計(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生物醫學工程、資源與環境)
招生簡章http://www.coe.pku.edu.cn/jxzs/gysjgczyss/zsxx_gysjgczyss/899382.htm
學制:三年,全日制授課
學費:材料工程1.5萬/年,工業設計工程2萬/年
證書:北大學歷學位雙證
電話:010-62758077
郵箱:ilp@coe.pku.edu.cn
地址:北京大學王克楨樓804室
咨詢微信:
備注:申請校內調劑的考生報考單位必須為北京大學,且初試分數滿足“北京大學2019年碩士生入學考試復試資格基本要求”。具體調劑信息以北大工學院官網調劑通知為準,預計3月上旬公布。
了解更多關于北大工學院“創新菁英計劃”的信息,可訪問官方網站:http://www.coe.pku.edu.cn歡迎您選擇北京大學工學院“創新菁英計劃”項目!
北京大學工學院“創新菁英計劃”介紹
“創新菁英計劃”由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密西根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聯合實施,采取雙課堂、雙導師、雙身份、雙考核的“4雙”培養模式。打破大學圍墻和知識邊界,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核心、以發展為導向,培養高端創新創業人才。
一、培養模式
研究生在北京大學工學院修完理論課后到研究院,組成跨校跨專業團隊進行實戰式項目研發轉化;大學學術導師指導理論,研究院創新導師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研究院參照準科研人員標準發放獎學金并可分享成果轉化收益,激勵學生努力攻關;按照理論與科研轉化實際效果決定是否授予學位。
1.課程設置
包含專業課與創新創業課。
專業課由北京大學開設,培養對應專業的基礎知識與科研能力。
創新創業課由北京大學和研究院共同開設,為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深度定制,包含《創新思維與產品設計》、《技術通識與解析》、《商業模式及創新》三門核心課程。
2.創新實戰
創新實戰是“創新菁英計劃”的特色及核心環節,學生需圍繞智能機器人、柔性電子、微納電子、能源材料、結構材料、先進制造、水處理與土壤修復、醫療儀器與診斷技術、生物制藥等領域,從轉化課題、產業課題、自主課題三類中選擇提交若干課題策劃報告,研究院對課題進行評估,最終至少有1個獲得立項資助。學生在研究院創新導師指導下,相對獨立組建團隊完成科研及轉化任務。
① 轉化課題
選取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北京大學及國內外合作高校的一流研究成果,圍繞特定應用進行再研發及轉化。
② 產業課題
由合作企業委托,或自主開發企業需求,并設計解決方案。
③ 自主課題
可根據所學知識和市場需求,提出具有明確應用前景和競爭能力、可行性強的課題。
二、獎學金及學習支持
1.獎學金
碩士生參加“創新實戰”期間,人均獎學金預算6萬元/年,全年級同學匯總并按照個人創新表現決定發放額度及方式。具體資助標準及申請辦法以當年發布通知為準。
2.技術轉移收益分享
學生作為準課題負責人負責實施的項目若在就讀期間實現技術轉移,將獲得技術轉移收益獎勵。
3.學費補貼
學生畢業后若被研究院錄用或與研究院聯合開展創業,經申請和評估后將獲得學費補貼。
4.住宿安排
學生在讀期間,研究院協助解決住宿(需繳納住宿費)。
三、就業優勢
1.創業綠色通道
優秀畢業生作為負責人組建創業團隊,可獲得研究院“我創新你創業計劃”綠色通道,由研究院投入技術,研究院基金及社會資本提供資金,與創業團隊共同組建公司進行技術產業化。
2.BICI錄用
優秀應屆畢業生可獲得研究院優先錄用(符合申請條件者入職后解決北京戶口)。
3.名企內推資格
優秀應屆畢業生可獲得研究院合作的著名企事業單位的招聘內推資格。
四、項目特色
附: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簡介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是北京市為更好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將北京建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指示,以北大、清華等14所大學聯合創建的公益性研發機構,并在硅谷、香港設立了分院,建成10個協同創新中心,6個跨國界的國際協同實驗室,與斯坦福、康奈爾、美國西北、密西根等世界一流大學聯合開展高水平研究轉化和培養創新創業研究生,形成了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體系。研究院成立以來,啟動了約150項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項目,其中多項為世界首創或領先,目前已有2/3以上實現了轉化。獨樹一幟的協同創新模式效果十分顯著,得到國內外政府、一流大學、著名企業的高度認可及積極參與。
研究院網址:http://www.bici.org/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