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近年來,河北省內丘縣職教中心先后與京、津、冀、滬等地的十余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率達90%以上。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對這個爭論了兩千年的教育問題,習總書記在2018年5月2日視察北京大學時給出了明確答案,“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書記的“5·2講話”以及十八大以來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指明了奮斗方向。帶著總書記的殷殷期望,教育人再次揚帆遠航!
2018年,教育系統緊緊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掀起了以生為本、回歸教育規律的大討論,從教育部到省市縣,從高等教育到基礎教育,問題導向、頂層規劃、突破障礙、厘清責任,一項項任務清單層層落地,一幅幅精準“施工圖”徐徐展開……
高教:以本為本 四個回歸
“5·2講話”之后,僅一個月,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就在四川成都舉行,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第一次全國本科教育大會。會議以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主題,高揚人才培養主旋律,把本科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吹響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結號,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時代篇章!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對大會當天的盛況記憶猶新,“縱觀世界一流大學,普遍將本科人才培養和本科教育質量擺在學校發展的重要地位。大會將主題定在建設一流本科上,是解決我國高水平建設發展中突出問題的內在要求,更是適應新時代、面向2035的迫切需要。”
“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本科生在高等教育中體量規模最大,全國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與研究生比例是8∶1,畢業生中本科生占比8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培養了6000多萬名本科畢業生,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
一年來,本科教育持續升溫,“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教育部部署全面整頓本科教育秩序,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取消“清考”,許多地方和高校專門出臺了加強本科教育的意見,提升教學質量,教授回歸課堂。
在華中師大數學與統計學院,青年教師代晉軍專注教學,在9個智慧教室一同開講線性代數,創下同時帶8個班、學生平均成績高出其他班20分的紀錄。這是該校實行本科教學改革后的一個縮影,從營造教學環境、變革教學理念、創新評價方式、發展教師能力等8個維度重構本科育人體系,通過組建本科生院、開設“教學節”、設立“教學創新獎”等手段,推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加速本科教育“四個回歸”。
一年來,教學標準立起來了、制度建起來了、改革動起來了、特色亮起來了。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滿意度較上年有大幅提升,其中對教師教學水平、育人意識和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的滿意度提高了8至10個百分點。
這是一份讓人欣慰、讓人振奮的“成績單”!
職教:校企融合 政策保障
在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電梯安裝與維修培訓基地,用于教學的3臺直梯、1臺扶梯總是市場上的新款,為了培養電梯維修人才,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過一段時間就會送來最新的設備,供學校使用。
在院長戴裕崴看來,職業院校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雙方協同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共組專業教學團隊、共建實訓基地,“這樣,學校教學與企業發展同步了,學生技能與實踐接軌了,企業再也不愁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了”。
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這些年,盡管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現實層面仍有不少難題:
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學生實習實訓怕出意外,職業院校師資水平跟不上企業需求……這些橫亙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障礙,像大山一樣難以逾越。
從2010年開始,《教育規劃綱要》就提出要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法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2016年,中央深改組要求盡快印發有關校企合作促進的政策文件。
2018年,各方期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正式出臺!掇k法》明確了校企合作的目標原則、合作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措施,同時還拿出了監督檢查辦法,可以說,基本建立起了一套校企合作的制度框架。
一年來,校企合作被多次提上地方政府的日程,成為地方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脫貧攻堅規劃時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年來,相當數量的企業因為校企合作成效顯著,被地方政府表彰、獎勵,享受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或稅收減免;
一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高技能人才走進了職業學校,他們不僅能拿到相應的待遇,在校企合作中產生的教育教學成果也會被同等獎勵;
一年來,大批的職業院校教師走出校門、走進企業,在生產線上錘煉專業技能,將最新的行業知識帶回教育教學之中……
截至2018年,共有1400個職教集團、3萬多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基本形成產教協同發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
“此前,2017年底,國辦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兑庖姟穫戎禺a教融合、《辦法》側重校企合作,兩個文件共同形成了推動職業教育提高質量、回歸育人規律的政策‘組合拳’。”教育部職教司副司長謝俐說。
“減負”:治理規范 杜絕亂象
全國校外培訓機構整改完成率達98.9%!
多年來,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嚴重違背育人規律。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嚴令禁止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嚴令禁止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嚴令禁止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后到校外培訓機構講等行為。
這幾個“嚴令禁止”,開啟了一場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回歸教育初心、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行動。
各地紛紛采取相應措施:廣州市教育局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公布治理時間表、舉報電話及郵箱,構建校外培訓機構管理信息平臺;北京市海淀區向課堂內的教學要效率,制定《中小學課堂教學指導意見》《中小學教研工作指導意見》,嚴控學校趕進度、超難度、突擊教學,嚴禁教師到校外培訓機構兼職。
4月,包括新東方、學而思、學大教育在內的全國160家校外培訓機構共同簽署《校外培訓機構自律公約》,承諾依法、誠信、規范辦學,避免“超綱教學”“強化應試”,絕不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等。
5月,教育部等部門派出7個督查組,赴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專項督查。
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從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關鍵環節入手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動各地健全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規范校外培訓市場秩序,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
過去一年,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1050所,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機構被堅決取締,無證無照機構必須按時整改……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得到有效治理,“補課熱”“擇校熱”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這場持續一年的治理行動,不僅使校外培訓機構的違規行為得到了規范,還探索了公安、人社、工商等多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形成了回歸育人規律的共識,家長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不是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是要為他們的一生幸福奠基。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基礎教育將站上新的起點。”中國教科院教育督導與評估研究所所長張彩云高興地說。(本報記者 張婷)
數說
高等教育
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滿意度較上年提高了8至10個百分點。
職業教育
截至2018年,共有3萬多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基本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
基礎教育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1萬所,存在問題機構27.3萬所,現已完成整改27萬所,完成整改率達98.9%。
“四個回歸”
“四個回歸”是針對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但對于整個教育系統的改革與發展,卻有著同樣的意義和價值。中國教育走過了“窮國辦大教育”“規模發展”的階段,已進入推進公平、提高質量、促進創新的新時代。“四個回歸”體現了2018年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特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