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評估來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質量”把關依然未松懈,如何確保數量與質量的雙重提升,是對具體高校及相關管理的考驗。
科技部近期對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出示“黃牌”警告。
據前不久科技部官網公布的《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此次評估涉及工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43家、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打分則分為“優秀類實驗室”“良好類實驗室”和“整改類實驗室”三個檔次。其中,重慶大學有2所,東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各有1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被列入整改類。
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排序僅次于國家實驗室,其不僅對于高校等機構非常重要,也是所在地方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所以,每年的評估報告,都頗受關注。
此次被列入整改名單的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具體問題尚未披露,不過根據評估指標體系,可以大致了解其問題所在。像最重要的指標是研究水平與貢獻,其權重占到50%,具體包括代表性研究成果水平與國際學術影響、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中的貢獻、投入產出比等,其次是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占30%,包括實驗室主任與學術帶頭人作用等,再就是開放交流與運行管理占20%。
當然,被要求整改,并不是對相關實驗室的“一票否決”。根據規則,整改類實驗室若在2年后檢查通過,依然可以納入“良好”類。而檢查未通過的實驗室將不再列入國家重點序列,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摘牌”。
在具體評估之外,近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也在開啟改革。去年6月,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發布的《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分類管理和分類評估考核,制定修訂適合各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特點的辦法。同時,堅持定期評估考核制度,建立與實驗室發展目標相一致的評估考核指標體系和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這或預示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評估體系,會有新的調整。
譬如,此前評估檢查中的“末位淘汰”原則就一度引發爭議。有政協委員就提出,末位淘汰雖然管理成本低,但卻有簡單粗暴之嫌,如一些冷門學科和經典學科,很難發表出引用率非常高的SCI論文,就會被排在末尾從而可能被摘牌,這不利于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此次作為新的發展意見下發后的第一次評估,被整改的實驗室到底是像一些專家所建議的改“末位淘汰”為“差額支持”,還是被摘牌,仍待觀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新增了“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等表述。上述意見也明確,實驗室經優化調整和新建,數量穩中有增,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這說明,更多的高校,將有可能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但與此同時,從評估來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質量”把關依然未松懈,如何確保數量與質量的雙重提升,是對具體高校及相關管理的考驗。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