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日前開始實施2019年“博士研究生候選人”培養計劃的遴選工作。該培養計劃,并非簡單的“碩士+博士”的培養,而是貫通碩博培養過程,實行連續、分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近日,蘇州大學正在校內積極開展2019年“博士研究生候選人”培養計劃的遴選工作。選拔出的一批學術型優秀碩士研究生新生,將以“博士研究生候選人”身份直接進入“綠色通道”,修讀碩博一體化的研究生課程。考核合格后,還能直接轉入博士研究生階段開展科學研究。
2017年底,蘇州大學作為全國14所高校之一,獲批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去年,學校出臺系列文件,在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研究生指導教師上崗招生等方面全面改革。“博士研究生候選人”培養計劃正是該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后的新景象。
研究生:“333”選拔錄取培養精英人才
記者從蘇州大學研究生院了解到,今年報考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的人數高達31795人,近三年內報考人數也一直穩居江蘇省榜首。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蘇州大學,為何要破冰改革研究生培養工作?
“社會、學校、學生的需求都是改革深入的內生動力。”蘇州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曹健介紹,學校現有17000余名在校研究生,3000多名校內外研究生指導教師,學位點覆蓋除軍事學外的所有學科門類,這些條件都為改革培植了土壤。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州大學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在探索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上先行先試。2018年,學校在保留原有“公開招考”“碩博連讀”和“申請—考核”的招生方式上,又啟動實施了“博士研究生候選人”培養計劃,進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333”招生選拔模式。首批2018級錄取的學術型碩士生中,經本人申請、學校考核、雙向選拔,共有15個學院(部)的70名學生入選。
物理學專業研一學生田宇,在入選博士研究生候選人后深刻體會到充實的科研學習,他除了要參加2年碩博一體化課程學習,還有3年科研訓練和學位論文階段的學習,學習內容涉及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個交叉學科。“因為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目標,我會主動用心地去開展一些科研探索,定期與導師交流研究方案。”信心十足的田宇說,目前他已有一項自主發明專利獲得了授權。未來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希望能開展更多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性工作。
“‘博士研究生候選人’培養計劃,并非簡單的‘碩士+博士’的培養,而是貫通碩博培養過程,實行連續、分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蘇州大學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主任盧瑋解釋,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活力,以此來解決學生在“真學”問題上實現重點突破。
導師:逢招生必申請,還要具備“3+1”能力
優秀人才的選拔方式拓寬,是否意味著導師能省心省力了?相反,蘇州大學在強化研究生導師職責上更為嚴格。
早在2010年,蘇州大學就率先成立全國首個導師學院,旨在加強全面落實導師立德樹人職責,促進導師自我實現,以推動導師隊伍由規模發展向素質優化、能力提升的跨越。至今,在蘇州大學導師學院參加培訓的教師已超過2000人次。去年,學校還建立了“德政導師”工作制,在全校聘請了一批資深教授、優秀管理者和黨務工作人員擔任本學科、跨學科專業和外籍導師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導師,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化。
“在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中,導師應當承擔起‘無限責任’,既當學業導師,也是學生的思想政治導師、事業伙伴和人生朋友。”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看來,師生關系就像一條戰壕的戰友,既有共同維護的學術共同體,也有共同成長、共克難題的聯系。
“導師”不是固定頭銜,而是指導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重要工作崗位。為更加明確導師崗位責任,2018年4月,蘇州大學出臺文件打破導師終身制這一堅冰,向所有符合上崗招生條件的具有副教授(含副教授)以上教師全面開放博士研究生招生崗位,實現導師競爭上崗。
不唯資歷、不唯頭銜和年齡,但“逢招必申請”。在學術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上崗招生申請制中,蘇州大學明確規定申請導師需具備“3+1”要求,“3”是指在“科研活躍度、學術貢獻度、師生關系和諧度”三方面具有突出成績,通過教書育人、學術水平、科研條件、科研平臺等方面綜合考核競爭上崗。而“1”則要求首次招生的導師需在上崗前參加導師學院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以充分了解掌握研究生教育和培養的各項政策、規章和制度等等。
據統計,在2019年申請上崗的導師中,15%的青年教師通過競爭、憑借過硬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獲得博導資格,還有2%的導師本因年齡要求停止招生,卻因科研成果突出而再次上崗。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順應研究生教育‘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改革需求,學校蹄疾步穩地推進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工作,以此帶動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整體提升,將國家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群眾對教育發展的新期待、學校對教育發展的新目標落到實處。”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涌說。(通訊員 姚臻)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3日第6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