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史綱部分,相比較其他學科來說,應該算是最好復習的。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對政治進行復習,下面小編整理了考研政治史綱中的不平等條約復習知識點,供2020考研同學參考。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一、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點。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43年10月,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10月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
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因如此,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近代史不平等條約匯總
一、《南京條約》1842年中英——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內容:五口通商;協定關稅;賠款2100萬銀元;割香港島(逐次割讓香港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條例》以及一系列租借條款中,將九龍北部以及新界租借給英國99年,1997年期滿)。
二、《虎門條約》《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中英
內容:片面最惠國待遇;準許英人租地造屋,永久居住;規定五分稅率;領事裁判權。
三、《望廈條約》1844中美
內容:英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的特殊權益,除割地、賠款外,美國全部獲得。協定關稅;擴大領事裁判權范圍;侵犯中國的領海權;片面最惠國待遇。
四、《黃埔條約》1844中法
內容:法國人可以在五個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貿易,設立領事,停泊兵船等;中國將來如改變海關稅則,應與法國“會同議允后,方可酌改”;法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法國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墳地,清政府有保護教堂的義務。
五、《天津條約》1858年中國與英、法、俄、美
內容:公使常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六、《北京條約》1860年中國與英美
內容:除確認《中英天津條約》仍屬有效外,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割讓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給俄國;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八百萬兩。
七、《中葡友好通商條約》1887年中葡
內容:中國仍允葡萄牙永駐和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葡萄牙得派公使駐北京和在通商口岸設領事;葡萄牙取得領事裁判權;葡人可享受中國已給或將給其他國家的通商特權,在通商口岸有居住、租買土地、建造房屋、設立教堂等權利。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八、《馬關條約》1895年中日
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
九、《辛丑條約》1901年中國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
內容:賠款白銀4.5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重要地區的12個地方駐扎軍隊;脅迫清政府承諾鎮壓反帝斗爭;設立外務部。
二、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則是最主要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三、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
四、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一)邊疆危機和瓜分危機
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達到高潮。
(二)義和團運動與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
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互相制約,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最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五、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歷次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宣告結束,其原因是:第一,社會制度的腐敗是根本原因。第二,經濟技術的落后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六、民族意識的覺醒
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第一,“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他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編成了《四洲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纂了《海國圖志》,綜述世界各國歷史、地理及中國應采取的對外政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來抵御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第二,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
1898年4月,康有為疾呼,中華民族面臨著成為“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的危險。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此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激發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1894年11月,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由此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