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眼里,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棟梁之才”,很難與犯罪相聯系。但《法制日報》記者近日到高校較多的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采訪時發現,大學生犯罪問題應當引起社會關注。
大學生犯罪暴力型居多
剛到京口區人民檢察院,記者就聽到這樣一個案子:位于該區的某高校大四學生呂某某自認為成績優異,考研定能成功,后考研落敗,便將失敗原因歸結為備考期間宿舍樓上同學玩游戲影響自己復習,經打聽得知吵鬧學生來自該校一學院副院長所管理的班級,遂起報復之心,于2012年6月,手持水果刀闖進學院辦公室將該副院長殺死。 據京口區檢察院公訴科科長靳明介紹,該區現有6所大專院校,在校大學生達9萬余人。盡管近幾年,經過高校和檢察院的共同努力,大學生犯罪的高發態勢得到初步遏制,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犯罪現象仍較為突出。
2010年至今年4月,該院共辦理大學生犯罪案件22件39人,其中2010年4件6人,2011年6件8人,2012年7件16人,2013年1月至4月,5件9人。“在這些案件中,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的有19人,占比高達48.7%。大四學生呂某某故意殺人案便是典型。”靳明說。
據靳明介紹,大學生犯罪案件絕大多數發生在大學校園里,侵犯的對象也多為同班同學或同校學生。涉罪大學生由于對學校環境十分熟悉,對學生的作息時間也比較了解,選擇的作案時機較為準確,因而作案頻頻得手。如該區某高校大學生劉某某,在2010年10月期間,利用同學上晚自習的時間,先后5次潛入同學宿舍,竊得手機和現金等財物。
“還有一些‘高智商’的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犯罪。據統計,利用網絡實施犯罪的大學生有6人,涉及罪名主要有傳播淫穢物品、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等。”靳明說,如2012年2月,大學生陳某多次“翻墻”進入境外網站下載淫穢視頻、圖片后,在國內色情網站上傳播。
此外,據介紹,女大學生犯罪案件時有發生。有的女大學生在現實條件無法滿足其物質欲望時,往往鋌而走險選擇盜竊;還有的女大學生愛面子,心胸較狹窄,自尊心過強,在遇到沖突時,為逞威風常通過施暴解決問題。如2012年8月,大學生張某和孫某都是各自班級女學生中的“老大”,因為瑣事發生口角,為了找回面子,各自糾集多名女學生聚眾斗毆。
多種心理問題促大學生犯罪
為什么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會自毀前程,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大學生犯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原因較為復雜,有家庭教育不當、學校教育體制不健全和社會不良文化影響等因素。”京口區預防高校大學生犯罪研究中心聘任專家、江蘇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李炳爍向記者解釋道,“但主因還是大學生的不健康心理造成的。”
“首先是報復心理。大學生實施的暴力型犯罪中,大多因為涉案大學生在糾紛中不能理智地解決問題,不能控制過激行為,因為一些小事,心存怨恨,產生報復心理。”李炳爍說,大學生呂某某殺死學院副院長便是因考研失敗產生報復心理所導致的。
其次是自卑心理。一些大學生因為出身貧寒,往往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進而產生消極、不自信、抑郁、悲觀失望等負面情緒,他們也容易采取一些不適當的方式甚至通過實施犯罪去掩蓋、擺脫這種心理。
如京口區某高校大學生王某某來自偏遠山村,因女朋友和他分手后很快與同校一家境富裕的男同學李某牽手,王某某氣不過,遂于2010年3月糾集朋友對李某大打出手。歸案后,王某某供述稱,“前女友和李某嘲笑我是鄉下來的窮小子,不配談戀愛”。
“現在大學生的虛榮心也比較強。調查發現,實施盜竊等侵財型犯罪的大學生普遍自我獨立性較差,經濟上依賴性強,心理上過分虛榮,為了顯示比別人強、經濟上比較優越,就不擇手段,以盜竊等犯罪手段獲得錢財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靳明介紹說,如該院辦理的大學生李某某為了證明自己很富有,于2011年3月期間,多次盜竊名牌服飾打扮自己。
此外,不健康的性心理也是導致大學生犯罪的原因之一。隨著大學生的生理逐漸走向成熟,他們對性的好奇和渴望也日趨強烈,在沒有得到正確疏導的情況下,有些大學生極易形成不健康的性心理,進而引發性犯罪。如京口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案件中,大學生邱某經常瀏覽色情網站,觀看暴力、色情視頻,時常幻想自己能夠付諸實踐,便于2010年8月一天凌晨尾隨一單身女子進入家中對其實施強奸。
檢校聯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預防大學生犯罪還應從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京口區預防高校大學生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蘇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夏民建議,“高校和檢察院可以做以下努力,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心理。”
他建議,建立心理咨詢機構,提供專業服務。轄區高校都已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咨詢活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心理調查工作落后,心理干預無力等不足。同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將心理障礙等同于精神病,遇到心理有障礙時選擇自我消化,導致了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心理異常程度越來越嚴重,以致出現違法犯罪行為。
因此,建議學校在繼續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心理咨詢服務、普及心理學常識的同時,建立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心理問題和心理咨詢,并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有效干預,幫助提高自我調適與防范能力。
同時,強化法制教育,培育法治意識。法治意識也是大學生健康心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檢察機關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幫助培育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一方面,對于涉罪大學生,在依法處理的同時,還應積極開展幫教工作,矯正不良心理,培養法律思維,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另一方面,積極與高校合作,為大學生開設預防大學生犯罪專題講座、警示圖片展覽、選取典型案例組織大學生參加庭審旁聽,分批組織各院校大學生到警示教育基地或監管場所,參觀在押人員的監區生活,現場聽取服刑人員的懺悔和指導模擬法庭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指導大學生運用法律思維妥善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進行有效研究和預測。開展檢校合作,共同建立專門研究機構,將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團體)與犯罪心理預測和干預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測評估、早期預警、危機干預、后期跟蹤等研究工作,為預防大學生犯罪提供決策參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