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飛絮,又是一年畢業季。今夏,699萬高校畢業生將集體邁出象牙塔,涌向社會,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紀錄。懷揣夢想叩響社會大門的他們,正遭遇著這個社會給他們的第一道考驗。
與往年相比,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的同時,招聘崗位卻出現較大幅度“縮水”,北京、上海、廣東等全國多地畢業生簽約率低迷……“畢業即失業”,就業難愈演愈烈的當下,如何攻城略池,突圍“史上最難就業季”,讓這些20出頭的年輕人,在離別與出路之間,無數次感懷和無奈。
就業問題事關民生。高層領導紛就此問題發聲,政府部門和各高校推出系列舉措,力促就業。但在這些努力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畢業生求職仍屢遭不公,長效就業機制不夠健全,諸多問題待解。就業難題該當如何破解,正成為當下中國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
在聚光燈下,以90后為主的高校畢業生悉數登場,小心翼翼書寫他們漫漫人生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面對巨大就業壓力,他們積極更新就業觀念,完善自我。無論選擇留守大城市,還是決然回家鄉發展,為此,他們或曾迷茫,或曾糾結,但,這就是青春,90后的青春,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青春。
目前,即將走出校園的近七百萬大學畢業生正因“史上最難就業季”被輿論聚焦,而在他們的隊伍中,遭遇“二次就業難”的研究生大軍似乎更值得關注。從就業難到考研熱,再到新的就業難,高學歷者的求職尷尬問題正愈發凸顯。
兩頭遭遇就業難研究生的求職尷尬
即將研究生畢業的張文奇,沒有想到有了研究生的學歷背景,還是難逃求職尷尬。從今年三月開始,她已經投出40余份簡歷,去了20余場招聘會,參加3個省份的公務員考試。
“三年前找不到工作以為學歷低,三年后,有了學歷,人家又提出有工作經驗者優先。”張文奇三年前從河北一所二本院校考入北京一所大學的法律專業。她說,當時放棄找工作選擇讀研,是為了在未來求職中增加學歷籌碼,沒想到“躲了初一,難逃十五”。
張文奇遭遇的求職尬尷其實有著宏大的背景。她本科畢業的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超過630萬人,然而三年過去,如今即將研究生畢業的張文奇,面對的是人數再創新高的699萬畢業生,以及輿論所稱的“史上最難就業季”。
近些年,隨著就業形勢的連年嚴峻,讀研成了很多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又一選擇。從張文奇參加考研的2010年至今,中國的研究生報考人數每年都以超過10萬人的規模遞增。
一項針對2013屆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意向的調查數據顯示,選擇讀研的第一理由仍是“就業前景好”。但是,與本科生樂觀的考研預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研究生就業困境的凸顯。根據4月北京發布的數據,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簽約率不足三成,其中研究生的簽約率也只有36.59%。
對于自己遭遇的就業難,張文奇總結的原因除了有全國的大環境,還有自己選擇的專業。“現在學法律的學生太多了,而且年年擴招。”學了三年法律的張文奇說自己至今都不喜歡這個專業,“當年選擇法律,只是為了能考上研究生。”
“學歷社會”的學歷貶值高學歷求職屢見“低姿態”
相比于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的張文奇“至今不喜歡學法律”,近日一則“研究生求職吐槽7年啥也沒學會”的新聞似乎更值得社會思考。在這條新聞中,一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在網上發帖哀嘆面試失敗及讀書七年后的一無所獲。
考研只為“學歷鍍金”,研究生連年擴招,研究生培養質量下降,這些都是社會對于研究生就業難原因的分析。
“不少高校,把舉辦多少碩士點、博士點,招收多大規模的研究生,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在不考慮師資力量的盲目擴張下,重規模不重質量的辦學路徑,導致了數量龐大的碩士、博士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
在“學歷社會”的傳統觀念中,大多數人對于高學歷者就業難的理解,仍是他們“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職心態。
但是,自稱“資深求職者”的張文奇這樣描述自己的求職感受,“現在人才市場上,高學歷的太多了,稍微待遇保障不錯的招聘單位,動不動就直接要博士、海歸,甚至還點名要‘211’、‘985’大學的畢業生”。
張文奇的這些感慨并非個例,網絡上,“博碩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專看都不看,中專靠一邊站”,成為畢業生們對于就業市場“逐高學歷”的一句調侃。而諸如“哈爾濱招聘7名碩士環衛工”,“上海城管引碩士博士應征”等,高材生“低姿態”競聘基層“鐵飯碗”的新聞亦屢屢出現。
熊丙奇稱,招聘單位不切實際地調高學歷門檻,以畢業學校、學歷高低來評價人才的方式會造成“學歷高消費”、“人才浪費”等問題。他建議,從社會環境層面應該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打破“學歷社會”,建立以能力為基礎的新的人才評價體系。
研究生規模十年內翻番就業問題堆積
在連年凸顯的大學生就業難背景下,2012年,教育部發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叫停了持續13年的本專科生擴招。然而,研究生擴招的腳步還未見停止。
在張文奇和她的研究生同學們正經歷求職尷尬之際,今年4月,2013年研究生招生規模公布,其中,今年全國碩士生招生總規模為53.9萬人,比去年增加約2.1萬人,相比于2003年26萬余人的招生規模,10年間,中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已經翻倍。
今年年初,武漢大學一名女碩士為好找工作,隱證降級“冒充”本科生求職的消息一度引發“研究生搶本科生飯碗”討論。
有分析稱,因為經過十幾年的本科生擴招后中國高校就業形勢嚴峻,教育部門和高校有意無意地都把讀研當成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幾年后,量產出爐的研究生也面臨幾年前本科生遇到的同樣問題,即適應研究生就業的科研崗位的增長大大低于研究生畢業人數的增長。 在熊丙奇看來,中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走高,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就業問題的堆積。
“在最初幾年,這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部分大學畢業生可以推遲兩年、三年再畢業找工作,可是,時間一久,這些學生走向人才市場,積累的問題就顯現出來。”熊丙奇稱,如果這種發展教育的思路不變,此后若干年,年年都會是“最難就業年”。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