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大綱和院校招生形式變動意味著什么?
許多同學依然停留在本科考試階段,期待學什么考什么,甚至讓老師在考試之前劃明重點,公布各類題型。但研究生考試作為選拔性考試,必然是優中選優,隨著學界和研究熱點的更迭也必然會出現相應變化,同學們對此可以驚訝但無需驚慌,看看一鳴對形勢變動的分析,也許你會了然領悟。
1.書目增減題型改變,核心內容始終不變
這應該是同學們在形勢變動感觸最大的,辛辛苦苦看了一個暑假的書說換就換了,加了本厚厚的新書連聽都沒聽過,以為不考一直沒顧得上準備的題型突然公布要考,9月里的驚嚇總是大過驚喜。
對此同學須知,學過的內容必定會在頭腦中留下或淺或深的印象,這些內容一定不會是全然無用的,讀過的書籍的框架和內容積累會在整個學科理解中發揮作用,而這種作用無疑是多多益善的。
再說增加的參考書目和題型,這些內容無論怎樣變化都逃不出學科框架,無論是形式的改變還是內容的更迭,其實核心內容和重點依然是老生常談的那些,就拿新聞傳播學為例,各校書目增增減減也總會把《新聞學基礎》和《傳播學概論》放在頭兩項,這些來自學科框架內的變化總是來得及復習的。
2.擴招縮招政策改變,報錄比例也許會變
如今大多院校的統招人數基本已經公布,同學們可以通過總人數減去院校的推免人數(部分學校推免人數尚未公布)得知院校的考試招生人數。招生人數或因學科發展或者每年師資會出現相應的變化,于是考生幾家歡喜幾家愁,擴招了則歡呼雀躍,縮招了則愁眉不展甚至想換學校……
在這里一鳴想給大家糾正一個誤區,所謂的"招生人數"和"報錄比"其實是兩個概念,招生人數只能直觀的說明考多少名以前是安全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盡量避開那些招生過少的學校),但"報錄比"才是直觀看出一所學校的考研競爭如何的指標。學校縮招,也許考的人也會變少;學校擴招,或許考的人也會變多。你覺得一個學校好考或難考,其實別人也這么覺得。
因此,選擇如何依然掌握于自己手中,但想提醒大家的是,無需為縮招而惶惶不可終日,也不要為擴招而放松警惕。
3.無論微調還是巨變,考試不止針對一人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考研作為選拔性考試,決定最終是否上岸的因素大多是成績名次(當然也存在名次靠前,結果單科成績撲街的悲慘經歷,這也是為啥告訴大家不要偏科)。而所有表現在考卷的變化永遠是針對所有考生,而非你一人,當初決定與他們競爭的時候如此大無畏,為何些許變化后就變得畏畏縮縮呢?你只需要考進錄取名額的最后一名也都行了不是嗎?
不瞞各位,我曾接觸過某位專業課老師,對方也如此透露,院校出題都會考慮難度,尤其是針對新增內容,這些內容第一年甚至前幾年都不會考得太難,試題太難大家都處于準備欠缺的狀態,答案欠佳大多只能給些同情分,而分數平均意味著拉不開差距,那么這道題就是出題失敗。因此,新增的題型第一年都不會過偏過難,大家也無需太過焦慮。
講了這么多考試形式變化和其大致帶來的影響,有的同學可能要問:面對這些改變,我們能做的還有什么?別眨眼,接著向下看~
1.該補就補,順勢而動別荒廢
這個答案其實就在大家心里,既然已經決定為了自己的理想奮斗,那就沒什么可抱怨的。針對變化的部分快速搜集資料和筆記,如果參考書太厚太枯燥,實在拿不出時間細讀的話,至少要保證看過一遍框架,用筆記補充重點知識和脈絡(沖刺階段如果能用錢來換進度,盡量不要太過吝嗇,但也要慎重選擇,不要沖動消費,資料太多反而難以消化)。
改變了就去補充,背不牢就多來幾遍,理解困難就反復鉆研,這些道理永遠比做起來簡單得多。
2.打不起但是躲得起,換個學校一樣可以
中國有句老話,識時務者為俊杰,同學在面對極大的招生政策變化時,如果實在感覺壓力太大,適時改變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在換學校的時候還是建議大家斟酌損益,畢竟學了幾個月的內容也不是說換就能全換的,用剩下的2個來月換個全新出題風格的學校也不太現實。所以大家在換學校的時候還是應該對比多年的真題方向,選一個出題風格和參考書目大致相似的學校,也要多方考慮報錄比、往年招生情況等因素,以及最后一個因素--你真的喜歡這所學校,并在此讀書2到3年而不后悔嗎?
3.半途而廢,但要保證不能后悔
的確,像是眾多情感公眾號宣揚的那樣,考研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堅持不下去就放棄,這本身絕不為恥,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這世界上本身就不存在什么十全十美的選擇,所以只能把自己的選擇當作最佳選項。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不許后悔。
考研沖刺期的每一點變化都會造成浪潮似的一波波焦慮,考研前輩都清楚,也都從這境遇中走過,這些因素也許會成為上岸者口中的笑談,卻不該成為敗者的借口。
幫幫想在最后囑咐大家,其實沒什么能阻止前進的你,黑暗的日子不能,沉溺的日子不能,洶涌的海也不能。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