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微博網友爭相曬出自己本碩博連續登記照,試圖力證“學位改變發型”。
博士移花接木補頭發
讀到博士,原本頭發茂密的小伙變成“絕頂”。網友評說:學位改變發型。醫生說,其實脫發受生活方式的影響最大。
小何今年29歲,在武昌一所高校攻讀博士學位,至今單身。相親數次,見面后都沒了下文。介紹人吐實情:女孩都覺得何博士頭發太禿,看起來很老。
何博士無奈地說,剛上大學時,頭發很濃密,后來攻讀學位壓力大,考研時常熬夜,身體虛弱不少,頭發也是從那時開始脫落。讀博士以后,學習、工作壓力更大,用了很多偏方,也沒能停止脫發,腦門到頭頂的頭發都變得稀疏。
為改變形象,去年底,何博士到湖北省中山醫院做了植發手術。該院整形美容科主任田志國介紹,何博士屬于脂溢性脫發,脫發程度達到5級(最高7級),很難通過藥物挽回,只能采用技術手段。醫生從何博士后腦采集了部分毛囊,“栽種”在他的腦門和頭頂部位。
前不久,何博士回醫院復查,他頭頂的毛囊95%都成活了,新長出的頭發烏黑濃密很自然,他說回來的不只是頭發,還有信心。
學位改變發型?不一定
何博士的經歷與近期網上流傳的“學位改變發型”組圖很像,這是一組本碩博連讀生的證件照,小伙子讀本科時,頭發烏黑濃密;讀碩士時,腦門微禿;讀到博士,“聰明絕頂”,前額幾乎沒頭發。網友笑稱:知識改變命運,學位改變發型。
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吳紀園分析,博士禿頂,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學位的確有一定關系。熬夜苦讀、長期緊張、壓力過大,都是引起脫發的因素。“不過,這其實應當歸為生活方式的影響之一。”吳紀園介紹脫發有兩種原因,一種是遺傳性脫發,另一種是脂溢性脫發。臨床上遇到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屬脂溢性脫發,這與現代生活方式有關:高油、高糖、高脂飲食,令年輕人體內雄激素過高;熬夜、壓力大,則令他們內分泌失調。身體亂套的后果,就是提早脫發。
聰明就要“絕頂”?不絕對
生活中,提起老師、教授、學者及一些大老板,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锃亮的大腦門,或“地中海”發型。
聰明的人,一定頭發稀少嗎?武漢普愛醫院皮膚科主任徐慧珍說,這個說法并不絕對。男性脫發有遺傳因素,父輩如脫發,兒子也會脫發。高學歷的人用腦多,常熬夜,壓力大,情緒容易起伏,更可能脫發或斑禿。
徐慧珍說,在從事非腦力勞動的人群中,很多人代謝旺盛、頭皮多油,或愛吃辛辣,也有脫發的苦惱,擁有大腦門。所以,這個說法并不絕對。
頭發長會搶營養?沒道理
有頭發煩惱的還有學生家長。每到升學沖刺階段,就有家長說服女兒剪短發,理由是頭發長長了,會和身體搶營養,影響學業。
徐慧珍指出,這個說法同樣不對。頭發長出來后,吸收的營養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可能搶奪營養影響智力。
升學階段可以考慮適當剪短頭發。升學階段學習繁忙,長發需要更多時間清洗、打理。一旦沒空打理,頭皮就會變得油膩,出現頭皮屑、脫發。加上熬夜學習后免疫力下降,還可能被細菌感染,出現毛囊炎,也很麻煩。
額頭“變大”時,要當心
市內多家醫院皮膚科專家都稱,這些年40歲以下的年輕脫發病人增多,脫發發生的年齡顯著提前。當出現脫發征兆時,就應該開始調整生活方式,能有一定改善,不必采用手術方式。
武漢協和醫院皮膚科教授馮愛平指出,劃分脫發的7個階段中,1~2級多見于年輕人,此時兩側額角的頭發少量脫落,發際線開始后移,額頭逐漸變大。此時就應當開始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或采用藥物,減緩掉發。
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吳紀園提醒,市面上常見的防脫洗發露、生發水等,都只有保健效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脫發問題。她建議出現脫發跡象的年輕人,最好飲食上少鹽少油少糖,多吃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食品,補充足夠的青菜水果,保持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