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業前景不明的情況下,那些高學歷人才就業更是“難上加難”。相關統計表明,學歷與就業率“倒掛”現象明顯,碩士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這也提醒我們反思: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研究生?
高學歷“敲門磚”失靈 研究生求職不如本專科生
鄭州某高校中文系研究生吳曉東最近“極度焦慮”,學校畢業典禮開完已經兩個多星期了,但王曉東仍住在母校附近的一間出租房。每天晚上上網搜索招聘信息,白天就到處投遞簡歷或是參加招聘會,但結果令他非常沮喪。他說:“簡歷投了上百份,有回音的也就十來份,已經面試了幾家,結果都不理想。”
讓吳曉東更為尷尬的是,他本科畢業時正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不得已考的研究生,沒想到研究生畢業后卻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本科畢業的時候就想,讀研提升一下學歷,求職的時候機會可能多一些。可現在看來,比別人多花了好幾萬元學費、生活費,耽誤了3年工作機會,畢業后卻依然找不到工作。”他說。
在一些省市,研究生就業率不如本專科生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重慶市教委統計顯示,今年重慶市畢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專科(高職)生就業率分別為74.28%、84.63%、88.81%。
廣東省教育廳公布的2012年大學生就業情況同樣印證了“倒掛”現象: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類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分別為90.09%、93.95%、95.65%。
學歷越高期望值越高
記者采訪發現,造成學歷與就業率“倒掛”的重要原因是,學歷越高期望值越高,總希望依靠高學歷獲得用人單位“高看一眼”,而用人單位卻認為“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很多崗位專科生已經“夠用”,且“性價比”好,沒有必要盲目“高消費”。研究生或本科生以高學歷自居,而用人單位開出的卻是專科生的待遇,供求雙方存在一個“檔次差”。
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業說,1999年,我國大學進入“擴招”時代,也正是這屆本科生畢業的2003年,研究生教育也順勢開啟了擴招通道。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為26萬人,至2013年已增至58.4萬人,十年增長了一倍多。
山東一所高校招生負責人說,高校招生規模擴張太快,師資力量、實驗設備等人才培養的軟硬件基礎遠遠跟不上,結果必然導致高等教育學歷“縮水”。
“我們班上不少同學,研究生三年就是在電腦旁邊度過的,全宿舍全樓的人集體打游戲,這樣也能照常畢業,專業能力并不比本科生強多少。”吳曉東說。
武漢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小李告訴記者:“我導師帶的研究生有二三十個,和我一個研究方向的就有15個。第一年的時候導師幾次都把我認成別人了,還經常叫錯我的名字,這樣還怎么指導學生搞好研究?”
高等教育反思: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研究生?
“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有人如是形容如今各類學生增多的狀況。專家表示,我國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激增,并不是我國研究型人才隊伍需求引起的,而是被本科生就業難“逼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當年大學擴招,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高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將高等教育作為“就業蓄水池”,研究生擴招亦是同理。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有關部門還明確將擴大研究生招生作為解決當年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之一,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就業“緩沖區”的意圖十分明顯。 “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研究生嗎?”熊丙奇說,許多研究生參加工作后,根本就是學無所用,他們根本不從事研究工作,有一些機關,研究生就干著收發信件、傳真等中專生也能干的活兒。
長期以來,研究生主要流向研究機構、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而近年來,我國正處在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時期,體制內就業渠道對研究生的吸納能力明顯減弱。”
山東省人社廳的統計資料顯示,從近幾年各學歷畢業生需求情況來看,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需求有逐年走低的趨勢;對本專科的需求量比較大且穩定;對中專生的需求有逐年增長勢頭。
劉志業、熊丙奇等教育專家認為,如果大學生的供給超過了社會需求,教育體系就需要做適當調整,否則會造成整個國家的教育投資浪費。我國研究生教育,有必要緩一緩擴招的腳步,回到教育的理性上來,按照教育的規律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保障人才的培養質量來思考研究生的培養,而不能完全從功利角度來發展研究生教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